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手持攝像機拍攝的正確姿勢
畫面的穩定是攝像的第一要素。保持畫面的穩定是攝像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不管是推、拉、搖、移、跟、俯、仰、變焦等拍攝,一定要圍繞著怎樣維持畫面的穩定進行工作。影響畫面穩定的主要因素來自于拍攝者的持機穩定性。熟練掌握正確的持機方法是每個攝像者必備的基本功。
正確姿勢是:站立拍攝時,用雙手緊緊地托住攝像機,肩膀要放松,右肘緊靠體側,將攝像機抬到比胸部稍微高一點的位置。左手托住攝像機,幫助穩住攝像機,采用舒適又穩定的姿勢,確保攝像機穩定不動。雙腿要自然分立,約與肩同寬,腳尖稍微向外分開,站穩,保持身體平衡。
采用跪姿拍攝時,左膝著地,右肘頂在右腿膝蓋部位,左手同樣要扶住攝像機,可以獲得最佳的穩定性。在拍攝現場也可以就地取材,借助桌子、椅子、樹干、墻壁等等固定物來支撐、穩定身體和機器。
持機的穩定性與機器的重量成正比。現在的攝像機日趨小型化,巴掌大小的機器比比皆是,用一只手就能輕松托起。就是因為它的小巧,有很多人簡化了持機的要領。殊不知機器越小就越不利于持機穩定。在使用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即使在操作巴掌大的小型攝像機時也一定要用雙手支持。
依靠身體的支撐保持機器穩定,對多數人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正確掌握持機要領,多多練習。總之一句話,穩定高于一切,凡是有利于圖像穩定的東西一定要堅持,正確的持機方式就是好的攝像作品的開始。
二、腳架的使用
保持持機的穩定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攝像機三腳架,用帶云臺的三腳架來支撐攝像機效果最好,不但會有效的防止機器的抖動,保持畫面的清晰穩定、無重影,而且在上下移攝與左右搖攝時也會運行平滑、過度自然。還可以利用控制攝像機的遙控器和控制云臺的遙控器來完成拍攝的全部過程。
支撐攝像機的常用設備還有獨腳架、胸架等,它們更簡單、輕巧、攜帶方便。
三、 攝像時眼睛的取景方式
1、正確的取景方式
許多人受攝影的影響,在拍攝時只睜右眼以取景,這樣的取景方式在攝像時有很大的弊端。攝影與攝像不同,攝影抓住的是瞬間,攝像是對過程拍攝,應采用雙眼掃描的方式,用右眼緊貼在尋像器的目鏡護眼罩上取景的同時,左眼負責縱觀全局,留意拍攝目標的動向及周圍所發生的一切,隨時調整拍攝方式,避免因為自己的“專一”而漏掉了周圍其他精彩的鏡頭,一切變化盡在掌握中。
現在的攝像機都帶有液晶顯示屏,因為它的屏幕大取景方便并且色彩好,使得許多人拋棄了取景器喜歡上了液晶屏。因為現在的攝像機液晶屏反光率普遍很高,用液晶屏取景在晚上和室內還可以,可是到了白天的室外效果實在是差強人意。解決方法是:右手持機,左手掌五指并攏,成圓弧狀扶住液晶屏的左邊沿并罩在其上方,擋住左方和上方射進來的光線,這樣看起來就會好多了。
2、其他應注意的問題
(1)、使用圖像穩定功能。在手持機器拍攝時打開此功能,這樣會有助于改善其圖像的不穩定。但是這種抑制作用是有限度的,并非萬能。輕微的抖動還能奏效,幅度稍微大一點,他就無能為力了。而且對色彩平淡、亮度暗弱的主體或主體在快速移動的情況下,畫面穩定效果并不明顯。如果是以電子式補償,還會犧牲一些畫質。如果在上下移攝與左右搖攝時應解除此功能。
