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F20210303
家庭親子???/span>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語小組翻譯 第 449 篇文章
原文 | 凱瑟琳·施賴伯(Katherine Schreiber),藝術碩士,持證社會工作碩士,是紐約市的一名作家和社會工作者,擅長治療患有嚴重精神疾?。ㄈ缇穹至寻Y)的成年人。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進行修改和增減。
翻譯 |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Prim
校對 |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校對團隊
編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Nicole
聯系|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coffeepr@qq.com
· 與那些沒有經歷過離婚的孩子相比,父母離婚的孩子可能會對親密關系感到不太舒服,對他人更回避,并且很少擁有安全型的依戀風格。
· 在父母離異的人群中,通過尿液樣本檢測到的催產素濃度往往較低。
· 負面的童年經歷與成年期的身心健康問題(如焦慮和抑郁)有關。
· 人際關系會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盡管有這些關聯,很多離異家庭的孩子在成年后會形成有意義的、穩定的人際關系。
由于對這些趨勢背后的機制感到好奇,貝勒大學的瑪麗亞·博西亞(Maria Boccia)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探究了催產素系統的變化是否可以解釋其中的一些差異。
其中,催產素系統是荷爾蒙(催產素)的神經制造中心,它參與諸如哺乳和子宮收縮等行為和身體功能中的配對結合和社交信息處理。
107名參與者完成了博西亞的研究。其中,大約77%是女性,22%是男性。大多數是白人,非裔美國人、亞裔人、“其他”分別占6%、8.5%、2%。27%的人報告稱父母離異,其中9歲是父母離婚的平均年齡。
所有的參與者都來到實驗室,填寫了幾份調查問卷。這些問卷用于評估他們的依戀風格、父母離婚史、以及他們對童年時期從父母那里獲得的關愛的感知。完成后,參與者還提供了尿液樣本,研究人員用于分析催產素的濃度。
博西亞和她的同事們預計,調查問卷將發揮以下幾個作用:
(1)可能揭示依戀類型(依戀類型指的是我們在人際關系中的內心感受和行為方式,主要分為四種:安全型、焦慮型、回避型、混亂型)和父母離婚史之間的相關性;
(2)通過促使參與者回憶他們父母的婚姻有多穩定或不穩定,以及反思他們自己的依戀類型來刺激催產素的釋放。
通過這種方式,研究人員希望能觀察到依戀類型與催產素分泌,或父母離婚史與催產素分泌之間的相關性,以及父母離異的成年人和家庭完整的成年人在催產素活性上的差異性。
正如博西亞的研究小組所預計的那樣,父母離異的參與者對親密關系表現出更強的不適感,更傾向于回避他人,并且很少擁有安全型的依戀風格。
她和她的同事們在《比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的一篇論文中寫道,那些父母沒有在一起的孩子也“認為他們自己擁有較低的接近維持度(接近維持度指的是想要接近我們所依戀的人的渴望),并且對他人的照顧也較不敏感”。
結果,與那些沒有經歷過的人相比,經歷過父母離異的被試尿液中催產素的濃度明顯較低。
實際上,“父母在童年時期離婚的成年人,尿液中的催產素濃度平均是父母未離婚的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這種影響在女性被試中比在男性被試中要明顯得多,但這可能是由于父母離異組的男性參與者太少造成的,他們解釋說。
父母離異的參與者也傾向于認為他們的父母更少關心人、更冷漠。而且,可悲的是,他們更有可能報告自己曾受到父親的虐待。
先前在嚙齒動物和非人靈長類動物上的研究發現證實了大腦內的催產素活性與依戀和育兒行為的發展之間存在關聯。與該發現相一致,研究人員推測,在人類身上,“催產素活性可能是早期父母分離對后期母性行為、性行為及其他行為的影響中介…并且還可能是離婚對孩子可觀察到的效應的影響中介”。
換句話說,父母離異影響到成年子女的人際關系和育兒行為的一種機制是催產素系統,以及催產素系統的輸出是如何被父母的溫暖或缺乏溫暖以及父母關系的破裂改變的。
博西亞的研究增加了越來越多的證據,這些證據支持童年的艱難與持續一生的困境之間存在關聯。
實際上,離婚是幾種負面的童年經歷之一,并且它被發現可以預測成年后的精神和身體疾病。其他負面的童年經歷包括身體和心理虐待、情感和身體忽視、目睹父母濫用藥物或成為暴力的受害者、以及有家庭成員被監禁。
