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可謂是盛世明君,是繼明成祖朱棣的永樂盛世之后,與父親“十月天子”明仁宗朱高熾造就了“仁宣之治”,堪比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將明朝的國力推至巔峰,直到兒子明英宗朱祁鎮釀下“土木堡之變”以后,明朝才開始走向中衰。
雖然明宣宗是一代明君,但他也有明顯的缺點和不足,犯下了不少錯誤。諸如犯下“寵艷妃而廢元后”的錯誤,是廢了元后胡氏,立寵愛的孫貴妃為后,落得一個“風流天子”之名,晚年更是后悔說道那是自己年輕時做的錯事。
明宣宗也因此創下記錄,成為明朝第一位廢后的皇帝。而且開了這個很不好的先例,可謂影響惡劣,后世更是有3位皇帝效仿廢后,而且很是簡單隨意,如同吃飯喝水一般。
那么明宣宗之前4位皇帝為何沒有廢后,到了他這里怎么說廢就廢了呢,后面3位皇帝又是如何廢后的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一、明宣之前的4帝之所以沒有廢后,感情深是一方面,政治上可以互相扶持更是一方面。
明朝第一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雖然不能說是夫妻檔式開國,但馬皇后是陪著朱元璋一路打天下走過來的,陪著他從一個小人物成長為一代開國皇帝,更是對他鼎力支持。開國之前是在后方穩定人心,為朱元璋撫養那些養子,其中就有后來的開國功臣沐英。
開國以后,馬皇后生活簡樸,對于朱元璋的妃子并無嫉妒之心,反而是很好,待之如家人,這也是朱元璋有26個子嗣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在朱元璋對開國功臣殺戮之時,是起到勸阻匡正的作用。
兩個人感情好,馬皇后又是一位很好的賢內助,在背后一直默默支持朱元璋,因此在馬皇后死后,朱元璋是大為悲痛,并沒有再立后。
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就不用多說了,是有名的“文人皇帝”,在位4年,主要就是與叔叔燕王朱棣的戰爭,結果失敗告終,自己被趕下皇位,或是被燒死或是不知所蹤。
他的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指定的,或許是懷念發妻馬皇后,所以也想為孫子立一位馬皇后,因此在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指定光祿少卿馬全之女為皇太孫妃,史書并無過多記載,隨著建文四年建文帝的失敗,而“城陷,崩于火”。
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發妻徐皇后,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長女,是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為朱棣指定的政治婚姻,背后有著徐氏家族的支持,也是朱棣的巨大助力之一。
在朱棣起靖難期間,徐皇后就多次支持兒子朱高熾擊退建文帝的南軍。在朱棣繼位大開殺戒之時,徐皇后更是如同婆婆馬皇后一般多次勸阻丈夫,她死后丈夫朱棣也是再沒有立過皇后。
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身為明成祖朱棣嫡長子,更是明太祖朱元璋指定的燕王世子,在父親朱棣造反成為皇帝以后,也隨之升級為皇太子。
但是因為身體肥胖,加之他很是仁厚,與霸道的朱棣是截然相反,所以朱棣對這個嫡長子很不滿意,幾次想廢了他的皇太子之位,更是對于他的親信進行打壓,乃至是殺戮。
朱高熾之所以沒有被廢太子之位,除卻他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盡心盡力辦事,還有兒子朱瞻基是“好圣孫”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他的發妻張氏給力,是一位好妻子,更是一位好兒媳婦,表現特別好,深得公公明成祖朱棣和婆婆徐皇后滿意,是“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后來明成祖朱棣幾次都想換太子,都是因為張氏在其中周旋才作罷。
朱高熾繼位以后,張皇后也是大力支持他的改革。兒子明宣宗繼位后,張皇后也是默默支持,并且禁止自己娘家人干政。
明宣宗要廢后時,母親張皇后也是不同意,后來經不住明宣宗的一再請求才勉強同意,胡氏無過被廢后,張皇后對其很是照顧,并且內廷宴會時也命胡氏位居孫皇后之上。
等到孫子明英宗在位時,張皇后并不貪權,拒絕大臣的垂簾聽政請求。后來更是敲打英宗寵信的太監王振,使得王振無法為所欲為。等到她死后,王振再無壓制,幾年以后,在王振慫恿下,御駕親征的英宗完成“土木堡之變”的“大業”,成功使明朝由盛轉衰。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除卻在位短暫的失敗者建文帝,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與皇后都是感情深厚。而且他們的皇后更可以說是他們的政治上的合作伙伴,對他們爭奪帝位和鞏固皇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他們在政治上最忠誠的支持者,有著這樣的雙重關系,他們自然不會也不可能去廢后。
