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央視的《電影傳奇》欄目邀請了南斯拉夫的老牌影星巴塔,制作了一期“經典回顧”的專題。
這位憑借《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等經典影片為人熟知的演員,曾憑借飾演的“戰神”瓦爾特,成為在中國最火的外國明星。
時過境遷,此時的巴塔已經年過70,白發蒼蒼的他感慨著往事,也抒發著對自己國家現狀的憂慮。
果然在一年后,黑山共和國宣布獨立,有著70多年歷史的南斯拉夫徹底解體,成為永遠的歷史。
幾十年里,有不少國家,像是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也都遭遇了和南斯拉夫相似的命運。
這些國家雖然已成為過去,但它們曾留下許多享譽世界的經典電影,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今天,皮哥就帶著大家回顧一下那些來自蘇聯、南斯拉夫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經典譯制片。
雖然這些國家已經消亡,但留下的這些經典作品曾閃耀世界影壇,其中不少也曾風靡中國,成為一代人難忘的銀幕記憶。
第一部分:蘇聯
01、《列寧在1918》
這部拍攝于1938年的電影,雖然年代比較久遠,但影響力至今仍未消散。
比如片中那句“面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經典臺詞,正是出自本片。
影片以十月革命之后的蘇聯為背景,講述在列寧領導下,蘇聯人民戰勝饑荒和敵對勢力,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片中的列寧既有領袖風采,又不失幽默和可愛的煙火氣,這一點其實對后來中國主旋律電影里如何塑造領袖人物,有很大的啟發。
而飾演列寧的演員史楚金由于形神兼備的扮相,也被視為最貼近列寧本人的特型演員。
連列寧的夫人看到他在片中的表演后,都連連驚嘆“太像了”,完全做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不幸的是在拍完電影后沒多久,史楚金因為勞累過度染上重病,兩年后去世。
《列寧在1918》在50年代引進中國后,在此后20多年的時間反復播映,影響了幾代觀眾。
特別是片中列寧在劇院看芭蕾表演,敵人準備暗中刺殺列寧的這場戲,直到今天仍被老一代觀眾津津樂道。
有意思的是,觀眾并不是被緊張的情節,而是被作為背景的芭蕾舞演員所吸引。
身著芭蕾舞裙的女演員們,在舞臺上翩翩起舞,很多觀眾都是頭一次見到如此“大尺度”的場景,受到了很大的精神震撼。
以至于不少人后來多次去看這部電影,只為多看幾眼不到兩分鐘的“芭蕾舞”。
02、《士兵之歌》
1959年,電影《士兵之歌》入圍戛納電影節,也讓導演丘赫萊依享譽國際。
母親站在似乎沒有盡頭的小路上,等待戰場上的兒子歸來,卻不知道兒子已經不在人世······
每次看到《士兵之歌》的開場,再配上舒緩而憂傷的伴奏,都讓人感覺無比揪心。
作為導演丘赫萊依的代表作,《士兵之歌》在當時蘇聯的戰爭片里絕對是一部“異類”。
當時蘇聯的戰爭片,大多都是氣勢恢宏的大制作,講究故事的史詩氣質,以及戰爭場面的波瀾壯闊。
而《士兵之歌》卻反其道而行之,從一個普通士兵阿廖沙的角度展現他的所見所聞,戰場反而成了故事的背景板。
心愛的姑娘,溫柔的母親,阿廖沙所期待的浪漫美好的未來,都在槍炮聲里灰飛煙滅。
如果不是因為戰爭,阿廖沙會和母親平靜地生活,會和心愛的女孩結婚,平淡而幸福的度此一生。
正是因為這樣的惋惜,讓觀眾對這個男孩的遭遇感到心痛,從而實現了影片“反對戰爭”的主題傳達。
在那個年代能有這樣的反戰意識,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
如今這部影片在評分網站仍保持著9.1的高分,去年北影節放映的時候也是座無虛席,可見影片在六十多年后仍能感染著當今的觀眾。
03、《伊萬的童年》
拍攝于1962年的《伊萬的童年》,是蘇聯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早年的一部作品。
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塔可夫斯基正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他覺得自己可能不是拍電影的那塊料。
為了測試自己到底幾斤幾兩,塔可夫斯基拍出了這部戰爭題材的黑白電影。
出乎他意料的是,影片竟然在國際上得到很高的評價,還一舉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聽起來有些凡爾賽,但這部電影確實給了塔可夫斯基很大信心,也讓國際影壇多了一位大師級的導演。
和《士兵之歌》相似,這部電影也是關于戰爭對于一個普通孩子的傷害。
母親和姐姐在戰爭中接連被害,伊萬幼小的心靈逐漸被仇恨占據,最后也死在了戰場上。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問世,也直接導致一部家喻戶曉的中國電影的誕生。
在得知《伊萬的童年》獲獎的消息后,國內有關部門的領導坐不住了:咱不能光看著,也得拍一部優秀的兒童戰爭電影!
