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杏花,已經準備了許久。一直沒著手寫,就因為見到杏樹杏花太少,不能像其他薔薇科花那樣能確認。前幾年的春天,在南京中山植物園看到一棵開花的杏子樹(見上圖)。今年的春天,在我們新入住的小區發現了四五棵疑似為杏子的植物,且看到了她開花到結果的過程。我想等到明年,再確認一下之后寫關于杏樹、杏花的文字。
今天寫此文,一是看到報紙副刊上的一篇題為“熱鬧的銀杏樹”的散文,結尾說:“孔子曾在教壇旁栽種銀杏,以銀杏多果象征弟子滿天下。這處教壇也被稱作'杏壇’。美麗的銀杏,還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二是這幾天,銀杏果實成熟了,路過樹下,能聞到一股臭味。此時來此“杏”也算是應景。
先來說說“杏壇”一詞及其來歷。
杏壇,孔子聚徒授業講學的地方,這是沒異義的。這一說法的最早出于《莊子·漁父》:
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
緇帷,黑林子。莊子太浪漫了,他說的話,他敘述的事情不能太當真的。清初的顧炎武《日知錄》中就說了,《莊子》全都是寓言,杏壇不一定有其地。
十多年前,我曾到過曲阜,拜謁過孔廟,看到過“杏壇”碑和幾棵樹。據顧炎武的考證,這是后人因莊子寓言,在山東省曲阜市孔廟大成殿前,為之筑壇、建亭、書碑、植杏。北宋時,孔子四十五代孫道輔監修曲阜祖廟,將大殿北移,于其舊基筑壇,環植杏樹,即以“杏壇”名之。
《莊子》雖只可當寓言來讀,但“杏壇”是早在莊周說出來的。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銀杏樹在中國是什么時候就有的,是不是一開始就叫“銀杏”的呢?
銀杏,銀杏科銀杏屬落葉喬木,是中生代孑遺稀有樹種,絕對是中國特產。但,早期此樹的名字不太雅,叫“鴨掌樹”、“鴨腳子”,《本草綱目》就這樣稱呼過它,緣于銀杏的葉子像鴨掌。看上圖,葉子像鴨掌不?白果,也是銀杏的名字。至少我們小時候就知道“白果”。成熟的銀杏是金黃色的,但那果肉不僅不能吃,還有臭味。爛去外面的果肉(其實是內果皮),里面的種子殼是白色的,由此而名。銀杏又名“公孫樹”。因為,這是雌雄異株的植物,祖父輩栽樹,孫子輩才能享用至果實。
這種古老的樹種,什么時候才有了“銀杏”之名的?專家們考證過,是至少在宋代之后。這也是有資料可佐證的。宋代開始,人們對花卉的賞識、種植、歌詠已經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墒?,宋代初年有不少人是不認識銀杏的。這可有梅堯臣《永叔內翰遺太傳家新生鴨腳》詩為證: “ 北人見鴨腳,南人見胡桃,識內不識外,疑若橡栗韜。鴨腳類綠李,其名因葉高,吾鄉宣城外,多以此為勞。種樹三十年,結子防山猱,剝核手無膚,持置宮省曹”。北方人不知鴨腳子,就像南方人不識胡桃。這是由于當地不出產的緣故。這就是說,宋初還沒有“銀杏”之名。
再從“銀杏”的命名看,更能說明,“杏子”在前,“銀杏”在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鴨腳子到了“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毕胂胍彩?,作為貢品了,總得有個雅致的名字吧。但具體是什么時候改稱為“銀杏”的,還無法查到更準確的資料來佐證。
這樣說來,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的“杏壇”,不會是千年之后的宋朝之后才有了雅名的“銀杏”,而應該是與桃、李齊名且同屬薔薇科的杏樹。
杏壇,既然相傳為孔子聚徒授業講學處,后來,自然就擴展了,指稱正統儒學。又泛指讀書人授徒講學的地方。唐代杜甫《八哀詩·故著作郎貶臺州司戶滎陽鄭公虔》:“空聞《紫芝歌》,不見杏壇丈?!彼未跤韨牎顿浛x朱學士》詩:“潘岳花陰覆杏壇,門生參謁絳紗寬。”
至于,后來為什么人們多將“桃李”并稱,說“桃李芬芳”而沒有了“杏花”的參與,也是我想要探究的一個話題。
杏壇之外,還有“杏林”一詞,這是代指良醫的,還有“束林春滿”、“譽滿杏林”等稱頌醫術高明。相傳三國吳董奉隱居廬山,為人治病不取錢,但使重病愈者植杏五株,輕者一株,積年蔚然成林。顯然,此"杏"也絕非俗稱"鴨腳子"的"銀杏",而是桃李的姐妹杏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