(2)、運用廣角鏡頭。將變焦鏡頭調到廣角(W)的位置進行拍攝。如果將鏡頭調到最大倍數的變焦位置(T)時,只要稍微有一點顫抖都會使鏡頭產生相當大的晃動,為此需要特別留意。在拍攝過程中需要按動某些功能鍵或手動變焦時,不要用力過猛,以免牽動鏡頭引起晃動。
(3)、避免單手持機邊走邊拍。拍攝時應盡量避免邊走邊拍,除非實在需要。采用這種方式拍攝的效果大多數都不好。
四、手動功能的運用
由于各機種設計不同,因此可手動的項目及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此僅就常用的亮度及焦距手動功能使用進行說明。
1. 手動亮度調整功能`
在拍攝逆光及夜景時,如果以全自動模式拍攝,前者必定是主體或人物全黑則背景光亮,后者卻是黑暗中燈光一片模糊,針對以上的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逆光時按下逆光補正功能鍵,如果沒有這個功能,那就將全自動模式切換到手動模式,找到亮度調整鍵進行畫面亮度的調整,逆光時將亮度調亮,夜景時則調暗,一般都會將數據以數字或圖型顯示在觀景器上或是液晶螢幕上,當然最好的方式還是直接看著觀景器或是液晶屏幕上的畫面調整到適當的亮度。
2. 手動焦距調整功能
平常大都是采用自動對焦,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如隔著鐵絲網,玻璃,與目標之間有人物移動等的時候。往往會讓畫面焦距一下清楚一下模糊,因為自動對焦的情形下攝影機依據前方物體反射回來的訊號判斷距離,然后調整焦距,就會發生上述的情形,所以只要將自動對焦切到手動,將焦距鎖定在固定位置,焦距就不會變來變去了。(由于各廠牌顯示及調整的方式有所不同,請參照說明書)
五、攝像機對焦技術
在動態物體的拍攝過程中,攝像機與被攝體之間的距離是經常變動的,因此常常會超出景深范圍而導致圖像模糊。為了使圖像保持清晰,就必須不斷改變鏡頭的焦點位置,使圖像始終保持清晰。這種調節焦點位置的過程稱為聚焦或對焦。
1、攝像聚焦操作
通常情況下,保證拍攝畫面的清晰是攝像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而聚焦調節是保證圖像清晰度最重要的一環,攝像機聚焦的過程就是對圖像清晰度調節的過程。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般都是將變焦距鏡頭推到廣角位置(W)再進行聚焦,因這時景深范圍大,可以很容易地將焦點聚實。我們通過取景器觀察圖像的清晰度情況,直到滿意為止。聚實焦點之后,再推拉變焦拉桿將鏡頭調整到所希望的構圖景別上,焦點在變焦過程中不會變化。而采用攝遠位置(T),對焦較為困難。特別是在近距離拍攝時,一定要將鏡頭調節為焦距最大的位置。目前所有的攝像機,都具有自動聚焦功能,稍高級一點的也加上了手動聚焦功能(如前所述)。在自動狀態下基本能滿足大多數環境下的拍攝,除非你是一個經驗老道的攝像師,否則還是先依靠攝像機自動系統為好。
但是,我們知道自動聚焦系統并不是萬能的,各種方式的自動聚焦都有各自的特點,同時也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許多情況下還需要靠手動來聚焦。
