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白陘走讀
太行山有八陘,皆為華北平原與太行山之沖要。由南向北第三陘為白陘。
白陘位處河南輝縣與山西陵川之間,因傍古老的白鹿山通過而曰白陘。白陘起自輝縣薄壁,經(jīng)陵川長辿底、武家灣、乾河、磢底、橫水河至上黨與太行陘、滏口陘會合。“陘”,山之絕坎。凡陘必為隘,凡陘必設(shè)關(guān)。白陘之關(guān)曰孟門關(guān),屹然立于晉豫邊界,至今山名仍曰“關(guān)山”。面向河南的一側(cè)現(xiàn)已開發(fā)旅游景區(qū),由山名而引義,創(chuàng)意了一條極具魅力和氣魄的廣告詞:“觀山觀水觀天下” 。面向山西的一側(cè)則為陵川黃圍山景區(qū),而白陘古道正是黃圍山的一條著名風景線。
一
白陘要隘孟門關(guān)實在太久遠了!
早在殷商時期,商代第二十代君王盤庚為了振興商王朝并擺脫遺老遺少對權(quán)力的覬覦與干擾,決定遷都。從“奄”(現(xiàn)山東曲阜)遷往“北蒙”(現(xiàn)河南安陽西,即后來所稱的“殷墟”)。反對者居多。而盤庚則執(zhí)己意而不動搖。他提出新都的陰陽五行、地理形勢便是“左有孟門關(guān),右有漳水和滏水,前有大河可作航行,北有太行山作屏障……” ?!妒酚洝瞧鹆袀鳌吩唬骸耙蠹q之國,左孟門 ,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 盤庚擇都應(yīng)是公元前1300年的事了,可見在遙遠的3300多年前便有了白陘,有了白陘上的孟門關(guān)。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齊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 。這是說莊公伐晉,走的就是白陘古道。這是公元前550年的事了。
傅弼《陵川賦》中有“白起以秦嶺為屯,王宰筑乾河之寨”句 ?!巴踉字又闭f的是史稱“唐平劉稹澤潞之戰(zhàn)” 中的事 ?!埃ㄌ疲┕?jié)鎮(zhèn)劉稹叛,河陽節(jié)度王茂元遣將當天井關(guān),為稹將薛茂卿所敗。詔王宰以本兵入懷、澤,茂卿懼,委天井關(guān)而去。會昌三年,王宰始進攻澤州,與劉公直戰(zhàn),不利。公直乘勝復(fù)天井關(guān),宰乃奮擊,大破之,遂圍陵川。攻石會關(guān),詣乾河之寨,昭義郭誼殺稹降,澤州平”?!扒印奔窗钻€古道中之一要地。此事(光緒)《陵川縣志》卷二十一《武略》中有載。
《輝縣縣志》記:“孟門,亦即白陘,古太行八陘之第三陘。山西、河南咽喉。從鴨口(原為丫口)可達。明成化元年設(shè)巡檢司 ,弓兵把守。清康熙四年裁撤”。僅按此記載,從明成化元年(1465年)至清康熙四年(1665年),整整二百年。這二百年間,在這風高日冷的山巔要隘有多少茬、多少代鎧甲之士、執(zhí)孥弓手游弋在風雪中,喪命于鳴鏑下?
