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逾期總金額近80億的中江信托,業績不振,陷入盡調、風控能力堪憂的質疑,此時接盤的雪松控股,會不會出現“消化不良”?它能將中江信托拉出泥潭嗎?
本文由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原創并首發,作者:楊一軒,編輯:陳澗,設計:甄開心,實習生:游志豪
信托業“踩雷王”中江信托,終于安全落地。
4月22日,雪松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雪松控股)受讓中江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江信托)71.3005%股權完成工商登記。當日,這位剛一上任的大股東,就馬不停蹄召開中江信托投資者懇談會。
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張勁與200多位投資者進行了8小時懇談,他在現場表示,啟動中江信托歷史遺留問題專項行動,投資人即日起可在官網登記,由雪松保障所有信托計劃利息的兌付。
作為信托業曾經的“黑馬”,中江信托在2018年頻頻爆出產品違約,目前最新逾期項目產品約35個,總規模約79億元,累計涉及投資者約2400人。
▲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張勁(中)出席投資者懇談會。
隨著新任大股東雪松控股承擔起逾期項目兌付問題,張勁表示“我個人將作為解決中江信托歷史問題的第一負責人”,創立近38年的中江信托翻開新的一頁。令人好奇的是,以“白武士”之姿出現的雪松控股,會帶著中江信托走向何處?
“踩雷王”往事
在中江信托投資者懇談會上,張勁承諾會在9個月內解決兌付問題。但對中江信托而言,形成這些“歷史遺留問題”卻用了很多年。
在2016年的“輝煌”到來之前,中江信托一直低調、沉寂,即使身后站著“明天系”。
公開資料顯示,中江信托的前身為江西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早在1981年就已成立。在默默運營20多年后的2003年,該公司與江西省發展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贛州地區信托投資公司以重新登記的方式,成立江西國際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西當地唯一一家經營信托業務的地方金融機構。
這也成為這家信托公司的一次新生。在經歷2004年的數億不良資產剝離后,第二年就扭虧為盈,并踏上穩步發展之路。該公司此后又經歷兩次更名,中江信托這個名字最終在2012年10月正式出現。
在此之前的2010年,涉“明天系”的領銳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供銷社投資管理中心以戰略投資者身份進入,兩者合計持股達到45%,江西省財政廳為第三大股東。
仿佛再次經歷一次重生的中江信托,除了以往擅長的政信項目外,也在民企、上市公司等商業項目方面大舉擴張。2016年,中江信托一躍成為行業“黑馬”。根據其年報數據,2016年實現營收36.16億元,凈利潤19.25億元,同比均翻了約3倍,行業排名升至第6位,而其上一年排名還在30名之外。
▲中江信托近幾年營收情況。
但大幅擴張背后潛藏的風險,很快為中江信托的前路蒙上陰影。
2017年,中江信托多次被監管部門開出罰單,包括未依規向監管機構報告關聯交易、短線交易國盛金控違規等。業績也出現大幅滑坡,當年凈利潤僅為1.73億元,相較2016年暴跌逾91%,行業排名更是下滑57位。
到了2018年,中江信托更是麻煩不斷,其信托產品頻頻爆雷,集中在民企、上市公司項目,包括包括金鶴204號(凱迪生態)、金鶴140號(億陽集團)、金鶴400號(神霧節能)、金鶴189號(大連機床)、金鶴167號(斐訊科技)、金虎308(津勸業)等。
2018年,信托、私募資管計劃等都出現違約事件,主要是因為信用環境偏緊,很多企業無法繼續融資維持資金鏈正常運作。但中江信托成為信托業的“踩雷王”,也有極大部分源于自身問題。
曾引發外界關注的金鶴189號違約項目,事后被發現是大連機床虛構了對惠州比亞迪公司的應收賬款債權,還偽造了合同和公章。中江信托的風控顯然出了問題。
這固然有商業項目本身風險較大的原因,但在政信項目上,中江信托也未能幸免。
今年3月,“中江國際·銀象350號阿拉善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以下簡稱銀象350號)出現應付利息逾期,后續到期的信托貸款本息存在違約風險。
銀象350號融資方是阿拉善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信托資金用于阿拉善盟磴烏穿沙公路建設工程。但該產品發行時間為2016年8月,而中江信托的財務盡職調查是截止到2014年10月。
《中國經營報》曾援引信托經理的分析稱,“如果盡調后超過6個月才正式發行產品的,信托公司應該更新融資方的內部財務情況,更新到發行期前最近的一個季度的財務數據。”因此,中江信托對前述項目的盡調報告,應披露到至少2016年6月。
而媒體梳理發現,類似的盡調瑕疵,在中江信托的產品中遠非個案。有分析人士認為,中江信托的政信類項目集中在中西部三線城市及以下區域,對地方政府的考核門檻低,償債能力偏弱。在去年地方債違約增多的情況下,中江信托的一些項目也難逃厄運。
“白武士”如何施招?
