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草原游記(上)
行程第一天,乘機飛往草原第一站——海拉爾。海拉爾是呼倫貝爾市的一個區(qū),在蒙文里海拉爾的原意是“野韭菜”,不過現(xiàn)在的海拉爾可不見那么多的野韭菜,倒是古城一條街上的各民族小吃吸引了眾多游人的胃口。在下午小憩的時間里,我和伙伴抽空去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海拉爾紀念園,參觀了園內海拉爾要塞遺址博物館之后,再看看園內放置的二戰(zhàn)時期的真實坦克運輸卡車戰(zhàn)斗機等,一一在其面前照相留念,耳畔卻時不時傳來當年抗戰(zhàn)的隆隆炮聲和飛奔在草原的得得馬蹄聲。草原人民驍勇善戰(zhàn)頑強不屈的民族情懷更激發(fā)我繼續(xù)深度探尋的好奇心,也更渴望后續(xù)行程的收獲。
行程第二天,導游帶我們參觀海拉爾附近的莫日格勒河景區(qū),景區(qū)非常遼闊,沿途看到道路兩邊有一群群的蒙古包。每一個蒙古包群周圍大約數(shù)公里的范圍被圍欄圈起,這便是一個蒙古族部落,當然現(xiàn)在的蒙古部落早已遠離當年的戰(zhàn)火硝煙,改成純粹為開放旅游而建的一個個蒙古包宿營地。我們進駐的是當?shù)孛麨椤巴Y騫盛”旅游部落,一進圍場大門,迎面矗立的“成吉思汗”石雕向我們招手。可能是私人開發(fā)的原因,雕像并不那么高大雄偉,多少有悖于一代天驕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部落里的蒙古姑娘端出金盤銀碗向我們敬獻下馬酒,我們這些游客也入鄉(xiāng)隨俗,用右手無名指點酒敬天敬地敬人,最后舉杯一飲而盡。然后開始祭拜敖包,順時針繞著敖包轉三圈,將手中握的一塊石子拋向敖包,許下自己的祈福心愿。之前導游告訴我們,一說在敖包前許愿是不用還愿的,二說敖包祭祀的方向永遠面朝正南方。所有這些,多少讓我們領略到了些許草原民族的習俗與習慣。
草原的習俗很特別,中午就餐時間,我們被邀請體驗巴爾虎婚禮的游戲,繼續(xù)領略蒙古的婚禮習俗,團里的一對年輕夫婦(丈夫是我們團里唯一的男士)領到了新郎新娘的角色,我和另一名女士扮演新娘父母,“新郎新娘”身穿蒙古族婚禮服裝,向扮演“父母”的我們行辭別禮,作為“母親”的我將縫制的最細密的衣服送給即將出嫁的女兒,而作為“父親”的人將送給女兒的陪嫁品一一送交“新郎”,新郎將可以隨身攜帶的東西揣進衣服胸前眾多的口袋里。特別提示的是,新郎的服飾之一——紐絆,是用銀線織成的,足見蒙古族人們對婚禮服裝的重視以及對新郎寄托的厚愛。無獨有偶的是,游戲里的一對新人,這一天正是他們結婚12周年紀念日,他們在莫日格勒河畔草原的蒙古包里,度過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紀念日,而我們這些萍水相逢的旅伴也有幸成為他們愛情的見證人。
更有意思的是,午餐期間我們見證了草原“烤全羊”的啟動儀式。據(jù)說,這一儀式源自天驕成吉思汗接待王公貴族、犒賞三軍將士的禮儀,席上的客人是最尊貴的來賓,享用烤全羊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這個儀式也是一場賓主之間的互動,要從客人中選出德高望重的“王爺”“王妃”來代表賓客接受主人的禮敬。主持人給大家朗聲宣唱頌詞,頌詞的大意離不開吉祥如意幸福美滿的祝福,更有手捧哈達的蒙族姑娘小伙子,唱著甜美的祝酒歌用銀碗向尊敬的客人敬酒,賓主的載歌載舞將儀式推向高潮。
按行程安排,我們當晚就宿于附近一個名為“恩賜草原蒙古營”的蒙古包里。起先,我們驚喜于蒙古包里色彩鮮艷的裝飾,室內干凈整潔;可是不一會兒,蒙古包外下起大雨,打得屋頂劈里啪啦作響;再一會兒,屋頂?shù)挠昃蜐B進室內的頂幔,很快濕印就變成一大片。無奈,我們申請更換蒙古包,這一個倒是不漏雨了,可晚間下雨及刮風的聲音感覺好大好猛,聽得人心底里多少泛起一絲恐懼來。心想,假如自己長期入住這樣一種環(huán)境,會不會適應,假如真遇到狂風暴雨,這漫無邊際的草原雖不會變成一片汪洋,但也可能會是一片迷茫,小小的蒙古包該不會在風雨中飄搖吧。想著想著,不由得為自己的“杞人憂天”好笑,迷迷呼呼中也就入睡了。
第三天一早,本來要早起看草原日出的,可是天公不作美,雨依然在間歇地下著,天空還是陰著。等到太陽真正露出笑臉時,我們已經在去下一站的路途中了。(待續(xù))
作者:又一村
◆又一村:“西紅柿”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