……
看來白陘以及孟門關(guān)還真是軍之要隘,兵之爭地 。
當然,白陘古道絕不僅僅是一條軍事要道。在烽火暫熄之時,它一定是一條物流之路。如碑文所記:“凡潞、澤兩郡,自西北而來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 ,“至輝之薄壁,或通獲嘉、修武,或達淇衛(wèi)、汴梁,或歷彰德而通山左” 。在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晉商,通貨東西,交流南北,馬跡人足,淚滴汗?jié)n,連同晉商文化都濃濃地積淀進了這條古道,使這條古道更加厚重,更加深沉。
當然,它還是太行山邊緣區(qū)百姓的生存之道、生命之道。“富不離川,窮不離山” ,山西、河南的黎民百姓利用這條山中古道進行著無休止的“窮”和“富”的調(diào)整,期望著眼下的生存和永遠的繁衍。蝗災(zāi)降臨,黃河決口,土匪橫行,兵災(zāi)槍禍,河南人會挑兒擔女上山避難,以求生命之殘喘。直到多少年后的今天,陵川域內(nèi)仍保留著以河南移民為主要居民的許多村莊。純正的河南話、豫劇腔和山西話、上黨調(diào)夾雜在一起,融合在和諧的氣氛中;黃河治理,平原豐登,山區(qū)地薄,食不果腹,山西人會挑以雜物曲道河南,換大米,買薯片用以度日。直到多少年后的今天,河南境內(nèi)仍有數(shù)不清的山西媳婦、陵川外甥。河南的白面饃,山西的拉面條,河南的玉子面糊糊,山西的老陳醋,交流著、互補著,養(yǎng)育著白陘古道兩頭的人民。
歷史的片斷告訴了我們白陘古道“生”之悠久,而且也告訴了我們白陘古道“存”之重要。我們已無法潛入過去的時空去尋找折殘的箭鏃、卷刃的鋼刀、擂裂的戰(zhàn)鼓和棄扔的號角,無法去錄制逃荒人的悲號和營利商賈的嬉笑,我們所能見到的只有這條潛伏在太行山深處的飽經(jīng)滄桑的古道。
二
由于地殼在內(nèi)力作用下劇烈變化,太行山或斷裂沉陷成谷成壁,或擠壓抬升成山成嶺,形成大起大落的本底,形成了山的怒,水的急。白陘古道正是這個本底上的杰作。跨越關(guān)山一路走來,非河即灘,非峽即崖?;蜚@營于峽澗,或游走于巖坎。連征戰(zhàn)南北、出生入死的管仲也驚嘆“懸車束馬踰太行……”
歷經(jīng)時代洪流沖刷,白陘古道已失去當年纏繞太行的完美形象。峽谷里沾著血雨腥風的鋪路石已被歷史的大河沖得不知去向?,F(xiàn)在,除孟門關(guān)兩側(cè)還存在著支離破碎的殘道外,保存最完好的是磢底村至橫水河口這一段,長約5公里。而這一段,一直到1968年十里河大峽谷中修通簡易公路前一直是地方村民來往的唯一通道。也就是說,這段古道自殷商前創(chuàng)修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紀60年代末,使用期長達3000多年。公路貫通了,它才舍棄了其交通功能而肩負起新時代旅游觀光的使命。因此我們斷言:白陘古道是太行八陘中使用時間最長、保存距離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古道。
我們得感謝歷史,感謝歷史為我們保留了巍巍太行山中這一段值得欣賞、值得回味、值得嘆唱的古道。
七十二拐是白陘古道中的精彩片段。當古道延伸至磢底村時,十里大峽谷攔住了去路,峽窄無比,石兇水惡,前不能進。而峽旁之絕壁又高不可攀,除非飛而越之。然中華的祖先是聰慧的,在一個叫“小磢圪洞” 的地方,利用兩山間的岈豁,鑿出一條“之”字形路盤而登之,歷經(jīng)七十二拐,終于到達巔峰。磢底村海拔700米,而巔峰1100米,也就是說,一個“七十二拐”工程解決了太行山400米高度的垂直提升問題。七十二拐總長1500余米,合1.5公里。路面寬基本保持在二米左右。每一“拐”的長度不一,約在8米至4米之間。隨著山的陡峭程度“拐”越來越短,越來越密,越來越陡,越來越急。七十二拐深深地隱藏在兩山岈豁中,不沿著青石板古道而深入絕不會知道這山縫縫中竟有一條通天道。七十二拐全部用石塊鋪筑,每一層都有石砌的塄以保證“拐”的抬高,局部地段還在路邊修有一尺多寬、一尺多高的邊墻,以防人仰馬翻。
