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可以說是最水的開國皇帝,在家族兩代人的基礎上建立的西晉,首先他在繼承人身上犯了大錯,執意要立白癡兒子司馬衷為太子,又如西漢一般分封諸王,以期諸王拱衛中央朝廷,結果臨死時沒有平衡好各方勢力,諸王反而因為與中央朝廷爭權奪利而爆發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后晉國元氣大傷,給了自東漢時期就內遷的游牧民族可乘之機,內遷的民族紛紛起兵,最終西晉滅亡,留下北方大地五胡亂華的滿目瘡痍。
司馬炎繼承人上面的錯誤。
任何朝代開國初期的局勢都是多變的,開國皇帝打天下,第二代皇帝負責的就是鞏固這種勝果,可以說第二代皇帝是重中之重,而司馬炎竟然立白癡兒子司馬衷為太子,主要原因是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天姿聰慧,將希望寄托于這個皇孫身上了。
為了保證白癡兒子司馬衷坐穩皇位,司馬炎也做了安排,以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關中,楚王瑋、淮南王允并鎮守要害,以強帝室,但到了司馬炎病重的時候,這些佐命元勛,皆已先沒,再重新安排早已經來不及了。
晉書記載“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可見立太子之事也是西晉重要的亡國原因之一。
分封諸王的弊端。
司馬炎建立西晉后,有感于篡位曹魏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曹魏政權并沒有分封諸王,還是大力打壓那些諸王,以致被司馬家族專權時,沒有一個曹魏王室之人捍衛朝廷,所以司馬炎大封諸王,他的兒子、弟弟、堂兄弟、叔叔、伯伯都被分封鎮守一方。
司馬炎分封諸王的同時還將兵權歸于中央,打壓地方政府勢力,下令裁減州郡軍隊,雖邊境多戰之地仍有軍隊,但是大為減少,軍隊主要掌控于中央朝廷和諸王手中,大大削減了西晉的國防力量。
門閥士族問題處理不到位。
西晉又有士晉之稱,門閥士族是當時特權階層。它起源于東漢,形成于魏晉,并且通過魏文帝曹丕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獲得政治特權,司馬家族就屬于門閥士族之一,并且在曹魏政權期間拉攏其他門閥士族,獲得了支持才篡權成功的。
門閥士族當時隱性控制朝廷,司馬家族也只是其中最大的一個門閥士族罷了,對于朝廷并不是完全的控制,司馬炎時期也就是分封諸王時稍微打壓了一下門閥士族,其他方面還需要門閥士族支持所以一直給予其特權。
但門閥士族只是自己的利益當先,心中無國無君,八王之亂后游牧民族趁虛而入時好多門閥士族為了保存實力而作壁上觀,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后,形勢岌岌可危,門閥士族才支持晉室復國,當時東晉立國時號稱“王與馬共天下”,看見門閥士族的勢力之大。
西晉內憂外患之時,門閥士族的不作為甚至是為了一己私欲置國家不顧也是亡國原因之一。
司馬炎個人問題。
雖然身為開國皇帝,但是司馬炎是在父親、伯父、祖父兩代三人的基礎上篡位成功建立西晉的,他本身并沒有多大才能,雖然開國初期提倡節儉,甚至以身作則,但是沒多久司馬炎就開始驕奢淫逸起來,下面世家大族也是貪暴恣肆,王愷與石崇斗富時,司馬炎還公開支持舅舅王愷,開國還沒多久,西晉上層就已是奢侈腐敗如此,遠遠超過一般王朝腐敗的速度,為西晉的衰落亡國埋下萌芽。
司馬炎對于當時的內遷游牧民族沒有足夠重視,而且立了白癡兒子司馬衷以后,也并沒有作出合理的安排,沒有選出有力的大臣輔政,使中央朝廷與諸王對立,最終釀成八王之亂,造成了游牧民族的趁虛而入亡國。
司馬炎身為開國皇帝卻是昏招連連,西晉焉有不亡之理,立國51年,大一統36年便亡國,更是造成北方大地五胡亂華生靈涂炭,西晉真是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王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