秦嶺
——陜西行系列之寶雞印象二
一行人,頭天晚上一番準備:雨傘,漁具,食品,礦泉水,相機,拖鞋,還有半個西瓜。第二天一早,就乘火車出發了。
以為很遠,一買票,五個人才近二十元,下車地點就在寶雞鳳縣。火車出了寶雞,大山越來越近,青翠的山林,盤山的公路,山下的小村,都在車窗外閃過。這里的山真是綠得出奇,綠得實在,密密層層的綠中,該有多少植被,多少鳥獸?有的樹和藤就在車窗邊,伸手就可以觸到,細細的泉水在山壁上流著。我的眼睛充滿新奇,姑姑一家的眼睛則充滿了自豪和理解。表哥提示我,到兩節車廂接頭處,雖然沒座兒,看景色會更方便,我欣然去了,果然如此。
下車了,是秦嶺火車站,卻發現幾乎要出秦嶺,山勢已降低了許多。表哥一回憶,連說粗心,該在觀音山下車。一行人興致正高,在火車站牌前拍照留影,就背著包裹徒步回返。
正是暑熱將過的時候,山里的空氣新鮮而涼爽,似乎也被大山染出了幾分綠意。干凈的小路通向幽靜的遠處,路的旁邊,野草得了雨水,自在繁茂。姑父在這里有了好發現:草叢中不時可以看見肥碩碧綠的蒲公英,姑父說這是清熱敗火的上好藥材,也不知啥時在包里裝上了小刀和提袋,邊走邊挖,樂此不彼,絲毫不介意被大家拉下。我和大嫂則更注意那些沒見過的野花,金黃的,粉紅的,采一束拿著走。前面一株一人多高的野花吸引了大家的眼睛,粉紅的花瓣,紫色的花蕊,花型和大小有點像百合,羞答答地開在翠綠叢中。嫂子不走了,拉過我們和花合影,我禁不住吟嘆:真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啊!
轉過幾個彎,通過一個鐵路道口,前面就是嘉陵江源。小學音樂課本有一支欣賞曲,叫《嘉陵江號子》,我沒聽過,但從課本插圖上領略了嘉陵江,卻原來,嘉陵江的源頭竟在這里。
秀美的山色,清清的流水,把這次旅行推向了高潮。姑姑姑父坐在灘邊的石頭上,其余幾個人穿上拖鞋全下了水。水溫溫涼涼,剛浸小腿,水里的石頭光溜溜的,布著一些苔蘚,表哥去石縫里找螃蟹。我趟過流水,在對面灘上找石頭帶回去作紀念,石頭大大小小,都是山水沖下來的,一星泥點也沒有。遠遠地聽見他們笑我,管他呢!誰叫我這平原上的人極少見大山啊!我找到了相中的石頭,表哥那里也逮了一只小螃蟹,小侄子(深圳表弟的兒子)高興壞了,一行人坐在水邊石頭上,吃點心,喝水,分西瓜,拍照留影,依依不舍地離開了。
回返的路上,看到不少土豆田,田里有農民收土豆,嫂子邊看邊連夸山里的土豆個大光溜。路上,兩個小男孩,小胳膊小腿渾滿結實,用提筐抬著個碩大的西瓜。小孩很靦腆,很淳樸,我們笑著和他們說話,他們不好意思地作簡短的回答。我想,可惜這里面沒有畫家,要不然,一定把他們作為畫畫的題材,畫出一幅充滿鄉情的好作品。一邊想著,一邊目送小孩子抬著西瓜進了土豆田,下田的人有福享用那顆大西瓜了。
走上大公路,是一個村子,路邊豎著醒目的牌子,上寫中國最美山村,名字好像叫楊家橋。房子有新有舊,但都很干凈,家家門前種著花草,晾著切好的土豆片和蒲公英。屋里的老人悠閑地聊著天,問蒲公英做什么用,回答說用水焯一下,加上佐料作菜肴。這里的蒲公英更多更肥大,姑父的袋子漸漸要盛不下了。
最后是一片人造湖,留住的是山里的水,湖水碧綠盈澈,曲曲彎彎的湖岸用圓圓光光的石頭砌成,別有一種自然的美。青青的山倒映在湖水里,水面有竹筏載游客劃,讓人想起水鄉江南。往左面看,高高的山峰,有白云悠悠飄過,就像給山罩上一條面紗再緩緩掀開,天顯得更高,山也顯得更迷人了。
一邊往回走,一邊想到城市里有些單位,為了美化,在庭前或顯眼處堆上假山石植上草藤,往往造價不低。而生活在這里的村野山民,吸的是純凈的空氣,吃的是山水滋養的糧食蔬菜,庭前院后,哪一處不是大自然絕美的山石造型,他們屬于大自然,大自然的美也屬于他們。
回來后謅了兩首詩,其中有這樣兩句:秦山有路教人到,何須求仙入終南。一想不對,查了一下,終南山就在秦嶺之中。
坐汽車回返時,山路盤旋,處處是畫,處處是詩,沒準我眼中就看到了終南山呢。
秦嶺,醉我今日,醉我今生。(待續)
作者:一蓑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