就這樣,這個任務就交給了北影廠的導演崔嵬,崔嵬聯合另一位導演歐陽紅櫻,拍出了《小兵張嘎》這部經典之作。
可以看到,兩部電影雖然都是從孩子的角度展現戰爭,但立意不同。
塔可夫斯基的這部電影,創作來源于自己童年時對戰爭的恐懼,他親眼目睹過戰爭中家破人亡的場面。
所以他在電影里著重表現戰爭的恐怖,對少不經事的孩子的身心傷害。
而《小兵張嘎》是展現戰爭中普通人的英雄精神,頑劣的嘎子在戰爭中收獲成長,是對英雄先烈的歌頌。
拍完本片后,塔可夫斯基又導演了《鏡子》《鄉愁》等享譽世界的經典,成為無數電影導演崇拜和模仿的對象。
可惜的是,70年代的老塔在國內遭受各種排斥和迫害,無奈他只能移居海外,最終于1986年在瑞典去世。
04、《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上世紀80年代,《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引進國內后火遍大江南北,時至今日影片還在電影頻道不斷重播。
簡單來講,影片所講述的就是“一個女性的奮斗史”。
年輕的女工卡捷琳娜由于身份卑微,在懷孕之后又被所愛之人拋棄。
但卡捷琳娜堅持生下了女兒,之后又在朋友們的支持下辭去工作,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成為工廠的廠長。
事業成功的卡捷琳娜,在人到中年時再次收獲愛情,幾經坎坷最后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時隔40多年,卡捷琳娜那句“人生,從40歲開始”的臺詞,放到現在已經是妥妥的獨立女性宣言,可見本片在思想上的超前性。
影片不僅在票房上大獲成功,還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為正處于低迷的蘇聯電影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鮮為人知的是,飾演卡捷琳娜的女演員薇拉·阿蓮托娃,正是本片導演弗拉基米爾·門紹夫的妻子。
當初,門紹夫為了女主角的人選找了不少女演員試鏡,但最后不是導演沒看中就是對方拒絕出演。
無奈之下,門紹夫找來妻子阿蓮托娃飾演這一角色,沒想到夫妻的第一次合作就大獲成功,也讓阿蓮托娃成為蘇聯炙手可熱的女明星。
影片在蘇聯上映后引發轟動,連續放映長達數月,最終創下了9000萬人的觀影紀錄。
不幸的是,去年導演門紹夫因為感染新冠去世,今年年初阿蓮托娃也因新冠去世,《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自此成為一個永遠的回憶。
05、《辦公室的故事》
說起這部電影,不得不提到本片高超的譯制水準。
本片是喜劇大師梁贊諾夫的經典作品,講述了女上司與男下屬在啼笑皆非的矛盾沖突中,修成正果的愛情故事。
在皮哥看來,喜劇片其實是譯制片里最難配音的。
要借助配音抖出外國電影中的“包袱”,把中國的觀眾逗笑,并不是件易事。
但兩位配音演員用強大的聲音塑造能力,讓觀眾只是聽聲音,就能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俄羅斯喜劇風。
小職員納瓦謝里采夫是“小綿羊”,低眉順眼唯唯諾諾;女上司柳德米拉是“冷血動物”,為人嚴苛難以親近。
借助聲音的詮釋,男女主角之間唇槍舌劍的喜劇效果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片中最經典的臺詞,出自柳德米拉質問納瓦謝里采夫的片段。
“你說我干巴巴的!”
