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加起來有494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豐功偉業流傳千古,為后人津津樂道,也有如秦二世、桓靈二帝的昏君暴君之流為世人不齒,是非成敗有公論,歷史是最好的鏡子,能把善惡美丑照的清清楚楚。
在這些帝王中有一位非常獨特,他有開國平天下之功業,有治國安邦之偉績,他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就把國家從戰亂推向了盛世。毛澤東評價他是“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而他卻是最沒有名氣的皇帝,他就是東漢的開創者,漢光武帝劉秀。
1.
漢世祖光武帝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玄孫。
祖上出自漢景帝劉啟的兒子長沙定王劉發這一脈,雖然屬于漢室宗親,但是他這一支屬于遠支、又是庶出。
而且在漢武帝時期又推行了推恩令,他們家又是由列侯進行的遞降。到了光武帝劉秀的父親劉欽這一代,也僅僅是縣令了。
劉秀于公元前 6 年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也就是現在的河南蘭考,后來父親被調到了河南南頓縣(河南項城)任縣令,全家也就搬到了南頓生活。
但是到了公元 3 年,父親劉欽去世,年僅 9 歲的劉秀兄妹就成了孤兒了,生活無依無靠的。所以被叔叔劉良接回南陽舂陵白水村生活,好有個照應,這時候的劉秀就成為了徹徹底底的普通農民了。
劉秀的童年雖不富裕,但還算是不錯。劉秀一開始并沒有什么雄心壯志,只是一心一意種田。劉秀是真的喜歡種地,因為此事,他經常被大哥劉縯調笑。
劉縯是個不甘寂寞的人。他知道自己是皇族,所以就學習古人養俠士(跟養門客是一個意思,只是官員跟普通人的區別),夢想著要干出一番大事業來。
劉秀有個姐夫,叫鄧晨,是南陽人,他們家和當地的陰氏家族有親戚關系。劉秀去姐夫家玩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小女孩,立馬就被她給迷住了。這個小女孩叫“陰麗華”,她成了劉秀的“夢中情人”。
公元14年,天下已經不是大漢的天下,而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劉秀覺得世界那么大,應該多出去看看,于是,他來到了長安城,在太學里讀書。在這里,他認識了兩個好基友,鄧禹,朱祐,這兩個人成了劉秀的早期創業團隊成員。
太學,是古代的最高學府,相當于現在的清華北大,劉秀也算是名牌大學畢業。
在長安城,劉秀見到了皇帝的皇家衛隊,那叫一個氣派。劉秀不由得感慨:“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執金吾就是統領皇家衛隊的大隊長。
可見他當初的志向并不是當皇帝,只想做個家有賢妻,外面風光的小官就滿足了。可惜,劉秀的夢想破裂了,王莽改制失敗,天下再次大亂,群雄并起,綠林軍,赤眉軍,銅馬軍從各地起義,殺的是昏天暗地。
公元22年,劉縯迫不及待的在舂陵起義,打出了“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口號,但是,響應的人不多,劉縯非常的尷尬。
劉秀比較穩重,他在多方考慮之下,才在宛城起義,然后率領隊伍到舂陵和哥哥會合。當劉秀穿著大將軍服出現在劉氏宗族面前的時候,大家才知道,一向以沉穩著稱的劉秀也起義了,才紛紛加入隊伍。
起義的槍聲是打響了,但是劉秀的裝備太差,連一匹戰馬都沒有,只好騎著牛作戰。條件是十分的艱苦。
在小長安之戰中,劉秀吃了敗仗,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姐姐被敵人殺死。為了保存和壯大實力,劉秀說服哥哥,和綠林軍合作。
這里的“綠林軍”可不是“綠林好漢”的意思,而是真正的農民起義軍,因為駐扎在綠林山,因此叫“綠林軍”,從這以后,人們才把那些反抗朝廷的豪杰好漢稱為“綠林英雄”。
公元23年,綠林軍的人數已經達到了十萬之眾,他們擁護西漢宗室后人劉玄為皇帝,在南陽建立政權,國號“更始”,劉玄被稱為“更始皇帝”。
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被封為太常偏將軍。
2.