再通俗來說,明宣宗之前的皇帝與皇后,要感情有感情,而且皇后不只是花瓶存在,是起到了很重要的輔佐作用,甚至具有很高的威望,雙方可以說擁有平等對話的權利。
二、明宣宗開始,皇后的地位和重要性大為下降,更多屬于花瓶存在,皇帝自然是想換就換。
明宣宗之前的皇后,之所以有著重要的政治地位,對于皇帝起到了重要輔佐作用,有個關鍵在于環境因素,因為她們處于開國及其建國初期的多事之秋時代。
像馬皇后是在開國前后,起到了賢內助的作用,這是無可取代的。徐皇后則是輔佐自己丈夫明成祖朱棣造反,而且背后家族強大,同樣無可取代。張皇后則是丈夫朱高熾遇到異常霸道的父親明成祖朱棣,夫妻二人一直活在明成祖的陰影之下,一直盡心盡力討好公婆,為丈夫周旋,可謂是患難夫妻,亦是無可代替。
等到明宣宗在位時期,明朝已進入承平之世,沒有那么多驚心動魄,沒有那么多困難,皇后與皇帝很少患難與共,客觀上不存在進一步加深感情和提高政治地位的環境。
同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明朝開國初期,皇太子和皇子都是迎娶開國功臣之女,來強強聯合,像太子朱標迎娶的是開國第二功臣常遇春之女。
但是從第三代開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從仁宣時期開始,隨著皇權鞏固和集中,加上防止外戚干政,明朝開始形成定制,對于后妃的人選,不會選擇家世顯赫者。一般取自底層家世清白者,最多也就是中層官員之女。這樣一來外戚也掀不起什么風浪,后妃沒有強大家世背景,想要進行后宮干政,也是不現實,面對皇帝更是沒有底氣。
在這種情況下,明宣宗的元后胡氏,本來明宣宗就不喜歡她,也沒有使得這夫妻二人患難與共的環境,加深不了感情,胡氏也沒什么威望和地位。加上胡氏并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說白了就是一個花瓶存在,明宣宗想要廢她,并沒有什么阻礙。
唯一的阻礙,不過就是之前沒有廢后的先例,自己這樣做要承受輿論壓力罷了。
不過為了自己心中的白月光孫貴妃,聰明的明宣宗還是決定廢后。先是讓孫貴妃率下“生下”皇長子,再是勉強獲得母親張太后的同意,最后與重臣商議,獲得支持,最終是廢了無過的皇后胡氏。
關于明宣宗無過廢后的具體分析,之前文章詳細寫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觀看:孫貴妃以明宣宗廢元后而成皇后,她死后兒子明英宗為何追復廢后?
在古代王朝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只要前面皇帝做過,不論對錯,只要做過只要開了先例,后面的皇帝就可以援引接著做,視其為祖宗成法。
明宣宗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后世皇帝也是有模有樣,畢竟前面有皇帝廢過后,所以廢后是毫無壓力,甚至是一句話的事情。
明代宗是繼明宣宗之后第二位廢后的皇帝,他是明宣宗次子,明英宗被俘以后,撞了大運成為代理皇帝。后來野心越來越大,要把自己的侄子,也就是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廢了,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發妻汪皇后不知是因為朱見濟不是自己所出,還是覺得這樣做太不地道,堅決反對改立朱見濟為太子,惹惱了代宗,因此被廢。
明朝第三位廢后的是明宣宗的孫子明憲宗,他的皇后吳氏,比較年輕氣盛,還沒當幾天皇后,因為看不慣憲宗特別寵愛的萬貴妃,將萬貴妃給杖責了一頓。
憲宗比他祖父明宣宗還癡情,雖然萬貴妃比他大17歲,但也是共患難過來的,陪他渡過了在代宗時被廢太子之位的昏暗時光,可以說是他心中不可替代的白月光,因此是大怒,隨便找了一個理由,便是將吳皇后廢了。
明朝第四位廢后的是明世宗嘉靖帝,這位皇帝是出了名的聰明,可惜沒有用到正道上,對于身邊的人也多是涼薄。
嘉靖帝是繼承堂兄明武宗的皇位,武宗之母張太后有兩個兄弟,在孝宗、武宗年間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的身份是肆意妄為,嘉靖帝繼位后也不慣著他們,加上想要打壓張太后,于是將他們逮捕起來要嚴懲。
張太后沒辦法,只能找嘉靖帝第二任皇后張氏求情,張氏特意在嘉靖帝高興的時候講情,嘉靖帝應該是覺得張氏管了不該管的事情,有后宮干政的意思,而且是想阻止自己打壓張太后,所以是大怒,將其是廢之。
最后總結來說,明宣宗是一位聰明的皇帝,他有魄力有手段,但是他的弱點也明顯,有時候太重私情而輕政治,以至于開了廢后之先例,造成了惡劣影響,自己還被后世稱之為“風流天子”。
當然后世皇帝廢后也不能全怪明宣宗,因為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仁宣時期開始,后妃多出自底層,并沒有顯赫家世,沒有強大的娘家人撐腰。加上當時承平之世,皇權集中,很少有皇后可以與皇帝共患難加深感情,并且提高威望和地位的機會,皇后自然成為花瓶般的存在,廢不廢只不過皇帝的一句話。
從明朝是君權高度集中的王朝角度來看,權力都在皇帝一人身上,再以司禮監和內閣互相牽制,母儀天下的皇后也不過是皇權附庸罷了,重要性大不及前代,出現被廢情況也屬正常。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于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