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古代史,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方式,那便是歷朝歷代如同人一般,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有著屬于自己的標簽,可以說各有優點和缺點。
那么今天宋安之來說說古代的主要朝代,如何用一個字評價或者說來形容呢。
霸秦
說起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霸氣,對內是一掃六合,統一六國,為后世留下大一統概念。對外是不只是打得匈奴不敢南下,更是“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而秦始皇更是霸氣,是大一統中國,結束春秋戰國幾百年亂世。而且還史無前例的創造出“皇帝”這詞,成為之后古代王朝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強漢
漢朝之強,是有目共睹的。
諸如陳湯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更是被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評價為“國橫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意思是歷朝歷代中其他國家都以國弱而亡,唯獨漢朝滅亡的時候依舊強大。
士晉
之所以稱兩晉為“士晉”,其實很簡單,因為門閥士族在兩晉時期達到巔峰。西晉在曹魏實施“九品中正制”的基礎上,又實施“占田制”,使其門閥士族擁有經濟特權,可以說門閥士族可以與皇權都有相似之處,皇帝可以世襲,擁有政治和經濟特權,而門閥士族也可以世襲高階官職,也擁有政治和經濟特權。
到了東晉,更是“王與馬共天下”。可以說門閥士族在兩晉達到巔峰,所以以“士”來形容兩晉。
盛唐
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可是很強大的,不只是內部欣欣向榮,一派盛世景象,對外更是萬國來朝,可謂是“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
正因為唐朝盛世強大,時間持續長,所以被稱之為“盛唐”。
文宋/弱宋
宋朝的文化發展,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登峰造極。大師陳寅恪評價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所以稱宋朝文宋也是可以的。
當然宋朝雖然文化很是昌盛,經濟很是繁榮強大,但對外戰爭卻是屢戰屢敗,關鍵戰役基本上都輸得一塌糊涂。先后被遼、夏、金力壓,更是被蒙元滅國,可謂是憋屈至極,所以也被稱之為弱宋。
man元
元朝滅宋過程中,的確野蠻行為居多。而元朝的國祚還打破了常規,一般來說其他大一統王朝,要么二世而亡,要么享國近300年,而元朝卻是享國近百年而亡國,所以很多人以“man”評價元朝,宋安之個人還是不太認可這個的,但目前來說也找不到什么合適的形容和評價了。
剛明
明朝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開國的時候更是霸氣,打破北伐不能統一中國的魔咒,將元朝滅亡,使其全國性政權結束。
而開國以后,有鑒于宋朝的憋屈往事,對外也從不屈服。諸如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瓦剌也先妄圖以明英宗這個高級俘虜來敲開北京的城門,結果是明朝皇帝換人,明英宗直接成為太上皇,等于是被戰略性放棄了,還是很剛的。
到了萬歷三大征之一的抗倭援朝時期,那個長年不上朝的偷懶皇帝萬歷帝,更是說出了“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這句話,與“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以“剛”來形容評價明朝還是名副其實的,當然這個剛不只是全是贊美之意,更是一種貼近實際的評價,因為過剛易折。所以到了明末,李自成的大軍壓境,崇禎帝因為之前傳統,有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對于南遷之事猶猶豫豫的,最后逃不出北京,選擇了自縊以身殉國。
nu清
清朝在晚期,的確是喪權辱國的時代,可謂是屈辱至極,而且固步自封的嚴重,被打的實在受不了了,才慢慢的一步一步的改變。諸如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后,竟然沒有發憤圖強,而是依舊自我沉浸在天朝上國幻想之中,直到十幾年后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帝都淪陷,咸豐帝跑熱河放縱而死,清朝才開始了洋務運動,最后還以失敗告終。
因此說清朝錯過了太多機會,浪費了很多時間,所以被人評價為“nu”,也是符合實際。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