“不,您濕乎乎的······”
一方已經憤怒到無語,而另一方又假裝無辜,兩位配音演員對角色精準的情緒拿捏,促成了這段經典。
以至于后來一提起男主角,就知道原來是那個“濕乎乎的”納瓦謝里采夫同志!
06、《兩個人的車站》
這部影片同樣出自梁贊諾夫之手,1986年由長春電影廠引入國內后成為當年最受歡迎的譯制片之一。
和《辦公室的故事》相似,《兩個人的車站》仍是兩個中年男女的愛情故事,仍是看不順眼的歡喜冤家,只不過是把身份換成了即將入獄的犯人和餐廳服務員。
因為錯過火車,男主角普拉東在火車站的餐廳與服務員薇拉相遇,兩人因為薇拉的服務不周結下梁子,之后在種種糾葛中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不得不說梁贊諾夫導演的功力之高,硬是把這樣一個庸俗老套的愛情故事講得如此細膩動人。
首先是梁贊諾夫電影一貫出彩的臺詞,從針鋒相對到暗生情愫,兩人之間的關系變化基本都是借助生動的臺詞來展開的。
此外影片在細節的處理上也做足了功課,比如兩人在小木屋重逢的那場戲,一句臺詞也沒有卻讓人潸然淚下。
兩人見面后的第一反應,都是愣在原地。
普拉東緊接著被食物嗆到大聲咳嗽,薇拉回過神來趕緊過去給他拍打背部。
舉手投足間的細節表現,足以勝過甜蜜的萬語千言。
不做作,不矯情,不脫離現實,國產喜劇片真的可以從梁贊諾夫的電影里取取經。
07、《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影片當年在國內上映時感動無數觀眾,特別是那首動人的《喀秋莎》至今還在傳唱。
和當時的很多人一樣,本片導演羅斯托茨基也參與過二戰,片中的不少戰斗場景其實都是他的親身經歷。
故事一開始,五個女兵在軍營里嬉鬧玩耍,沐浴在陽光中的她們充滿了青春浪漫的氣息。
但開始有多美好,到后面就有多殘忍。
隨著女兵們踏上戰場,她們開始陷入到你死我活的戰斗里,并一個個在戰爭中死去。
比如回去送信的麗薩誤入沼澤,一點點被沼澤吞噬卻無人知曉的時候,讓人感覺到那種深入骨髓的絕望。
多年后,陸川也在他的電影《可可西里》中使用了同樣的手法,讓人感受著無可奈何的殘酷和悲涼。
據導演所說,本片真實的人物原型本來是五個犧牲的男兵,但他在電影里卻都換成了清一色的女兵。
在他看來,女孩的單純美好更能反襯出戰爭的殘忍黑暗,讓觀眾更能體會到那種被戰爭傷害的切身之痛。
2015年,俄羅斯又翻拍了這部戰爭經典,但無論口碑還是票房都難以企及前作,國內引進后票房也不到1000萬。
08、《石榴的顏色》
這部影片之所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太晦澀,讓人摸不著頭腦。
從頭到尾影片都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每個鏡頭之間似乎也沒什么關聯,整部電影像是一場行為藝術的MV。
片中幾乎沒有任何對話,所有演員都是面無表情,全程做著各種不知所云的動作。
這部電影給皮哥留下深刻印象是因為有一年,本片在上海電影節放映,放映過程中不斷有觀眾提前離場。
作為公認的世界最難懂的電影之一,沒幾個人敢說真的看明白這部電影。
先說本片的導演帕拉讓諾夫,絕對是個電影界的怪才。
他的其他電影像《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吟游詩人》,都是充滿了抽象而晦澀的表達。
帕拉讓諾夫很有自己的主意,他不是通過拍電影講故事,而是想用電影的語言去寫詩。
比如這部《石榴的顏色》,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亞美尼亞詩人的一生。