自動聚焦系統受被攝體亮度的影響很大。光線充足時,自動光圈縮小,景深變深,對焦范圍變寬,對焦容易。這種情況下,被拍攝體移動或進行移攝、搖攝時,不會出現焦點不實現象;而在拍攝照明暗的被攝體時,由于鏡頭光圈大開,景深變淺,聚焦會困難。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增加被攝體的照度。
2、自動聚焦的問題
攝像機的自動焦點裝置一般是以畫面中央為調焦基準的。只有畫面中央很小范圍是自動焦點的檢測范圍,這一小范圍內的物體的焦點能夠自動聚實,也就是說如果被攝物體不在畫面中央這一范圍內,自動聚焦就會出現偏差。另外,自動聚焦系統受光線、亮度、被攝物等條件的影響很大,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會出現聚焦偏差,因此在這些場合最好還是使用手動聚焦比較保險。
3、在以下情況自動聚焦困難時,需要使用手動聚焦:
(1).遠離畫面中心的景物無法獲得正確的對焦。這是由于自動聚焦系統是以圖像的中心為準進行調節的。
(2).所拍攝的物體端離攝像機很近,另一端離得很遠。攝像鏡頭是有一定景深的,對于超出其景深范圍的被攝物,攝像機不能聚焦于一個同時位于前景和背景的物體。
(3).拍攝一個位于骯臟、布滿灰塵或水滴的玻璃后面的物體。這是因為會聚焦于玻璃.而不會聚焦于玻璃后面的物體。玻璃窗前拍攝請貼緊玻璃拍攝。
(4).拍攝在欄柵、網、成排的樹或柱子后的主體時,自動對焦也難以奏效。
(5).拍攝一個在暗環境中的物體。由于進入鏡頭的光線大大下降,攝像機不能正確聚焦。
(6).拍攝表面有光澤、光線反射太強或周圍太亮的目標物。由于攝像機聚焦于表面光滑或高反光物體,被攝目標會模糊不清。
(7).拍攝快速運動物體的對焦較難。由于聚焦鏡頭內部是機械式運動,不可能與快速移動物體保持同步。當系統追蹤拍攝時,會使得景物波動于失焦和準焦兩種狀態。
(8).在移動物體后面的目標物。自動聚焦系統會把移動物體誤認為是被拍攝目標而進行聚焦。
(9).拍攝反差太弱或無垂直輪廓的目標物。由于攝像機聚焦實現是建立在圖像的垂直線方向的反差物體,如一面白墻可能會變的模糊不清。
(10).在下雨、下雪或地面有水時,自動對焦系統可能不能正確聚焦。
(11).如果你的攝像機是以紅外線或超聲波的方式自動聚焦的,當被攝體能吸收紅外線或超聲波時對焦困難;被攝體距離太遠,紅外線或超聲波達不到被攝體時對焦也會困難。
六、保持畫面的構圖平衡
在每次按下錄像鍵之前,我們都要環視四周的環境,看看取景器中被拍攝的畫面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這就是在構圖。攝像的構圖規則跟靜態攝影的構圖規則十分類似,不但要注意主角的位置,而且還要研究整個畫面的配置,保持畫面的平衡性和畫面中各物體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調整構圖對象之間的相對位置及大小,并確定各自在畫面中的布局地位。
1、完美的構圖,起碼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①、畫面整潔、流暢,避免雜亂的背景。雜亂的背景會分散觀看的注意力,降低可視度,弱化主體的地位。拍攝前應該剔除畫面中礙眼的雜物,或者換一個角度去拍攝,避免不相干的背景出現在畫面上。
②、色彩平衡性良好,畫面要有較強的層次感,確保主體能夠從全部背景中突顯出來。如穿黑色衣服的人不要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攝。
