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向來是很多人夢想中的“人間天堂”。
風景好,高福利,生活壓力低。
尤其是婚育政策,非常貼合當下年輕人的期待。
對于孩子采用社會化撫養的方式,孩子在六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送到幼兒園,一直送到小學。
時間是從早上六點到下午五點,其中吃喝拉撒學習玩耍全包。
而在此之前,父母雙方一同帶全薪休產假,直到能把孩子交給幼兒園。
同時,各個地方都有很多幼兒園,且公立基本免費,私立的費用也很低。
這種把女性從育兒的繁重勞動中解脫出來的政策,給予了女性很大的自由度。
我們身處東亞國家遙望北歐,覺得這樣的“精神故鄉”里能有什么憂愁?
但出乎意料的是。
這兩年北歐拍出的女性主義電影,卻總是彌散著一股“渣女”氛圍。
比如2021年的《忍者寶寶》。
講述了一位少女漫畫家,在豐富的“一夜情”史中“擦槍走火”,繼而懷孕的故事。
直到生下孩子,女主角也并沒有成為常規意義上的媽媽,而是繼續追求著自我。
再比如今天要講的影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中,主角也是一位“渣女”。
比起上面那位少女漫畫家,她的行為似乎更挑戰大眾底線。
01
朱莉,生活在北歐,長相俊俏,身材火辣,智商超高。
這個開局,簡直就是妥妥的人生贏家。
只要她想,人生幾乎就是隨心所欲的排列組合,怎么來都不會太差。
片中的朱莉,也的確一次又一次地試錯:
原本她是一名醫學生,成績優異,一點就通。
在我們東亞人眼中,醫生絕對是一個一旦踏上就沒有回頭路的職業,一個不小心就是本科一路到博士,十一年就過去了。
但朱莉學著學著發現,咦,我對醫學興趣也不大呀,身體就像機器一樣太死板了,我想要的學的是像靈魂那樣自由輕盈還有深度的知識。
于是,她迅速從醫學院退學,又去學了心理學。
按理說這專業夠有深度吧,但朱莉還是不滿意,她又發現自己似乎對視覺性的東西更敏感。
很快行動派朱莉就用學生貸款買了攝影器材,還去上了攝影課。
結果這也泡湯了,只能當個書店的店員。
這一路三進三出,混著混著就三十歲了。
朱莉如走馬燈一樣換著專業、男友和發型穿搭,這對于東亞環境里的孩子簡直是難以想象的。
我們好像總是需要在18歲時就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然后一猛子扎進去,一條直線走到底。
本科時卷gpa卷保研,保不上研就考研,不想考研就考公。
也不想考公?那么女孩子總歸要考個教師資格證在手里吧?
別說gap了,只要做一點點不符合常理的事情都會被嘴上天。
換專業都能如此任性,那么換男朋友必然也是如同換衣服。
前腳剛甩了一個男人,后腳又和模特男友你儂我儂。
很快她又在一次聚會上遇見了漫畫家阿克塞爾,干柴烈火一點就著。
阿克塞爾是那種通常意義上很適合談戀愛,甚至是走入婚姻的男性。
他事業有成,雖然漫畫里時不時會有性別歧視的內容,但大體上是受歡迎的;
他帥氣儒雅,無論是頭發還是身材都沒有抵達中年危機;知識淵博,總是能夠和朱莉在靈魂上產生共鳴……
最重要的是,朱莉愛上了阿克塞爾,愛到可以從弗洛伊德到忍受對方的屎尿屁。
雖然對方比他大十多歲,已經四十出頭了,但對于朱莉這樣的女性來說,愛才是最重要的。
更何況,在這段時期內,她憑借一篇關于“#MeToo時代的XX”的文章小范圍走紅,也算是小有成就。
這么一看,朱莉總該穩定下來了吧,結婚生孩子,好好過日子。
但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又任性了一次。
三十歲了,她還覺得自己沒有長大。
02
在經過一段時期的熱戀后,兩人不可避免地迎來了人生中必須要做決定的時刻——
要不要孩子。
已經四十四歲的阿克塞克在朋友中是唯一一個沒有孩子的,而三十歲的朱莉也到了生育的黃金時期。
兩人一起出門和朋友聚會時,大家對朱莉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
“你在做什么工作?”“最近在做什么?”“打算做什么?”
好像一個人必須要具有某種固定的身份,才能夠進入社會。
隨著阿克塞爾事業的蒸蒸日上,朱莉發覺自己越來越被定位:一個人的女朋友,一個人未來的妻子。
人們盯住阿克塞爾的成功,也盯住朱莉的身體。
幾近窒息的朱莉,只能從阿克塞爾的新書慶祝會上逃脫,又在夜晚拐進另一個陌生的party。
聚會上,她遇見了埃溫。
兩人都有各自的伴侶,因此不能出軌。
但卻又做了除了實質性出軌之外的所有擦邊球行為。
這不依然還是渣男、渣女嗎?
表面上刻意壓住火苗,但其實只會讓心里更癢。
果然,兩人回去之后,用各自的方式火速與彼此伴侶分手,然后同居了。
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北歐速度”嗎?