導演把每一個鏡頭看作一句詩,每個鏡頭里都含有豐富的意義,當所有鏡頭組合起來之后,就是詩人從小到老的人生經歷。
但這樣特立獨行的拍攝方式,無疑拉開了和大眾的距離,讓電影變得乏人問津。
因為帕拉讓諾夫的我行我素,他還蹲過三次監獄,但這仍然沒有改變他對于電影的獨特表達。
1985年,帕拉讓諾夫拍完了他的最后一部電影《蘇拉姆城堡的傳說》,幾年后因癌癥去世。
第二部分:南斯拉夫
09、《橋》
1977年引入國內的《橋》,可以說是所有60后的集體記憶。
其中那首用口琴伴奏的《啊!朋友再見!》,更是在影片上映后在大街小巷傳唱,至今仍廣為流傳。
整部電影主要圍繞著“護橋”和“炸橋”展開:以少校“老虎”為首的游擊隊必須在七天內炸毀大橋,阻止德軍會和,由此發生的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
多年過去,片中的很多情節仍歷歷在目,特別是游擊隊員班比諾的死,每次看都讓人心碎。
班比諾奮力想逃離敵人的追擊,一次又一次掙扎著爬起來,最后仍被敵人射殺在泥坑里。
這個陽光開朗的男孩,臨死前眼神里的絕望和恐懼,讓人久久難以忘記。
據說,本片的導演克爾瓦瓦茨因為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在手法上借鑒了不少類型片講故事的方法,讓整個故事更加曲折動人。
除此之外,導演還拍攝了大量這類游擊隊電影,比如同樣深受中國觀眾喜歡的《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也是出于克爾瓦瓦茨之手。
誰也想不到,這位在南斯拉夫享譽無數的導演,會死于1992年的波黑戰爭。
當時他在炮火中被圍困在城中三個月,最終因突發心臟病搶救不及時,猝然離世。
10、《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南斯拉夫在中國最火的兩部電影,一部是《橋》,另一部就是《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雖然《薩拉熱窩》拍攝時間比《橋》要晚,但早在1974年就引入了國內。
同樣是以二戰為背景,本片以瓦爾特領導的地下組織與德國納粹的黨衛軍之間的對抗,將觀眾帶入那個驚心動魄的戰爭時代。
諜戰、追殺、槍戰,間諜與反間諜的懸念與雙方激烈的戰斗,都讓這部電影充滿傳奇色彩。
在電影拍攝一度陷入停滯的70年代,這樣一部大制作的外國電影,對于國內觀眾有著非同凡響的吸引力。
影片上映后立馬火爆全國各地,大街小巷都在討論著這部電影,孩子們也都爭相模仿電影里的人物和情節。
特別是瓦爾特這個英雄人物,神出鬼沒身手非凡,再加上英俊瀟灑的形象,成為無數觀眾崇拜的偶像。
在影片引進后不久,飾演瓦爾特的演員巴塔被邀請到中國訪問,所到之處都擠滿電影的粉絲,都狂熱地呼喊著“瓦爾特” 的名字。
后來巴塔在采訪時說,自己在中國受歡迎的程度遠高于在自己國家,相比起來自己更像一個“中國明星”。
如今南斯拉夫早已解體成為歷史,“瓦爾特”巴塔也在2016年因病離世。
就像一位影迷說的:瓦爾特保衛了薩拉熱窩,但終究保衛不了南斯拉夫。
11、《地下》
在所有藝術電影的影迷眼里,《地下》是一部難以逾越的“史詩神作”。
說它是史詩,是因為這部電影通過三個小人物,講述了南斯拉夫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前不久央視熱播的《人世間》正是屬于此類;
說它是神作,是因為故事里充滿了各種超現實的“魔幻感”:大街上飛奔的動物、會飛的新娘、死后和妻子在水中重逢,聽起來就特別瘋狂。
在皮哥看來,整部電影就像一場熱鬧的馬戲團表演,在荒腔走板的狂歡之中,影射的是南斯拉夫的歷史和現實。