南陽劉氏一造反,便引起了新莽官吏的大為震恐,重兵圍剿。
公元23年5月,王莽派王邑,王尋統帥莽軍幾十萬,號稱百萬大軍,隊伍里面還帶著從長安來的馴獸員,大力士巨無霸和虎豹熊羆等物,如此雄壯的陣勢,鋪天蓋地壓向昆陽。昆陽城內軍心渙散之際,劉秀等十三人挺身而出,尋找援兵。
援兵被勸來之后,劉秀又親自率敢死隊帶人沖擊王尋的大軍。坐守危城幾乎彈盡糧絕的昆陽守軍也蜂擁而出,內外夾攻之下新莽42萬大軍崩潰瓦解。又加上天助劉秀,大風暴雨。新莽軍軍心大亂,被起義軍內外夾攻下,相互踐踏落水者死傷無數。劉秀以城內城外合計一萬多人的軍隊,擊敗了王莽42萬大軍,這就是聞名史冊的昆陽大戰。
一戰摧莽,天下震蕩,劉秀名揚四海。王莽的政權岌岌可危,號稱百萬的新莽主力就這樣消耗殆盡,王莽于23年10月身死國滅。
從此,劉氏兄弟的威名傳聞天下,劉秀的軍事才能也在戰爭發揮的漓淋盡致。
昆陽大捷之后,更始帝劉玄擔心劉縯威名過盛,威望過人,便對劉縯痛下黑手。兄長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死于非命,劉秀卻毫無還手之力。劉秀明白,如今更始政權勢大,脫離了部隊,自己不過是一凡夫。
劉秀強忍悲痛,主動回到南陽向劉玄謝罪,絕口不提昆陽之戰中的莫大功勞,也不和劉縯手下將領來往,表現出了對劉玄恭敬的一面。劉玄也被感動了,封劉秀為“武信侯”。當然,兵權是不能再讓劉秀掌握了。
無官一身輕的劉秀,想起了自己的夢中情人陰麗華,這一年,劉秀29歲,夢中情人19歲。劉秀已經是“武信侯”了,不再是當年那個落魄的窮小子,于是他主動提親,迎娶了自己的夢中情人陰麗華。
劉秀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執金吾,娶麗華”。
3.
公元23年,劉玄進入長安,大模大樣地坐到了祖宗的寶座上。雖然占領了京城,但是天下還是大亂的,尤其是河北,赤眉軍,銅馬軍,河北三王,各自為政。
為了平亂,劉玄想到了劉秀,他決定讓劉秀去河北招撫。這一招是“一石二鳥”,招撫好了,變成他劉玄的地盤,招撫的不好,也可以借刀殺人,除掉劉秀。
劉秀欣然前往,他趁機在河北發展自己的勢力。來到河北真定后,劉秀在馮異、陰識等人的幫助下收編赤眉軍舊部,而此時邯鄲王郎政權勢大,下重賞追殺劉秀,劉秀結盟真定王劉楊,與劉楊外甥女郭圣通政治聯姻。郭圣通貌美多智、家世高貴,真定王擁鐵騎十萬,得郭圣通之助,劉秀消滅了王朗,并在河北站穩腳跟,據幽燕十郡,盤踞一方,此時更始皇帝派人封劉秀為蕭王,欲收納劉秀地盤兵力,劉秀拒不接詔。
不久劉秀收編數十萬銅馬起義軍,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邢臺稱帝,定都洛陽,為了表示“復興漢室”的忠心,他仍然沿用“漢”為國號,史稱東漢。
這個時候的長安城,也是亂成一鍋粥,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和赤眉軍擁立的劉盆子,雙方火并的是不亦樂乎。
劉秀坐山觀虎斗,等到合適的時機,果斷出手收拾殘局,然后兵鋒直指關東,隴西,川蜀,用12年的時間,掃平了所有的割據勢力,實現了天下的再次統一。
4.
