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密碼
兒童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玩,
任何平常的地方,
都能成為他們施展想象力的游樂場。
我認為,“玩”才是家庭早期教育的核心內容,而好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直接影響孩子是否能夠健康成長,人格能否完善。無數事實證明,孩子并非在成績和才能上贏在起點,這只是重智輕德、重知輕能的觀念誤區,使孩子容易孤僻冷漠,心理脆弱。只有真正了解孩子心靈的渴求,從本能上去引導培養,才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根本,才能成為合格的父母,最終把孩子培養成心智健全、健康有為的人才!
作為家長,應該換個角度去打破固有的思維認知,成為孩子的玩伴,朋友,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才是應有的心態。而訓斥、打罵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反感,甚至是敵視。社會很多家庭親子沖突的案例已經引起人們的關注并成為普遍的現象,據某編輯部調研,有40%的家庭存在親子不和諧的情況,60%的父母在孩子逐漸成長過程中甚至不知道怎么管教,時常會有爭吵、打罵行為。這種問題體現了中國式家長對早期教育的知識匱乏,以及長期溺愛、攀比引起的負面影響。
本專欄筆者希望通過不一樣的視角,從新審視定位父母在家庭教育扮演的角色,從實踐、學習中,系統的闡述有效的教子觀念,并非用固有的家長思維去束縛我們。希望幫助更多父母不在只局限于五花八門的方法論,真正走出兒童教育的誤區,創造歡樂和諧的親子關系。因為,你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的言行、認知表現將直接體現孩子未來的人生輪廓。
一,你需要改變的游戲觀念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從0-12歲不僅是孩子最佳的習慣、思維形成期,也是最熱衷玩的階段。每個父母都曾享受過童年、少年純凈的游戲時光,但當我們有了孩子,這種狀態被柴米油鹽沖淡。有許多父母認為孩子游戲是浪費時間,擔心他們輸在起跑線上,于是拼命的和別人比,報培訓、找老師、聽講座,生怕錯過任何一次讓孩子成為天才的學習機會!這類父母總希望孩子能明白自己的用心良苦,即使孩子并不完全理解,甚至已給親子關系造成裂痕。
還有的父母認為游戲只是小孩的事情,和自己沒啥關系。他們從不吝嗇頻繁的購買玩具,自己卻忙于看電視追劇、刷屏玩手機上,和孩子處于井水不犯河水、各取所樂的狀態,其實這已為親子關系的疏遠埋下伏筆。
或許你并不知道,孩子最看重的并不是玩具,而是和你在一起的快樂感覺!他們幼小稚嫩的心需要被關注和愛,他們需要和父母相處互動,保持親密的關系,這也是一種安全感的需要。
這種觀念,是每個父母要重視并反省的,你是否背道而馳,還是做的不夠,都直接影響著孩子對你的看法和對外界意識的感知。所以,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并不是什么太復雜的學問,先從小的認知改變開始,走進孩子可愛的游戲心靈吧。
二,讀懂自己的孩子
本專欄會從各年齡段孩子的特點,結合心理、行為科學,陸續撰寫具有指導意義的文章供大家參考。讀懂自己的孩子并不難,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能從你的言行中找到共性,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基因學告訴我們,找到孩子的源代碼就是認識你自己。所以要注意作為父母的言傳身教和日常表現,這些細節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他們通過感知模仿,就會形成接觸外界最早的意識習慣,喜歡什么,討厭什么,就會形成對不同事物的興趣。因此,做好正確的引導,循循善誘是很重要的。
接下來,我們展開對0-3歲幼兒的特點以及如何陪玩進行探討,以闡述為什么“玩”是早期教育的核心,如何“玩”才是兒童最喜歡和接受的親子互動方式?