和略顯強勢和知識淵博的阿克塞爾相比,在咖啡店做兼職的埃溫則更像是一個家庭煮夫。
無論朱莉做什么都支持她,平時在家里包攬一日三餐和家務,任勞任怨,溫柔賢惠。
但朱莉好像依舊不開心,甚至開始嫌棄埃溫如此滿足于在咖啡店做店員這種生活。
所以,朱莉在關系里處于弱勢時不開心,在關系里處于強勢時依舊不開心。
那她到底在逃避什么呢?
在和阿克塞爾在一起時,她不需要擔心生了孩子之后的養育問題。
無論是北歐的福利制度還是男友的經濟狀況,都足夠支撐起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而兩人的高智商和良好外表,自然而然也會遺傳給下一代。
和埃溫在一起時,顯然對方賺錢能力沒有那么強,如果要尋找優點,那就是貼心溫柔,可以為朱莉打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她追求自己的目標。
她到底得到什么才會知足呢?
眼看著和埃溫的關系也要走進死胡同,朱莉卻在此刻發現自己懷孕了。
是的,一向逃避做妻子、當母親的她,肚子里有了孩子。
就在這時,她又得知阿克塞爾已經到了癌癥晚期,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古怪的是,她又一次回到了阿克塞爾的身邊。
向他訴說自己懷孕的事情,想得到對方的肯定;陪他聊生命里遺憾的那些事;和他一起回到兒時的住處,給面容滿面的阿克塞爾拍照……
在死亡陰影的籠罩下,阿克塞爾說起了過去。
是啊,在被互聯網圍繞的今天,我們總是能看到無數的自由:四十歲辭職讀博,丁克夫妻經驗分享,大齡留學經歷,不婚不育之后能有多輕松……
但到了我們自己身上,好像只剩下令人窒息的壓抑。
那看似擁有一切選擇的朱莉,為什么還是如此“凡爾賽”,如此不快樂呢?
當已經病入膏肓的阿克塞爾不停地重復著:“你真的是一個很好的人,如果有什么使我后悔的話,那就是沒讓你知道你真的很好。”
真的嗎,朱莉用猶疑的眼神看著對方。
一個總是見異思遷,總是對所有事情都不滿意,都三心二意的人,難道不是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嗎?
03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以章回體的形式,記錄了朱莉從二十歲到三十歲,10年間的歷程。
在這一階段性與愛的探討之上,影片也撕開了成年人世界的遮羞布,節奏張弛有度,臺詞與旁白精準又留有余韻。
雖然在國際影壇上收獲頗豐,入圍了奧斯卡,女演員雷娜特·賴因斯夫還加冕了戛納影后。
但這部電影從上映到現在仍舊伴隨著很大的爭議,即便是在挪威國內。
一部分人說這是偽女權的魅男片,不好好經營戀愛關系卻頻頻出軌,簡直就是一個私生活混亂的綠茶女;
另一部分人說朱莉這個角色正是當下年輕女性的寫照,在猶疑中尋找自我。
很多人覺得,朱莉就是自己作。
明明一生下來就跑贏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女性,卻仍舊用一種不滿足的心態面對自己的人生。
成為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就是因為她不知足。
但真的是這樣嗎?
大部分人的人生是一條獨木橋,所有的行為都是踩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重復。
比如當朱莉三十歲時,她看到了百年來,從曾祖母開始就不斷復制的單身母親獨自育兒的命運。
女性好像總要從一個角色跳到另一個角色上,從女兒,到妻子,再到母親,祖母,外祖母……
是的,有的人不假思索毫不猶豫地就完成了身份的轉換,她們或許也獲得了相對應的幸福。
但在所有不假思索的跳躍中,看似自愿的行為實際上背負了太多沉重的驅力:
因為長輩們都是這樣過來的,因為周圍人都是這么做的,因為男朋友/丈夫希望我這么做……
在這一驅力之外,我們肯定會有這樣的時刻:如果當時不急著和這個人結婚就好了,如果當時不生孩子,或者晚一點生孩子就好了,如果再多讀一點書,多走一些地方,多提升自己就好了……
在身份與身份之間,并沒有一條必須要走過的路。
而要去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必定會經受猶豫、掙扎和不確定的。
我們必須要在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之后,弄清楚我們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北歐的高福利給予了朱莉選擇的權利,也給予了她失敗的資格。
然而即便在這樣已經幾近完美的社會環境中,女性對于生育依舊背負著沉重的精神壓力。這樣也就可以想見在其他地方,生育對于女性人生是一個多么重大的改變。
朱莉的反復橫跳,雙標和打臉,狼狽和窘迫,實際上并不意味著凡爾賽,這只是一位女性,在真誠面對自己人生時所表現出來的慎重。
所有的雞飛狗跳,只不過是對自己誠實,而不是進行自我欺騙和自我洗腦。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它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表面上的“糟糕”:講女權,卻塑造了一位“渣女”。
當下有很多關于“真正女性主義”的定義,比如不婚不育,比如事業有成,比如借精生子,總之不能和男人沾上關系。
想拍這樣一部原教旨主義的女性電影,是再簡單不過的了。
但女性的成長,并不意味著要完全生活在沒有男性的真空中,而是要在一段段關系里去總結思考,最后找到自我。
或許這個過程沒有那么政治正確,但是重要的是結果,不是嗎?
所以,當我們看到朱莉成為獨身女攝影師,擁有自己獨立的房間時,我們如何還能評價她是“偽女權”呢?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童云溪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