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提起瓷器,腦海中第一浮現的絕對是“青花瓷”。身為國民寵兒的它,早在唐宋盛產青釉瓷時就已初見端倪,后成熟于元代景德鎮中的湖田窯,屬于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以一種鈷礦為原料,在陶瓷胎體上描繪紋飾,然后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這種鈷料燒成后會呈現出一種深邃的湛藍色,白藍相間,十分清妍奪目,也就是我們所推崇的“青花”紋飾。元代生產的青花瓷已經具有著色力強、燒成率高、呈色鮮艷的特點,這讓青花瓷一躍成為元代彩瓷的代表。
盛于元代的青花瓷,其實這時候的發色并不穩定,青花色澤容易暈散。用于描繪青花紋飾的鈷料有兩種,一種是“蘇麻離青”進口料,發色濃重鮮麗且青翠濃艷,濃厚處有黑色銹斑,俗稱“黑疵”,用手撫摸時青花釉面的濃釉處有凹凸不平之感;另一種是國產鈷料,青花發色呈現出藍中泛灰,有的青花是青藍偏灰或藍中閃灰。
另外,進口鈷料“蘇麻離青”的呈色還有以下特征:
1.青花發色呈靛青色,含有不同濃度的紫色,部分呈現清幽的紫羅蘭色。
2.青花有濃淡色階,外部線條勾勒顏色較深,內部填色青料顏色較淺。
3.青料積聚處有藍黑色或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并啞光,“錫光”就是在黑褐色斑點中出現的一種自然光澤,并有凹凸感。
元代延祐時期的青花牡丹紋就深入胎骨,呈云層塊狀,像是潛伏在胎骨上,似有閃動般的立體感。
用鈷料所描繪的紋飾之豐富,比起珍貴的鈷料本身也不遑多讓。無論鈷料再如何好,要是畫工的繪畫技術不到位都是白搭。
元代青花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給人以簡明的快感。
國產鈷料所繪青花其紋樣具有流暢奔放的特征,紋樣構圖較簡單,以各種花卉紋飾為多見,如蓮瓣、蓮花等都表明了元代瓷器的裝飾紋樣與佛教藝術相結合。
進口鈷料“蘇麻離青”多用以繪畫人物故事,纏枝花卉、魚藻、蓮池、雙鳳花卉、開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紋樣組成。紋樣有構圖滿密、層次豐富、繁而不亂的特點,圖案題材更是豐富多樣。有的器身布滿青花紋飾更是達8層之多,以此突出表現元青花的壯美之感,多數出于當時瓷藝水平最高的景德鎮窯,可見畫工的繪畫技藝高超。這種繁而不亂的構圖巧思更是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
明代時青花成為了瓷器中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隨后還創燒了青花五彩、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最經典的莫過于白釉與青花的搭配,創出了雅俗共賞的一片天地,再加之各種豐富繚繞的紋飾,時而凸顯出奔放豪爽的快意之感,時而滲透出淡雅高潔的清爽之美,可謂是濃妝淡抹兩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