本片的導演庫斯圖里卡早年是演員出身,在《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里,他還跑過龍套出演一名游擊隊員。
之后他就轉入導演行當,并以《流浪者之歌》《爸爸去出差》等片在世界打響名聲,而《地下》正是他導演生涯的巔峰。
拍這部電影時,南斯拉夫正在內戰的混亂中,整個國家處于崩潰的邊緣。
正是在這種“國之將亡”的哀嘆聲中,庫斯圖里卡導演把自己的憤怒、悲傷都放到了電影里,用一種戲謔的態度批判戰爭,反思歷史。
眼睜睜看著熱愛的祖國滅亡,庫斯圖里卡在《地下》中的狂歡,其實是隱藏眼淚和絕望的假象罷了。
時至今日,南斯拉夫早已從地圖上消失,再來看這部電影就更能感覺到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
第三部分:捷克斯洛伐克
12、《雛菊》
拍攝于1966年的《雛菊》也是一部相當前衛的電影。
得益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電影的創作環境比較寬松,由此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捷克新浪潮運動。
而這部由女導演希蒂洛娃拍攝的影片,正是新浪潮的一部代表作品。
整個電影的故事情節聽起來特別怪誕甚至無厘頭:兩個叫瑪麗的女孩,一直在不斷搞破壞:大鬧宴會,暴飲暴食,砸爛一切,只是為了尋找快樂。
到后來,兩個女孩甚至拿著剪刀剪碎對方的身體,只剩下兩顆頭顱在空中飄動,荒誕中又有幾分恐怖。
直到影片最后,遭受戰爭的城市一片荒涼破敗的景象,似乎讓人明白,這部電影似乎在控訴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而兩個女孩的一切行為,只是通過一種極端的方式表達這種痛苦。
但由于形式過于大膽荒誕,影片不僅沒得到大眾的認可,還被列入官方的黑名單。
就在影片上映的第二天,官方就以“浪費食物罪”將本片禁映。
時至今日本片早已解禁,但它的遭遇也讓人不得不思考,導演的自我表達和大眾審美之間,怎樣才能做到平衡?
13、《嚴密監視的列車》
這部80年代引進的電影,是一個以二戰為背景、發生在火車站的故事。
雖然處于戰亂,但這群火車站的工作人員卻都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似乎慘烈的戰爭和自己無關。
八面玲瓏的站長、風流浪蕩的胡比克,魅力十足的女站員贊妮可,還有羞澀的實習生米洛斯,構成了小車站每天的日常。
但戰火還是波及到了這里,平日里羞怯膽小的米洛斯拿起定時炸彈炸毀納粹的火車,最后被炮彈擊中死去。
把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慘烈的戰爭結合,用喜劇的手法表現悲劇,導演門澤爾高超的手法為他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殊榮。
除了本片,門澤爾導演的《失翼靈雀》《金黃色的回憶》等都是關于不同時代小人物的故事。
受制于捷克不斷變動的局勢,門澤爾的導演生涯一度受到限制,這也導致他的作品不多。
2020年,82歲的門澤爾去世,但他將永遠被銘刻在世界電影的史冊。
以上盤點的這些影片,都曾在不同時期產生過很大反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電影觀眾。
幾十年過去,希望這些經典的老電影不會被埋沒,繼續在新的時代發揮著它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