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換一次心靈聚會 回顧篇
一杯咖啡活動
跟蹤報道
采編|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 逸軒
投稿郵箱:coffeepr@qq.com
一杯咖啡換一次心靈聚會年度收官之作,阿德勒心理學分享,一起走進大家熟知的《自卑與超越》這本心理學名著。
我們所有人都會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卑,因為我們處在一個想要進步的狀態下。自卑也是在背后推你一把的力量。
我們要小心“自卑情結”,如果糾結在自卑中,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如總說“是因為不聰明所以學習不好”,那就是用自卑情結來逃避學習。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與他人比較而是與“理想的自己”比較。人生的價值,不是超越他人,而是超越自我與他人的差異。
現在讓我們跟隨一杯咖啡小編的視角,來回顧一下本次活動吧!
每個人都有自卑,有些人會借助夸耀不幸,借助不幸來顯示自己的“特別”,因為弱者是一種特權。
有些人會驕傲自大,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表明上的張揚權勢是想通過贏過他人來克服自卑。
老師說到這里時,大家深有感觸。
克服自卑感的兩種做法,一個與他人為敵——追求優越,另一個是與大家為友——追求優秀。你會選擇哪個呢?
如果你選擇追求優秀,不得不說一下“目的論”,如一個人如果干不好工作,原因論者會說因為有這樣的上司,所以做不好。目的論者會說因為不想做好,所以制造了這樣的上司。
“目的論”重要的不是 “ 從何處來 ” ,而是 “ 向何處去 ”。為什么這個人會這樣?原因論說過去決定了現在,更多是在想的層面。目的論說目標決定了現在,更多是在做的層面。兩種視角結果決定了原因論很難改變,目的論現在就能改變。
書中還提到“假想論”,我們都活在自己的主觀中。人生就是不停地尋找一些理由,來證明自己所持的假設是正確的,以此生活下去。
不要讓過去的經歷決定未來,我們賦予各種情況以意義——經歷的事件已經經過了加工,然后自己再做出決定。
這時剛好有書友向老師提問“原生家庭的困擾”。老師用書中的理論來回答。
否定 “心理創傷”理論,不認為目前的困擾是因為“心理創傷”造成的,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即使不滿,也不改變,是因為現狀輕松、習慣。
之所以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就是因為,改變過去或自己的環境,是需要“勇氣”的,作出這些“選擇”。
人的煩惱來自人際關系,我們是相互有關聯又彼此獨立的存在。我們需要理解和他人的關系。
這里老師又講到“課題分離”,不干涉他人的課題。引發大家深思。
如孩子不學習,這是誰的課題?
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是要由誰承擔?
到底是無法上好學校?
還是父母的支配欲、面子呢?
課題分離告訴我們不要直接干預他人的生活方式,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不干涉不代表放任,不妄加干涉,但是積極干預。積極干預即提供幫助,提供建議,但不強制。
老師又談到“共同體感覺”,對社會和他人的關心。
包括歸屬、貢獻、自我接納、信賴。
歸屬:有自己的容身之處
在一個共同體中,能夠感受到自己的位置,能夠被這個集體所容納。如果沒有這種歸屬的感覺,就會感到自己被排斥了。
貢獻:對周圍的人有用
自己的能力能夠對他人或這個共同體有貢獻。
自我接納:保持最初的自己
能夠保持原來的自己,不要修飾,不要偽裝。
信賴:被周圍的人信賴
能夠放心地把一些事交給周圍的人。
茶歇處的熱飲和甜點,讓讀書會充滿溫馨
人生的意義,是通過合作的方式完成生存任務。如果和所有人成為親密的朋友,能夠從事有意義的工作,有幸福的婚姻,然后對社會有所貢獻的話,就不會感到比別人差或者有輸給別人的感覺吧。
自此2018年的心靈聚會圓滿結束!2019年春節后,我們繼續相聚!
一杯咖啡?簡介
一杯咖啡,溫暖世界的內心。
坐標上海,提供平民化心理活動和服務。
“一杯咖啡”是由一群心理咨詢師和愛心志愿者共同發起的公益心理團隊,2012年從上海出發。本著讓每個人都能用得起心理服務的初心,以助人自助、生命影響生命為宗旨,提供“一杯咖啡換一次心理咨詢”公益咨詢,“一杯咖啡換一次相遇”公益單身交友,“一杯咖啡換一次心靈聚會”公益心理團體活動,“心理師成長”公益心理咨詢師及心理學愛好者學習交流活動,參與者只需花費相當于一杯咖啡的費用即可參加上述活動。一杯咖啡微信公眾號不定期更新原創翻譯讀書等精品心理科普文章,累計已900多篇原創作品。曾被《中國日報》、《新聞晨報》、《東方早報》、《悅己》雜志、上海交通廣播電臺、《上海老年報》等多家媒體報道。
期待您與我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