懸天古道是白陘古道中的驚險片段。這是懸掛在萬丈懸崖腰部的一條道,古人借山崖之疊臺巖坎傍崖而筑,寬不足兩米,隨山而轉(zhuǎn)。人行其間,上倚危巖,下臨深淵。有處穿石隙而過,有處繞巨石而行,有處鑿石而通,有處壘岸以成。山道亦以石塊鋪筑,己磨掉了所有的棱角,四面玲瓏八面光。幾處險要處,馬蹄窩深深嵌在石塊里,成為滄桑的記憶。真難想象,當年千軍萬馬、車輪滾滾、鞍轡相擁是如何走過這懸天古道的,況且伴隨他們的或是“北風聲自悲” 、“雪落何霏霏” (曹操詩:《苦寒行》),或是“火云從中起” 、“赤日方煎爍” (唐劉長卿詩:《太行苦寒行》)……
行巔第一橋是白陘古道中的經(jīng)典片斷。行巔第一橋古籍記載叫“仙人橋”?!读甏h志》記:仙人橋,縣東南五十里十里河旁。說古道修到此時遇溝隔斷,不能連續(xù)。但次日晨卻見橋已架起,突現(xiàn)坦途。仙人相助,和愚公移山感動上帝派兩個神仙把山背走一個道理。這座橋也叫“寡婦橋”。如果說“仙人橋”頗具神話色彩的話,而“寡婦橋”則更具現(xiàn)實意義。那時候,這一帶森林茂密,常有虎豹出沒。橫水河村村民張彌沿古道下河南販糧,因舊時所建之橋已圮塌,只得繞兩山灣逾一深溝曲折而上古道。未曾想突被猛虎襲擊喪命,扔下妻子玉蓮。玉蓮?fù)炊ㄋ纪矗河袠騽t為通途,無橋則淪僻壤,一橋竟定丈夫存亡。于是荒之土地不顧,每天鑿石修橋。到丈夫亡命百祭之日橋架成,玉蓮橋頭一呼,天上竟見一座彩虹橋,玉蓮則循橋飄飄然飛天而去。而后亦稱“寡婦橋”。人們稱仙人橋是一種企盼,企盼得到神的幫助,天的照應(yīng);而人們讓一個寡婦成仙升天則無疑是對善良百姓的一種同情和祝福。為了根除虎患,人們在寡婦橋不遠處修建了黑虎玄壇廟,以威治威。清康熙甲申碑記載“因虎傷人,故立玄壇廟鎮(zhèn)之” 。不過這個小廟早已圮塌,猛虎也已逃之夭夭。只留下仙人建橋和建橋仙人的故事久久留傳。聽過這兩則故事,倒覺得如果將兩者合一便成了一則非常完美的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經(jīng)典故事。稱“行巔第一橋” 應(yīng)該是后人的事、文人的事。高高太行之巔,兩山聳立,一橋相連,稱行巔第一橋當之無愧。當然它主要指橋所處的地理位置高居太行之巔和在這懸天古道上建橋的重大意義而言,而橋的規(guī)模不過就當時社情而述,不能和現(xiàn)在的橋相提并論。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橋是民國時期整修過的,橋上的匾額“行巔第一橋” 是民國時期陵川著名書法家楊謙所書。行巔第一橋的故事盡管只是白陘古道鴻篇巨制中的一個摘句,但也因為有了它使這個鴻篇巨制更豐富、更生動。
磢底村是白陘古道上的一個重要據(jù)點。“磢”,就像“辿”、“堖”等字一樣,是山區(qū)特用的字,如這一帶就有大磢、小磢、七里磢、銅鼓磢等地名。磢的意思就是兩山夾縫。磢底村就在“小磢圪洞”底下,所以叫磢底村。或從孟門穿峽而來,或從橫水攀山而到,必定在此歇肩打尖。因此,這里就成為山溝中的鬧市。磢底村也就幾十戶人家,但在山溝里如此密集地居住也就磢底村了。這和磢底村歷史上的繁華分不開。從有了白陘,它就成了當然的驛站,并和七十二拐上的茶亭、懸天古道上的山崖驛站共同形成了一條接待鏈。逃荒的討半碗粥喝,歇肩者買一碗涼茶,騾馬在此添料飲水,行車在此抹油整輻。屋里熱炕頭品二兩小酒,門外涼棚下啃一個窩頭,想必十分熱鬧和愜意。村里除了燒水煮粥的婆姨外,還養(yǎng)育著一群鐵石脊梁的壯漢,叫挑夫。從西而來的販夫在七十二拐上走累了,站在山頭吆喝一聲,挑夫自然上山幫人將重擔挑下;從東而來的客人在七十二拐下走垮了,走進村里招呼一下,挑夫隨即負重而上山送人一程。挑夫們哼著過山調(diào)或喊著號子用自己的血汗掙得幾枚銅板或些許銀兩,再養(yǎng)活下一代挑夫。如果歷史能剪接的話,我們會將戰(zhàn)爭、軍火、災(zāi)難、瘟疫帶給這里的苦難記錄刪掉,而將勤勞、善良、和諧、安詳、和誠信予以保存并復(fù)制。在磢底村口距七十二拐不遠處有碑亭三間,內(nèi)有石碑和名公巨儒題翰,至少創(chuàng)建于乾隆十九年。但遺憾的是曾經(jīng)享受過古道繁華、古道文明、古道文化的村民竟親手將它們毀于一旦。找尋到已砌入房體或院墻的殘碑,不由得潸然淚下,感嘆不已:人們怎么恁不把歷史當回事?砌在墻里的千年歷史省下來的不過是一塊山區(qū)隨地可以找到的石塊?,F(xiàn)在,他們醒了,開始用柿子、山楂、花椒、核桃和老玉茭米湯向游客兜售,但是歷史不能挽回!