③、在拍攝前保持攝像機處于水平位置,這樣拍攝出來的影像不會歪斜,你可以以建筑物、電線桿等與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體為參照物,盡量讓畫面在觀景器內保持平衡。
④、要盡可能接近目標,這樣才會保證不會有不相關的背景出現在畫面上,但你也必須在主角四周預留一些空間.以防主角突然移動。要保證攝像機與被拍攝的主角人物之間不會有人或有其他物體在移動。不要讓一些不相干的人物一半在畫面中,一半在畫面外。如果你拍攝的是你無法控制的活動,那么,你不可能確保所有構圖都很完美:但是你可以把你的拍攝主角安排在畫面中的正確位置。同時把整個場景掃描一遍,把不要的景物排除在外。
⑤、構圖時還要注意:運動中的物體不管多小都比靜止的物體容易吸引眼睛的注意力,因此,注意不要讓不必要的會分散觀眾注意力的運動中的物體出現在畫面背景上。此外,一些搶眼的色彩也要注意,特別是紅色、鮮黃色和深藍色尤其會吸引眼睛的注意,畫面中要避免出現跟主角沒有關系但卻會搶眼的色彩。
九宮格:一個完整畫面被兩根垂直和兩根水平方向上的線劃分成九等份,其中垂直線與水平線交會的4個點,這就是畫面中最能討好視覺的部分,可以把這個位置作為主體最重要的部分的中心,這就是九宮格。
2、人物的攝像構圖
當主角看的方向或行走的方向不與畫面垂直時,他們面對或前進方向前面要留下的“前視空間”,多過他們后面的空間;“多余空間”,應該將“多余空間”減少到最低程度。
拍攝人物時,不要給所拍的人物頭頂留太多的空間。否則就會造成構圖不平衡缺乏美感。如果畫面中人物身高不及畫面的三分之一,觀眾就得集中目力仔細辨認,時間稍長就會感到乏味。記得應該把人物眼睛維持在畫面上方1/3的高度,如果面孔在這個高度以下,這個人看起來好像掉落在電視屏幕里。
進行人物的構圖時還要注意不要去犯一些低級的構圖錯誤:譬如電線桿突出在畫面人物的頭頂上、建筑物的水平面與畫面人物的脖子等高、電線橫在脖子上等等。
關于裁身點。拍攝畫面一般有遠景、中景、近景、特寫等表現手法。如果你以遠景拍攝,人的全身都會出現在畫面上。如果你以中景、近景、特寫手法去拍攝,這樣就需要把被拍攝者的身體從下往上依次遞增的從畫面上裁掉一部分。那么請注意不要把人的膝蓋、腰部和頸部作為裁身點,在這三點上裁出來的畫面讓人看起來是很別扭的。除非你進行的是臉部或身體某部位的特寫,最好的裁身點應是腋下、腰部下面一點,膝蓋上去一點。
七、 拍攝角度技巧
不同的角度拍攝出不同的內涵。
在大多數情況下,拍攝錄影帶要以平攝為主。但是一部片子全篇一律地使用平攝,就會使觀看的人感到平淡乏味。偶爾變換一下拍攝的角度,就會使影片增色不少。
拍攝角度大致分為三種:平攝(水平方向拍攝)、仰攝(由下往上拍攝)、俯攝(由上往下拍攝)。
①、水平方向拍攝
大多數畫面應該在攝像機保持水平方向時拍攝,這樣比較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畫面效果顯得比較平和穩定。
如果被拍攝主角的高度跟攝像者的身高相當,那么攝像者的身體站直,把攝像機放在胸部到頭部之間的高度拍攝,是最正確的做法,也是握著攝像機最舒適的位置。
如果拍攝高于或低于這個高度的人或物,那么,攝像者就應該根據人或物的高度隨時調整攝像機高度和身體姿勢。譬如拍攝坐在沙發上的主角或在地板上玩耍的小孩時,就應該采用跪姿甚至趴在地上拍攝,使攝像機與被攝者始終處于同一水平線上。
② 由下往上拍攝