三,0-3歲陪玩秘籍
0-1歲 參照圖
心理發展階段
信任
最主要的關系
母親
需要學習的功課
孩子體會到環境能夠滿足他身體和關系連接的需要
大腦的發育
沒有語言能力,主要經過哭泣和肢體來表達心愿
社交能力的發育
幾乎完全依賴母親
教育策略
快要一歲時,可以訓練孩子用肢體來表達心愿
通過科學家研究的成長圖表,我們先建立基本的特征認識,做到心中有數不離其宗。需要提示的是參考要靈活理解,不用生硬對位,因為孩子表現的天性充滿了變化。
0-1歲寶寶喜歡做什么?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很會用身體去探索這個世界了。他們本能的用自己的感官來認識世界。眼睛、耳朵、鼻子、手、嘴,都是他們的觸覺工具。
因此寶寶很喜歡盯著嬰兒床上方掛著的玩具,喜歡聽媽媽說話、哼唱兒歌,喜歡把手指、玩具都放到嘴里嘗一嘗……這都是孩子探索的表現。
陪玩秘籍一:
陪這么小的寶寶玩耍,我們甚至都不需要用到玩具,讓孩子把我們自己當“玩具”就行,我們可以模仿小動物的聲音,或者他們的聲音,也鼓勵寶寶學我們的聲音,給寶寶唱歌,給寶寶做肢體的可愛動作……即便寶寶并不會真的“說話”,也別忽視了和寶寶“交談”。
為了讓孩子擁有更豐富的感官體驗,那么,對于孩子把任何玩具都往嘴里塞的行為,我們就得淡定的接受。當然,為了孩子的安全,我們要注意只給孩子提供衛生的、安全的、不易引起窒息和吞咽風險的玩具。
2-3歲 參照圖
心理發展階段
獨立或羞恥與疑惑
最主要的關系
父母
需要學習的功課
孩子需要學習他能夠控制什么,能夠經過意志決定什么。
孩子需要經過沒有培養足夠的自制能力而體會到后悔或傷心。
沒有克服的后果
無法控制沖動
大腦的發育
· 無法了解起因聯結的作用
· 無法邏輯思考
· 黑白思維
· 只能思考眼前看得到的
· 一切都出于自己的觀點,無法從別人的觀點看事
· 能夠對自己的一些行動定義自己為好孩子或壞孩子。
社交能力的發育
· 黑白關系:我愛媽媽,我恨媽媽,而且每天可以極端化的轉變。
· 開始尋求成人的認可,避免批評。成人對自己的評議導致孩子感受到成就感,羞恥,或內疚。
· 無法真實的體會別人的感受。
· 強烈欲望模仿父母。
· 學習是經過玩耍和探索。
教育策略
· 使用家長的認可或否認來訓練孩子的自制能力,讓他學會控制自己的沖動。
· 家長需要避免討論,解釋,或說教,而是需要經過他們的肯定或否定來幫助孩子看到自制的價值。
· 經過良好的語言和行為來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 給與孩子們時間與空間來玩耍和探索。
· 成長是快速,但是不是平均的過程è需要避免跟別的孩子比較。
· 允許孩子經過邏輯后果與失敗而學習。
2-3歲寶寶喜歡做什么?
寶寶成長到這個階段,已經可以更自如地發揮想象力了。借助他們曾感知到的事物,他們會很喜歡玩假裝游戲,自己扮演一個角色。模仿能力是最直接的體現,比如假裝自己在開小汽車、假裝自己在做餅干、假裝自己在吃飯……
甚至,孩子還會為自己正在做的游戲、正在涂鴉的畫編出一個故事來。
假裝游戲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它能幫助孩子緩解不好的情緒。
比如,今天孩子去醫院打預防針了,他很害怕醫生,哭得很厲害。
但回家后,孩子可能會自己來扮演醫生,給泰迪熊打針,這個時候,孩子對“醫生”就沒那么害怕了。
另外,孩子正在培養更多、更成熟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桌子太高了夠不著怎么辦——搬個凳子過來墊腳;水灑到桌子上了怎么辦——拿張紙巾過來擦擦。
快3歲了,孩子開始對小伙伴有興趣了,開始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
“共同玩耍”,對孩子的學習如何交流、分享、解決沖突等能力,都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陪玩秘籍二:
1,引導孩子通過游戲開闊思維能力
例如問孩子,“你覺得你的小狗狗在想什么?”“積木好好的,怎么就倒了呢?”
2,引導孩子積累詞匯和語言能力
比如,這兩塊積木看上去很像,因為它們的“長度”是一樣的;
這里的草長得很“茂盛”;
這個小皮球顏色很“漂亮”。
3,引導孩子克服障礙,增強自信和進取心
如果孩子顯得有點無聊,可能是這件事太簡單,做起來沒意思,自然不夠專心。但如果小朋友在顯得特別焦慮特別擔憂,那可能這件事情太難了,孩子可能直接放棄,更不想玩下去。
所以,爸爸媽媽可以觀察寶寶的反應,適時幫孩子提升一點難度,或者降低一點目標,提供一點幫助,讓孩子時刻處于“挑戰區”,才會越玩越有興趣。
“玩”之所以這么重要,是因為“玩”是現實生活的練習。“玩”給孩子提供了學習和練習新技能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玩耍帶來的親子快樂,而爸爸媽媽,是這快樂中最重要的部分。
希望本文的分享能幫助你開啟和孩子的快樂游戲之旅,成為孩子親密的好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