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世祖順治十五年,采用禮官的建議:
1.乾清宮設夫人一名,淑儀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2.慈寧宮設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數不定。
3.女官設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議通過而未能執行。
二、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嬪等級:
1.皇后,居中宮。
2.皇貴妃,一名。
3.貴妃,二名。
4.妃,四名。
5.嬪,六名。
6.貴人、常在、答應,人數不定。
諸嬪妃各分居東、西十二宮。
三、清代宮廷后妃制:以清代宮廷制度而言,宮闈制度的真正確立是在康熙皇帝的時候,規定皇后居中宮,主內治,以下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妃四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十六宮,佐皇后主內治,嬪以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俱無定數,隨居東西各宮,勤修內職。
清代后妃的來源,與歷代不同之處在於,滿族實行具有自己特色的「閱選秀女制度」,不僅皇帝的后妃要從秀女中挑選,被選中的秀女還要為皇子、皇孫栓婚,或為近支的宗室親王、郡王指婚。
能被選入宮的女子,又可分兩種:由八旗戶籍選出的稱為「秀女」,地位較高,可選妃立后;由內務府包衣佐領下選出的則叫宮女,地位較低,僅供內廷使令,但宮女亦有機會晉升為妃嬪。
挑選秀女,三年一屆,參加閨選秀女的年齡,多在十二、三歲以上,十七歲以下,秀女一旦被選入宮中,即為貴人,而最大的幸運就是可以被選作妃嬪。而沒有被選入宮中的秀女,則可以自由聘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