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根據教育部門統計,今年全國高考考生數量為939萬,而計劃錄取的人數則有698萬人,錄取比率超過了74%。不過,在高考轟轟烈烈進行之時,質疑之聲也不絕于耳。其中最為典型的疑問是:上大學有用嗎?
如果時光倒退到上世紀90年代之前,這恐怕會被認為是一個很愚蠢而且很幼稚的問題。但自15年前大學開始擴招以來,這種新“讀書無用論”又開始有了一定的市場,并且由農村地區逐漸向城鎮蔓延。他們的主要依據是:上了大學也找不到工作,也掙不了大錢。再說,做生意發財的人中有不少人都沒啥文憑或文憑不高,比如比爾·蓋茨、戴爾是大學肄業,黃光裕只有小學文化,而馬云畢業的杭州師范學院當年也曾是個不入流的學校。再說如今上大學成本高昂,還不如早點打工掙錢。
表面上看,這種觀點似乎很有道理。但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其中有不少被媒體夸大的成分,真正有科學依據的東西并不多。
一方面,和大學生相比,低學歷者就業更難。應辯證地看待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它主要表現在700多萬大學生對勞動力市場的短時沖擊,即畢業季時難,但到了年底時,大學生的就業率就已經比較高。另外,也不是所有大學生都就業難,名牌學校、好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要高得多。真正造成就業難的,主要是一些學校缺少特色專業、課程設置不符合市場需求、學生學習成績差。
另一方面,高學歷者收入水平要顯著高于低學歷者。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對我國的諸多研究也表明,學歷與收入之間有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比如有研究就曾表明,在我國城鎮居民中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不同學歷勞動者的收入比為1:1.17:1.26:1.8,高學歷者的收入明顯高于低學歷者。至于網上炒作的月收入動輒過萬的快遞員、搬運工等,只是個別現象,并不能代表整個群體的收入水平。
最后,高學歷者就業質量要明顯高于低學歷者。在就業層次上,高學歷和低學歷勞動者的職業分布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勞動力市場分割明顯。一般來說,低學歷者主要集中在臟、累、險等行業,而高學歷者大多集中在白領階層。少數低學歷者雖然日薪高,但就業不穩定,社會保障不全,工資拖欠現象是普遍問題。
不過,上大學有沒有用這種問題能夠在時下的中國頗為流行,其背后反映的是對當前教育制度的諸多不滿意,這才是真正值得我們認真反思的問題。只有使教育提高公民素質、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民眾才會覺得教育投資是一件劃算的事情,新“讀書無用論”才會沒有流行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