如今,項目逾期總金額近80億的中江信托,業績節節敗退,陷入盡調、風控能力堪憂的質疑,此時接盤的雪松控股,能將中江信托拉出泥潭嗎?
從上任第一天的表現看,雪松控股應該擔得起“白武士”的稱號。
4月22日上午大股東工商注冊變更一完成,張勁就出現在中江信托南昌總部,與到場的200多名投資者進行了長達8小時的懇談,雙方達成協議的關鍵在于,雪松控股對兌付問題的果斷解決方式。
▲中江信托投資者懇談會現場。
根據張勁給出的方案,雪松控股將在今年7月22日前,組織投資者進行信息登記,對于今年4月22日前出現逾期的產品,相關利息權轉給雪松控股,由其支付本金兌付前的利息。
同時,在完成登記及利息權轉讓的6個月內,也就是在2020年1月22日前,雪松控股將通過多種方式解決產品兌付危機,包括向雪松控股轉讓契合雪松控股自身產業發展的債權、向資產管理公司轉讓債權、以及追索信托計劃原債務人等。
此次投資者登記時間跨度為3個月,項目處置需要6個月。“這是我們雪松控股的承諾,希望投資者給我們9個月的時間。”張勁對投資者表示。
在當天的懇談會現場,張勁還在解決方案上簽字蓋章。據《華夏時報》報道,投資者懇談會氣氛相對理性平和,“有投資者表示,未來還要買雪松的產品”。
對雪松控股而言,徒手接下中江信托這個“雷王”,會擔心消化不良嗎?
事實上,在68家信托公司局面維持多年的情況下,中江信托的這塊信托牌照仍是資本市場的搶手貨。張勁在今年初的內部講話中,其將拿下中江信托控股權,稱為“里程碑式的大事”。
如今一牌在手,解決中江信托的兌付問題是重中之重。這也是身為大股東第一天,雪松控股就選擇直面投資者、提出具體解決方案的原因。
公開資料顯示,雪松控股是一家綜合性產業集團,涵蓋大宗商品供應鏈、化工新材料、旅游文化、智慧城市服務等板塊,2017年營收達到2210億元。解決兌付問題的資金實力固然不缺,但中江信托未來如何發展也令人關注。
以產業立足的雪松控股,對于金融業務有更深遠的圖謀,張勁曾在內部講話中提及,“要想成為真正的全球頂尖綜合性產業集團,必須要有金融板塊作為支撐,需要盡早有一塊主流金融牌照。”
對于如何用好這塊牌照,在4月22日的媒體交流會上,張勁也做出了回答。
大宗商品供應鏈是雪松控股最大的業務板塊,張勁表示,供應鏈場景中涉及非常多的共生共存企業,但其中的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由于缺乏抵押物和金融機構對其不能夠精準識別,融資難問題突出。而中江信托正好利用雪松控股帶來的新的應用場景和產業資源,進一步拓寬新的盈利空間,也借此走差異化競爭之路,“信托服務于供應鏈8000多家企業,業務足夠做。”
雪松控股在供應鏈上累積的優勢,不僅能為中江信托開辟新的盈利通路,還讓業務風險保持在可控范圍,顯然有助于改善外界對中江信托風控、盡調能力不夠的負面印象。
事實上,雪松控股對金融領域的風險管控也十分關注,“對于收購中江信托,監管層對我們進行了4個多月的穿透審查。收購需要符合條件,如果不符合,誰的資產也收不了。”張勁表示,監管層多次提醒,第一,堅持不自融;第二,保證投資者風險。
無論從哪方面看,“白武士”雪松控股的到來,已經讓中江信托再一次走上“重生”之路。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 京東線下迷途 |
| 美圖最后一搏 |
| “網紅工廠”上市暴跌背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