仰望一個目標,觀看者會覺得這個目標好象顯得特別高大,不管這個目標是人還是景物。如果想使被攝者的形象顯得高大一些,就可以降低攝像機的拍攝角度傾斜向上去拍攝。用這種方法去拍攝,可以使主體地位得到強化,被攝者顯得更雄偉高大。拍攝人物的近距離特寫畫面時,拍攝角度的不同,可以替這些人物的神情帶來重大的變化。如果用低方位向上拍攝,可以提高此人威武、高大的形象。會使主角的地位更好地突現出來。如果把攝像機架得夠低,鏡頭更為朝上,會使此人更具威懾力,甚至主角人物說的話也會增加分量。觀眾看到這樣的畫面,就會有壓迫感,特別是近距離鏡頭,表現的尤為強烈,人物再稍微低頭,甚至有些威脅感。
在采用由下往上拍攝時要注意,這種角度所拍出來的效果通常并不理想,因為面部表情會太過于夸張,時常會出現明顯的變形,在不合適的場合使用這種視角可能會扭曲丑化主體。這種效果切記不要濫用,偶爾的運用,可以渲染氣氛,增強影片的視覺效果。
③ 從上往下拍攝
攝像機所處的位置高于被攝體,鏡頭偏向下方拍攝。超高角度通常配合超遠畫面,用來顯示某個場景。可以用于拍攝大場面,如街景、球賽等。以全景和中鏡頭拍攝,容易表現畫面的層次感、縱深感。
如果從較高的地方向下俯攝,就可以完整地展現從近景到遠景的所有畫面,給人以遼闊寬廣的感覺。采用高機位,大俯視角度拍攝就可以增加畫面的立體感,有時可以使畫面中的主體具有戲劇性。
同仰攝的效果相反,高角度拍攝人物特寫,會削弱人物的氣勢,使觀眾對畫面中的人物產生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畫面中的人物看起來會顯得矮一點,看起來也會比實際更胖。
如果從比被攝人物的視線略高一點上方拍攝進行近距離特寫,有時會帶點藐視的味道,這一點要注意;如果你從上方角度拍攝,并在畫面人物的四周留下很多空間,這個人物就會顯得孤單。
④ 物視角的拍攝
視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習慣。有些時候,可能需要表現出拍攝主體的視角,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拍攝的高度是高是低,都應該從主體眼睛高度去拍攝。如:一個站著的大人觀看小孩,就應把攝像機架在頭部的高度對準小孩俯攝,這就是大人眼中看到的小孩子。同樣,小孩仰視大人就要降低攝像機高度去仰攝。再如,一個正蹲在地上干活的人,要表現他看來到他面前的人的情景是:首先應降低高度(與蹲著的人眼睛的位置同高)去俯攝來人的腳部,然后再慢慢向上移動鏡頭進行仰攝,最后到達臉部,而不能去直接平攝,這樣才符合常理。
直接向下俯視的畫面通常被用來顯示某人向下看的視角。用遠攝或廣角的拍攝方式從高處以高角度進行拍攝,可以增加片中觀看者與下面場景的距離。
八、攝影機搖攝的技巧
相信各位常常會碰到一個畫面無法將景物的全景拍攝進來,這時候大家一定是將攝影機由右到左或是左到右的掃攝,這也是攝影機的優點之一,但是有許多人在做這個動作時,畫面常常搖來搖去或是忽快忽慢,總之看起來非常不順暢。這些問題主要發生在身體轉動方式不對,或是轉動角度太大,還有就是猶豫不決,沒有一氣呵成。
搖攝分上下搖攝和左右搖攝,就是攝像機的位置不變,依靠變動攝像機的角度去拍攝。搖攝的拍攝方法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常被用到:第一種情況就是當拍攝一個大場面或一幅風景畫時,這種情況往往用在你所拍攝的故事片段的開始,就像一段開場白,以它來介紹事件所發生的地點以及主角人物所處的位置和環境。
