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無人車似乎越來越快上路了。 8月29日,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滴滴出行CEO程維表示,滴滴已經升級了無人駕駛公司,將持續投入資源推動無人駕駛載人測試在上海落地。屆時,將邀請上海普通用戶參與體驗。 程維表示,這段時間,滴滴比較多思考巨大用戶規模背后的安全,怎么樣提高服務,AI(人工智能)是最重要的驅動力。顯然,滴滴將無人車看成了AI驅動力的重要產品。 坦率而言,滴滴這兩年發展不順。被認為利潤率最高的順風車業務下架,其他網約車業務也頻繁遭到地方政府嚴管,比如近期上海對于滴滴網約車業務違規現象的從重處罰,可以看出,滴滴在核心業務上所遭遇的政策風險不斷增加。 同時,原本認為在網約車行業已經一家獨大、可以高枕無憂的滴滴,不斷迎來新對手。 除了美團入局,背靠三大汽車制造商、牽手三大互聯網巨頭阿里、騰訊、蘇寧的T3出行,日前在南京重開價格戰,有媒體報道稱,有平臺數百司機集體跳槽到T3出行,雖然沒有指明是哪家平臺,但作為網約車行業的老大,滴滴所承受的壓力顯然不小。 傳統業務發展乏力,開辟新的賽道,成為滴滴選擇的突圍路徑。無人車會成為滴滴的新蛋糕么?
無人車堪稱近年來又一個風口行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基本上數得出來的科技巨頭都在押注這一賽道。
谷歌、蘋果、英特爾、百度、華為……巨頭們紛紛瞄準了無人車所蘊含的巨大市場潛力。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無人駕駛汽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相關數據,無人駕駛汽車到2025年可以催生出一個2000億至1.9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
至2035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銷量將達到1180萬輛,2025-2035年間年復合增長率為48.35%,屆時中國將占據全球市場24%的份額。
▲中國智能駕駛市場規模預測,數據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
作為出行領域的巨頭,滴滴自然不能在這一市場落空。
早在2017年,滴滴出行先后成立滴滴研究院、AI Labs(人工智能實驗室)進行無人駕駛、智能出行服務的前瞻研究工作,并于2018年年會期間公布其基于觀致5 SUV改裝的無人駕駛汽車。
2018年3月22日,滴滴出行宣布與新進車企車和家建立合資公司,宣稱將共同探索未來出行模式、打造智能共享汽車,實現最終的無人駕駛與智能化通勤。
尤其是今年以來,國內無人車領域落地步伐加快,今年6月,繼上海、北京、深圳后,廣州也正式發布智能網聯汽車路測牌照,共發放24張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發放數量僅次于北京。自此,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均已就自動駕駛“發牌”,打通了自動駕駛產業落地的關鍵一環。
顯然,隨著無人車行業相關政策的放開,路測所帶來的實地駕駛數據等積累,也就為無人車市場帶來了更多預期。
相比于之前滴滴一度重注的共享單車,無人車從市場體量以及AI等新技術熱門等維度而言要超出許多,正是基于此,滴滴宣布升級無人駕駛公司,加快無人車路測,也就成為構建又一個戰略新興業務、試圖突破原有業務瓶頸的必然趨勢。
無人車當然是一個美好的詞匯,被高大上的人工智能、芯片、大數據、數字傳感、智能物聯等術語加持,堪稱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結合最緊密、速度最快的代表之一。
▲滴滴無人駕駛出租車在接受測試,圖片來自“車東西”。
滴滴顯然很重視無人車業務,造車首先需要大量專業人才,滴滴近年來展開了一系列人才挖角動作。