三
白陘古道真是個浩大的工程。除去毀掉的部分和星星點點殘存的不計,僅就磢底村至橫水河口這段試著測算一下,用石料就需幾萬方,而且這些石塊都要運送并安裝在行山之巔。每次走在古道上我都會想:是誰主張和倡導(dǎo)了這項工程?是誰領(lǐng)導(dǎo)和主持了這項工程?是誰進行了艱苦的選址和巧妙的設(shè)計?我想起了黃圍洞碑記上的一句話:“凡事之成也,成于眾人也易,成于一人也難。然眾人之事每賴一人以為倡,而后眾人之事乃可因一人而成”。于是白陘古道的倡導(dǎo)者、創(chuàng)修者是誰就一直縈繞在我心頭。我知道尋找這個人是不易的,也沒有多大價值,他已作古。但他首創(chuàng)的白陘古道是有價值的,價值連城。當然,這肯定是一項前赴后繼、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接力工程。那么它的創(chuàng)造者就只能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民,是善意感、公益心世世代代的傳承。
明朝嘉靖年間《重修道路碑記》(王鼎新撰)記載:乃若陵川縣東離城七十里,如三里磢、七里辿以及仙人橋,東至孤圍,西距橫水虎頭山,相去二十余里。自嘉靖三年道始開焉。邇來日久,塌累不堪。其地多險阻,其境極崎嶇,人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路之人,罔不寒心。茲有輝縣早生等鄉(xiāng)范濟仁、王好仁、湯繼皋,宿樹德本,偕古泫處士武陳策、武獻策、武三策、武論策兄弟,因三里磢河、東西碾槽河、小莊接境,素相交善,恐有九仞之功,虧于一簣。謀議眾善,喜施資財一百余金,自二月鳩工趨勢,將磢之巍峨曲折者,斬木以通順之;將辿之窄狹饞巖者,鑿石而寬廣之。以迄仙人橋之高下險阻修葺蕩平焉,而行客無憂矣。
清乾隆二十一年《補修東南路碑記》(縣令陳封舜撰)記載:陵邑在萬山深處,遺山先生所云“太行絕頂,俯視中州九千四百八十仞”者是也。而懷在其南,衛(wèi)在其東,彰在其東北,居人往來,商販輻輳,莫不經(jīng)石脊絕巘,猿投峻壑之區(qū)。所恃一線羊腸,驚心怵目以達之耳。尤沖要者,自邑之八犢嶺,至輝之薄壁鎮(zhèn),或通獲嘉、修武,或達淇衛(wèi)、汴梁,或歷彰德以通山左。凡潞、澤兩郡,自西北而來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豈可令人嘆懸度之陬乎?前任孫公,曾經(jīng)修理,利于跋涉。歲久傾圮,重宜整頓。適有好義如徐本瑞、張臣等,議修險阻,持簿捐金,誠善與人同。民之秉彝,當思樂助。伏山峻者鑿之,水滏者填之,陡絕者紆徐之,盤磴者坦平之,大磢小磢俱成康莊。數(shù)百之內(nèi),利有攸往,貨殖通矣,食物平矣,居者樂矣,行者如歸,亦君子平政之一端也?!且垡玻鲂薮笸鯊R一座,石橋五座,七里辿邊墻二千五百步,碑亭三間……。
在七十二拐中部山巖上刻有明嘉靖十四年《修補道路喜臨資財功德善式》碑文,在七十二拐之巔茶亭和山神祠中存有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山神廟創(chuàng)修茶亭二所花墻一局》碑文和清嘉慶十八年《碑界》文,都記錄了歷代增修、擴建、維修之事。閱過這些石刻的記錄,探到了白陘古道的創(chuàng)建史、保護史和發(fā)展史,也基本了卻了尋找白陘創(chuàng)始人的心愿。
我又一次走過了白陘古道。
你也應(yīng)走走白陘古道,讀讀白陘古道。當你在欣賞太平盛世的江山美景時,你會發(fā)現(xiàn):修于二十一世紀的十里河大峽谷間的寬闊公路、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懸崖絕壁上的十里河電站盤山水渠、創(chuàng)于3000多年前掛在峭壁的千年古道,三道并行,鋪掛在同一座大山的版圖上,展示著三千多年的歷史變遷,真像一本看不完的書……
圖片:網(wǎng) 絡(luò) 文章:馬栓貴 排版:頑 石
文字凝固時間 鄉(xiāng)土永連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