①上下搖攝
用這種拍攝方法可以追蹤拍攝上下移動的目標。如運動員的跳水動作,從運動員站在高臺準備跳時作為起幅,把鏡頭推近,鎖定目標,從起跳到入水,鏡頭隨運動員的下落而同步下移。這樣的場面最好使用近鏡頭去拍攝,如果運鏡恰當,短短幾秒,一氣呵成,視覺沖擊力很強。但是拍攝這樣的目標是有難度的,關鍵是搖拍的速度不好掌握,移動構圖有難度。因此一定要多練習。
用上下搖攝的方法還常常用來顯示一些高得無法用一個整畫面完整表現的景物,或是要表現某一景物的高大雄偉。高縱的建筑物是上下搖攝的最好目標。站在一座高樓大廈前,先用平攝的方法拍攝樓的底座,再由下往上慢慢移動鏡頭直至高樓的頂端,小小的一組鏡頭把整座樓的景觀納入視線,使得高樓更顯雄偉壯觀。
②左右搖攝
以橫向圓弧路線搖動攝像機,可以很好的拍攝寬廣的全景或者是左右移動中的目標。
左右搖攝的方法是:首先將身體面對搖鏡頭的終止方向上,使攝像機穩定,朝向搖攝的最后一點,然后身體轉向搖鏡頭的開始方向并開始拍攝。身體慢慢地、均勻地向終止方向轉動,直到完成整個搖攝過程。
以手持機搖攝時,身體一般不需要轉動90°,如超過90°,人就會覺得不舒服,會對畫面穩定不利。跟上下搖攝一樣,用這種搖攝的方法來追蹤拍攝左右移動的目標的關鍵是要掌握好搖鏡頭的速度,要跟拍攝目標的移動速度保持同步。
③運鏡要平穩
進行搖攝時,一定要平穩的移動攝像機的鏡頭。最好使用三腳架,這樣可以使得搖攝的動作進行的更為平穩。
不管是上下搖攝還是左右搖攝,動作應該做得平穩滑順,畫面流暢,中間無停頓,更不能忽快忽慢。要注意不要過分移動鏡頭,也不要在沒有需要的情況下移動鏡頭。搖攝的起點和終點一定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技巧運用得有分有寸。也要避免搖來搖去,像澆花。搖攝過去就不要再搖攝回來,只能做一次左右或上下的全景拍攝。
④ 恰當的搖攝速度
搖攝的時間不宜過長或過短。根據以往的經驗,用搖攝的方法拍攝一組鏡頭約10秒左右為宜,過短播放時畫面看起來像在飛,過長時又會覺得拖泥帶水。
一組搖攝的鏡頭應該有明確的開始與結束,要在起幅和落幅的畫面上要穩定停留一段時間,一般來說三秒左右就夠了,這樣的鏡頭讓人看起來穩定自然,這點很重要。落幅無停留,搖鏡頭將會給人沒有結束和不完整的感覺。
九、移動拍攝
除了推拉、搖攝,攝像中還經常使用“移攝”的拍攝方法,就是一邊錄像,一邊把攝像機向前后或左右移動。移攝與推拉、搖攝不同,后兩者是拍攝者的位置不變,變化的只是攝像機的焦距或角度,而前者變化的可能不只是焦距或角度,拍攝者的位置也要有相應的變化。
運用移動拍攝方法增加劇情的感染力
用“移攝”手法拍攝出來的鏡頭極富臨場感,有著單靠推拉、搖攝不可比擬的視覺效果,運鏡更能貼近拍攝目標,非常適合長鏡頭的拍攝。
在拍攝移動的目標時,我們可以用搖攝或推拉鏡頭的方法也可以用移攝的方法去表現。但拍攝同一個目標,運用的拍攝方法不同,其效果會不同。
在介紹較大的場景時,搖攝有他自己的優點:可以在幾秒內從水平線的這一頭掃攝到另一頭,但大部分畫面都在相當距離外,細微部分無法拍出來。如果采用移攝法,就可以靠近所要拍攝的目標;就可以在同一片段中顯示出不同角度的幾個畫面;就可以拍出搖攝無法拍出的細微處。 而對靜止目標的拍攝,例如要拍一組表現走近一座大樓的情景時,使用移攝法向前移動拍攝是再合適不過了,因為這會讓人真正感覺到畫面在動,其效果比較自然。
