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成長專刊
本文系一杯咖啡心理讀書小組第70篇文章
整理 | 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咨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咨詢小時數:20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編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助理 三大王
就是我和非我的界限,任何關系都有可能存在這樣的混淆。當然,這種情況也并非一無是處,如“移情”,就需要深入對方的內心。而與之對立的“分裂”,則是在意識不到的情況下,將實際屬于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歸咎于他人,稱之為“投射”。
類似的情況還有“投射性認同”,是他人將同樣的感受“植入”我們的內心。投射性認同在親密關系中并不罕見,在治療關系中也如此。對治療師來說,需要充分接納這些投射過來的感受,尋找適當時機幫助來訪者接受這些感受。
“我想要的,就能得到”。在溫尼科特看來,這是人一生“錯覺”的首位。而母親的任務是為這種錯覺發生打好基礎,一旦母親能做到,那么隨后的任務是幫助嬰兒從錯覺中醒悟,讓孩子知道不會永遠唾手可得,事情也不會總是如愿以償,這是一個人“成熟的過程”。成長中的挫折非常重要,幻想破滅對嬰兒的成長頗有益處。
精神分析理論將“自戀”分為“初級自戀”和“次級自戀”,前者是指嬰兒需要他人充分呼應其自戀性需求,才能逐漸對照顧者報以關注,被愛的安全感使我們獲得自信,并產生關愛他人的愿望。如初級自戀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會演變成“次級自戀”,他們似乎只愛自己,但其實缺乏充足且強烈的自愛意識,因此無法感受或傳達對他人的關心,也不知如何為自己的幸福著想。
有些思想比較偏執的個體會將自己惡劣的感受投射到外界,把世界、特定個體、人群當做敵人和迫害者,要來攻擊無辜和善良的自己,這一類人竭力否認自己的負面感受。每當生活轉入低谷,就把自己的挫敗投射出去,哀嘆別人,命運為何對他不公。
對多數人來說,恨是一種短暫、強烈的情感,而有些人是經常發作的。
人群中的寂寞指無論外人給予多少肯定,內心都有一種與自己格格不入的感覺。具備獨處的能力需要同自己好好相處或擁有內在的滿足,但是不是自滿,需要愛自己,而非自戀。這種自體滿足感對親密關系和獨處都很重要。
來訪者的問題多少和信任有關。在治療中,治療師要注重自己能為來訪者提供什么,盡量讓自己言行可靠,如遵守約定,恪守時間,以及不會讓來訪者焦慮的方式靜心聆聽,并包容對方“壞的”體驗和感受。
對有些纏住治療師不放的來訪者,治療師要守住雙方的邊界,在時間限制和會談頻率上保持堅定不移的態度,頻繁的會談對于這類案例而言并不益處,甚至會引發更深層次的退行,導致邊界被進一步推遠。
建立信任在治療開始時很重要,在治療結束的時候也不可或缺,因為此時雙方都認為定期的會談已無必要。不過信任議題在治療開始或即將開始時意義更大。
初次治療之前,來訪者雖然與治療師未曾謀面,但心中依然有期待。畢竟他們先用一段時間去考慮是否去尋求幫助,以及向誰求助——既有期待,又有焦慮。這類被稱為“預期移情”——雖然基于一定事實,但是發生在幻想之中。當然,治療師也會有“預期反移情”。
這是治療師和來訪者共同的評估過程,雙方都希望對彼此做出推斷,努力去感受對方,因此也都想知道對方是否希望了解彼此,以及兩人是否能通力合作。
首次治療看起來主要是以“問題”為中心,來訪者闡述其困境,治療師則嘗試理解其本質和觸發因素,并作出初步假設。這一階段雙方都只呈現自己最突出的特點,同時獲取對方的第一印象。
心理動力學治療師的主要任務是拼接來訪者的個人史,注意一些可能將當下呈現的問題與過往經歷相聯結的點。但是需要考察來訪者承認或作出類似聯結的能力,然而在來訪者極度痛苦的時候,很難以這種方式思考。
有些來訪者只是想傾訴,并不在意是否被理解,就是單純的不吐不快,這時治療師會感到自己成了“垃圾桶”,但這個過程對于治療而言非常重要。治療師接受來訪者的傾訴,給予抱持和容納,然后在后續治療中或接近治療結尾時,加工返還:療愈式傾聽并不是在進行廢物處理,而是循環再利用的第一步。
而有些來訪者則很想知道別人能否理解他們的話,這對于從未被信任過的人而言至關重要。治療師也很想知道,治療中針對來訪者作出的那些有意義的解釋,能否被對方理解以及是否有效。這種溝通的能力對于治療聯盟的建立必不可少。
隨著治療進展,治療師應當把注意力從來訪者的“問題”轉向一些直到現在來訪者仍未在意的潛在方面:其他重要人物,別的事件,來訪者的想法,他們與自己的相處方式,以及與治療師的相處方式。
治療初期,來訪者會找尋對治療師的初步信任,可能還會適時增加信任的考驗,而治療師也會觀察來訪者是否在治療中恪守承諾。因此有些治療師會先提供一段時間的初始訪談,再決定是否進行長期治療。
來訪者會對治療師寄予厚望,甚至希望保證療效。當然這種保證是很難做出的,因為連治療內容可能都不了解。但是來訪者會希望治療師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并盼望治療能迅速起效。那么治療師該如何應對這些期待和理想化?
就像母親要允許孩子先持有全能錯覺,然后讓孩子醒悟,讓孩子逐步向現實妥協,意識到母親也是獨立的,不受孩子控制的一樣,治療師也要暫時允許來訪者持有治療總能見效、治療師無所不能的“錯覺”。這并非是讓治療師炫耀來訪者不懂的知識和能力,更不是鼓勵任何形式的欺騙和不切實際的承諾,只是因為治療早期并不適宜對治療工作的性質和治療師的局限性進行開放性討論。
來訪者期待過高,是因為他們在絕望中很希望抓住這樣的救命稻草,因此可以允許他們持有這樣的錯覺,當談到這些期待時候,保持沉默是一種選擇,當然糾正錯覺的時刻很快會到來,而糾正錯覺的過程極需處理得當。
本文整理自
《精神動力學咨詢與治療的精要:再現往昔》
(萬千心理)
作者:(英)邁克爾·雅各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