據“量子位”2017年消息,在人才挖角過程中,滴滴甚至還從百度美研挖走了組建無人車團隊的HR,其曾經幫百度簽下樓天城,跳槽滴滴后挖來了Waymo工程師賈兆寅,成為前沿技術負責人。
除了“搶人”外,滴滴還在國外參與投資了全美出行平臺Lyft,也和通用、Waymo、Drive.ai合作,試圖完成“造車車廠+出行平臺+自動駕駛系統”的生態拼圖。
滴滴的無人車理想雖然美好,但與現實之間依然存在遙遠的距離。
這首先體現在無人車的技術非常復雜,需要配備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傳感器、高分辨度攝像機、厘米級精度的地理自動定位系統等新技術、新設備。滴滴如果要在這方面實現自主研發及制造,就必須大量投入及承受相對較長的周期。
而在無人車地理自動定位系統所需的地圖導航及地理定位技術,相比百度、谷歌等競爭對手,滴滴則明顯處于下風。
無人車還要在路寬、天氣、車輛擁堵程度等一堆變量中進行多線程計算,需要極為精準算法和強大算力為核心的芯片支撐。造“芯”,是滴滴做無人車必須突破的難關。
對比國內外各路強手,滴滴這幾年在相關領域本來就屬于后起者,而具體投入多少,獲得了什么樣的技術成果及能力提升,暫時沒有看到太多的資料,也就很難判斷滴滴的大數據優勢是否存在。
在搶人和大肆收購的同時,滴滴也面臨人才流失、收購失敗等難題, 滴滴無人駕駛領頭人何曉飛、滴滴無人車高級總監楊慶雄、從Uber加盟滴滴的安全專家查理·米勒相繼離職。
在奔向無人車的征程上,滴滴如今還處于爬坡階段,競爭對手眾多,光靠挖人、砸錢收購,能消除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么?
有意思的是,程維在表態滴滴升級無人駕駛公司之后,又補充了一句話,他認為,這件事離真正成熟還有一個很長的過程,不僅需要企業的投入,還需要資本的加持。
從無人車的發展態勢來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恐怕難有大的突破。雖然前瞻產業研究院給出的預測數據很漂亮,但除了技術難題外,無人車還面臨巨大的政策監管壓力、深重的公眾疑慮及擔憂。
去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一輛Uber無人駕駛車輛在路試時與一名騎自行車的婦女相撞,該起事故導致了騎車婦女的死亡,Uber也暫停在美國及加拿大的路測。
▲在美國,無人駕駛汽車安全令人擔憂。
事故的發生勢必會影響到公眾及政府對于無人車安全性的考量,還僅僅是路測階段,就已經出現了致人死亡的事故,這其中是否反映出無人車相關技術依然不成熟,存在明顯的問題?而這也會導致無人車企業必須在加快無人車研發與提供更高等級性能安全監測之間尋求平衡。
可以預料的是,無人車何時量產還是一個問號。有業內人士預估,無人車批量上路至少要20年時間。
對于滴滴而言,無人車意味著長周期開發產品,存在太多未知數,但與此同時,滴滴的無人車業務也有其不可忽視的市場價值。
它首先為滴滴提供了又一重要產品生態,無人車所能描繪的市場增量足夠大,也符合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人類社會經濟的科技創新趨勢,從而形成了具有想象力的發展空間,這恐怕也是投資人所樂意聽到的“故事”。
市值800億美元的Uber今年5月在美上市,很多人評價,其是為了提供更低成本的融資市場、為投入巨大的早期投資人提供套利退出渠道,不得不“流血上市”。但與之對標的滴滴,恐怕也有著盡快上市的沖動。
畢竟,6年燒光1500億的滴滴一方面面臨原有資金的快速消耗、網約車主業遲遲找不到贏利點,另一方面如果要繼續在共享單車、無人駕駛乃至外賣等新興領域競爭,必須有更多的后續資金供給,上市無疑是最好的方式。
或許正因為如此,滴滴才高調宣布無人駕駛公司升級,加快路測,向市場展現“肌肉”。如此重大利好消息,也是滴滴送給資本市場的新“蛋糕”,當然,“蛋糕”是否真正可口,還有待后續長期觀察,滴滴的無人車之路還很漫長。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