雖然變焦鏡頭和這種移攝法有點相似,但要是換個方法:利用變焦鏡頭來拍這個片段,拍出的畫面就會讓人覺得不真實。利用變焦鏡頭把畫面拉近,是很不好的權宜做法,因為這無法產生移攝像機前進或后退相同的感覺。
1、使用輔助設備
移動拍攝所需要解決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防止攝像機的晃動。在拍攝移動物體時,最好能有某種帶輪子的支撐物,最專業的做法是使用攝影臺車,就是拍攝移攝鏡頭時在地上鋪設簡單的鐵軌:把攝影機裝設在一架裝有輪子的平臺上,然后推著這個平臺在鐵軌上移動,這種平臺就稱作攝影臺車。這是目前專業攝像最常用的做法,也是保證攝像質量最有效的做法,我們在電影和電視劇的拍攝中可以看到。
但是這種平臺的造價是昂貴的,對于一般的攝像機使用者來說是個奢望。平民一點的做法就是使用三腳架臺車:就是在三腳架的底部裝上輪子,讓它可以在平坦的地面活動。再差一點的做法就是利用任何有輪子的東西來做替代品:包括輪椅、汽車、超市的購物車,只要車子行駛得很平穩就可以。這樣做雖然以犧牲作品質量為代價的,但如果你的作品只要不是影視級的,這樣拍攝出來的片子的效果還是能讓人接受的。
2、徒步移攝
許多情況下是無法借助器材來移動拍攝,如家庭錄像、新聞采訪、旅游攝像等,只能依靠攝像者的步法來維持攝像機的穩定。這就要求攝像師不能像平常那樣隨便走步,而應雙腿曲膝,身體重心下移,躡著腳走。腰部以上要正直,行走時利用腳尖探路,并靠腳補償路面的高低,減少行進中身體的起伏。腰、腿、腳三者一定要協調配合好,這樣就可以使機器的移動達到滑行的效果。
按行走路線的不同移攝可分為三種:前后移動拍攝、左右移動拍攝、弧形移動拍攝。
(1).“前后移動”是移攝最基本的步行方式。在拍攝移動的目標時,攝像者應在移動目標的前面并保持適當的距離,鏡頭對準被拍攝者的正面,注意其行走路線一定要與被拍攝者一致。由于是面對面的拍攝,被拍攝者的一切表情、動作一覽無余,便于攝像者捕捉行進中人物面部的細微之處,有利于刻畫人物的心理變化。
在使用前后移動的步行方式拍攝時,一定要搞清目標的行走路線,以及路況如何,做到心中有數。如果路面不平或有障礙物,就應該提前做好應對措施,以免影響拍攝效果。
(2).“左右移動拍攝”也就是側步行走拍攝。攝像者與被拍攝的主體的線路平行,這就需要側步行走去拍攝。這種移攝方式與“前后移動拍攝”不同,在拍攝過程中一般很少采用大特寫鏡頭去刻畫人物的細節,而通常用它強調的是主體行走的路線或周圍環境的變化。
左右移動,顧名思義,腳的行走路線是左右的而不是前后的,因此這種走法與“前后移動”的步伐有很大不同。如果你想向右邊側步行走,首先要兩腿微曲,再把左腳移到右腳前,讓右膝的前端碰到左膝的背部,當左腳碰到地面時,把身體的重心慢慢移轉到左腳上,然后把右腳向后繞過左腳站穩……依次重復以上的動作,就會完成整個拍攝過程。同理,用同樣的方法也會完成向左邊側步行走的過程。
“弧攝”的步行方式基本與側步行走的步行方式拍攝大致相同,
(3).“弧形移動拍攝”就是把攝像者以圓形或弧形方向移動,而不是直線移動。
只是行走路線有區別。弧攝的弧度不宜過大或過小,應該控制在120°-180°之間。在整個片段中,主要目標都應該維持在畫面中央。用這種“弧攝”的方法去繞著一個靜止的景物如一座噴泉、一座雕像甚至一束花進行拍攝,要比站在原地拍攝的畫面生動有趣得多,這樣就可很好的反映出靜止景物的深度和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