那么,正如博西亞和她的同事們在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樣,與沒有抑郁或焦慮障礙的人相比,有過抑郁或焦慮障礙的兒童和成年人更有可能經受得住離婚這一負面的童年經歷,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他研究還表明,在某些情況下,童年時經歷父母離婚比童年時經歷父母死亡對以后心理健康的影響更大。
先前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幾個物種的催產素系統的研究表明,當孩子沒有從父母那里得到足夠的或持續的照顧、愛、安全和關注時,催產素的分泌會明顯減少。研究表明,相比由慈愛的父母撫養長大的孩子,在情感忽視的機構環境(如孤兒院)中長大的孩子產生的催產素會更少。
這同樣適用于童年時期遭受虐待和忽視的成年人。
大量的研究還表明,父母的愛和關注不僅能促進后代子女催產素的分泌,而且實際上還是催產素最初開始分泌所必需的條件。
博西亞認為,離婚會讓父母雙方因婚姻的混亂或分居的壓力而心煩,以致于他們無法充分照顧到孩子的情感需求,從而可能改變孩子催產素系統的發展。結果,兒童發育中的依戀系統(很大程度上受催產素分泌和催產素受體活性與敏感性的控制)因缺乏足夠的刺激,可能導致催產素終生分泌不足。
但是,經歷父母離婚的成年子女的催產素系統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改變。人們會采取某些行為來應對父母婚姻的混亂和分居所帶來的持續性或歷史性的壓力,但這些行為會對神經激素的活動產生影響。
這些行為中首要的是藥物濫用。研究表明,它能改變催產素的分泌。離異家庭的孩子在青春期和成年期濫用藥物的可能性更高,并且更可能對尼古丁上癮。一項研究發現,32歲的酗酒者更有可能在童年時期經受住父母的離婚。另一項研究發現,父母離異與年少時開始飲酒之間存在關聯。
僅僅因為一些研究表明,童年時期的離婚會影響成年后的行為和關系模式,但這并不意味著離婚就注定了所有的孩子都會失敗。許多因素都在影響著離婚對孩子的效應。首先,正如希拉·奈爾(Hira Nair)和安·默里(Ann D. Murray)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樣,父母的教養方式(想想看:看護者是太過寬松,還是過于專橫,抑或者是足夠堅定的同時仍然充滿愛)可以改變離婚對行為和依戀風格結果的影響。
此外,離婚并不總是導致負面結果。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對兒童的幸福有保護作用。學者康斯坦斯·蓋格(Constance T. Gager)發現,在父母間經常發生人際沖突的家庭中長大,離婚有助于減輕其造成的負面影響。
她和她的同事們在論文中寫道,“我們的研究發現支持這一論點,即當父母解除婚姻關系時,家庭沖突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會減弱”。
我們認為,這種減弱是因為夫妻關系破裂后,孩子接觸到的日常沖突減少了,因此也便減少了孩子模仿父母沖突模式的機會,而父母的沖突模式可能與無法解決的人際沖突有關。
盡管父母的離婚或人際沖突讓我們的依戀模式變成不安全的類型,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依戀模式并不是終生不變的。人們發現,依戀模式會隨著心理治療以及重大生活事件或角色的變化而改變,例如,失去所愛的人、成為父母、經歷自然災害、或找到有意義的事業來發揮積極作用。
正如擁有哲學博士和醫學博士雙學位的貝里特·布羅加德(Berit Brogaard)所寫的那樣,預計大約30%的人會在其一生中經歷依戀模式的變化。研究還表明,我們不一定只有單一的依戀模式(它指的是我們在所有的社交情境中始終表現一致)。相反,我們的依戀風格可能會適應不同的情境、關系類型、以及與我們親近的人的性格特質,并給予不同的回應。如果你擔心自己擁有不安全的依戀風格是“不正常的”,那么請考慮一下這點:一些心理學家有理由相信安全型的依戀風格實際上并不存在。
離婚毫無疑問改變了我們在人際關系中處理、理解和反應的方式,就像任何重要的童年經歷一樣。但是,父母婚姻賦予我們的關系劇本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心理治療、從與我們親近的人那里學習新的行為、自我反省以及相互支持,我們可以編輯與他人關系的藍圖,并可能最終改變催產素的分泌。
許多離異家庭的成年子女會建立有意義的浪漫感情和柏拉圖式的友誼,養育健康而穩定的孩子,過上令人滿意且富有成效的生活。這就是事實的證明。經歷離婚并不會自動阻止你與他人建立健康的、相互支持的、安全的關系,也不會妨礙你從穩定持久的愛情中獲得有益身心健康的好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