東漢立國之后,劉秀采取了“以柔治國,以剛治吏”的治國策略。
所謂“以柔治國”,就是“退功臣,進文吏”。
所有的開國功臣,劉秀都給予極高的待遇,給高薪,給封地,給爵位,但是,要交出兵權,頤養天年。例如位列云臺二十八將第四的耿弇,一生攻取城池三百余座,被劉秀視之為“韓信”式的股肱之臣,在天下平定后,年僅35歲就辦理了“提前退休”,而劉秀相應的獎勵中包含了一塊兒孫三代都可以使用的“免死金牌”。
建國之初,連年戰亂使得國家百廢待興,人口因戰亂和自然災害急劇減少,各地地主豪強大量兼并土地,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國家財政極度緊缺。為了還地于民,劉秀的做法就是頒布度田令,清查地主手上的土地,然后按查到的數據向他們要錢,但是事情的發展并不順利,各地的地方豪強紛紛發動武裝叛亂。
漢光武帝的做法是,五個人檢舉一個人就能夠免除罪過,這就迅速瓦解反對派的勢力,最后雙方各退一步,我舉報同伴,你也別再查了。被舉報的那個人財產全部被政府罰沒,也就是說漢光武帝完成了目標任務的六分之一。雖然沒有能夠徹底解決問題,但也因此大大增強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緩解了人地矛盾。
政府也像西漢初年那樣,開放山川湖泊,讓民眾自由采礦,曬鹽,鑄錢,開放關卡實行自由市場經濟讓工商業蓬勃發展,老百姓也因此能夠迅速恢復元氣。
在國家治理方面,劉秀開創了“士大夫”管理模式。他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叫做“尊儒”。劉秀即位后不久,親自在太學里講學,和儒生們在一起辯論,旁聽的有幾萬人,盛況空前。劉秀對儒生這么親近,讓天下人都非常眼紅,其中也包括那些曾經對儒家不屑一顧的“官吏”。于是官吏也開始學習儒家的經典,想讓自己看上去有文化一點。這就讓吏主動向儒靠攏了。
第二件事叫做“吏化”。就是把儒生變成真正的官僚。在當時,想要做官主要是通過察舉制度,就是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薦人才。通過察舉當上官的人里,儒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劉秀建立了一項制度,規定地方官如果看上了一個人才,必須先讓他做一個小官,讓他熟悉一下行政工作,等到確定他能夠勝任了,再向中央推薦。過去儒生做官沒有這個試用期,所以當了官還滿腦子理想主義,紙上談兵。現在儒生要做官必須經過試用,就必須去學習國家的法律和行政技能,經過基層鍛煉,有了實踐經驗。這就讓儒生主動向官吏靠攏了。
這一下,讓斗了幾百年的儒和吏在東漢開始主動相互接近。到了東漢中期以后,儒和吏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分得清了,“士大夫“這個主導了中國歷史上千年的階層就定型了。有了這個階層,中國社會的穩定性大大提高了。
光武帝劉秀除了他的文治武功和政績外,最讓人感到佩服的就是處理后宮之事。劉秀的兩任妻子,一個是陰麗華,另一個就是郭圣通,在劉秀建立漢朝成為皇帝后,劉秀把第二任妻子郭圣通立為皇后,不過劉秀一直對自己的原配妻子念念不忘,所以在郭圣通做皇后十幾年后,因為郭圣通家族勢力干擾朝政,光武帝劉秀直接把郭圣通皇后廢掉,重新立了自己的原配妻子陰麗華為皇后。
公元57年2月,劉秀崩于洛南宮前殿,享壽63歲,在位33年。葬于原陵(今河南孟津縣鐵謝村附近),廟號世祖,謚光武皇帝。
毫不夸張地說,劉秀是中國歷史上被歷代君臣和史學家最為推崇的皇帝,沒有之一。
學界對劉秀的評價之高超乎民間想象。
司馬光認為“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南懷瑾先生甚至評價“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上,齊家治國的榜樣,只有東漢中興之主光武帝劉秀一人”。
劉秀太完美了,以至被完美所累,沒有緋聞、沒有槽點,對劉秀本人而言,他之于祖宗社稷、之于國家民族、之于妻子兒女、之于個人終極價值,基本都是無憾的,如此活法,夫復何求。
堅持原創,歡迎轉發,請尊重付出,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