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有太多的讀書名言,多得有點濫。我只想說:讀書吧,讀書能讓你靜下來。不然,心浮氣躁,神魂散亂,你能看清啥?你能做好啥?
另,自2020年2月12日起,簡心素文特別增加【簡讀素看】專欄,如果你有讀書觀劇的心得體會,歡迎分享。
關于儒家和道家的
一丁點兒體會
——讀書筆記
2020年2月5日星期三。
《先秦史十講》徐中舒著。
《論堯舜禹禪讓與父系家族私有制的發生和發展》。
夏朝沒有文字,文字是從商朝占卜來的。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轉變過程中,形成了傳統中的儒家和道家老子文化。氏族社會的形式有農村公社,成員都要勞作,包括首領,形成大同社會,其形式在楚國等地大量存在,是老子思想的來源,內容多是對抗階級分化后形成新的剝削階級的。而儒家孔子的文化是維護新興地主階級的,新興階級產生于家族社會,以夏朝父子相傳為代表的,體現了財富集中、剩余財產增加后的社會,其文化代表就是以儒家文化為主。
兩種文化交織幾千年,和中國大地始終保持其存在的土壤是一致的。比如,道家的出世思想,和儒家的入世思想,分別代表了社會的現實存在。
大同代表氏族社會的理想,小康代表封建社會的理想。大同思想更為久遠,老子思想不一定出現得早,但是其存在基礎一定是比儒家思想早的。慎終追遠,在認可儒家適應現代階級社會的同時,不能忘記老子的思想也許更適合人性。
夏朝主要是二里頭文化,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相交作用的結果。商滅夏后,夏族分兩個方向遷徙,一北一南,南方形成越國,北遷后形成匈奴。先期除掉的韋、顧、昆吾三族,其中韋遷徙到東北一帶,是遼金蒙古清的祖先。
作者:韋朝暉
◆韋朝暉:無事亂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