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詳情

手機報-三聯生活周刊8.22
【點睛】
在前期的傳奇性之下,后半段的光芒時常被遮蔽,而這兩個階段的考察和研究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學社的初衷,共同指向這個宏大命題——如何書寫中國建筑史。詳情請見今日[封面故事]。(封面圖:1939年12月13日,梁思成在蒼溪煙崇寺)
--------------
三聯生活周刊手機報
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
農歷七月廿五
==============
【本期導讀】
封面故事:
[營造學社,在戰火之中的行走與研究]
>>尋找“沉沒的歷史”
>>從昆明到李莊
>>最后一期“匯刊”
==============
【封面故事】
[營造學社,在戰火之中的行走與研究]
1937年是營造學社前后期的分界線。如今談起營造學社,被人津津樂道的總是第一次獨立考察的獨樂寺,發現佛光寺的高光時刻,從零開始解讀《營造法式》的艱難重擔等等,這些都發生在1937年以前。以梁思成和劉敦楨為主力的營造學社用了5年多時間,實地測繪了華北五省最重要的木構建筑。
這之后,在動蕩的時局下,他們做出一個被迫的選擇,輾轉到西南地區。在這次川康調查中,他們看到了有別于北方以官式為主體的古代建筑面貌,雖然木構不如北方精彩,但漢闕、崖墓、佛教造像、民居、道觀、清真寺等其他類型的遺存都在意料之外。在前期的傳奇性之下,后半段的光芒時常被遮蔽,而這兩個階段的考察和研究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學社的初衷,共同指向這個宏大命題——如何書寫中國建筑史。這一切,都發生在戰火之中。
◎薛芃
>>尋找“沉沒的歷史”
1939年8月到次年2月,營造學社展開了一場漫長的古代建筑和古跡調查,這是學社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調查,也是最后一次大規模調查。他們從昆明出發,目的地是四川省和西康省。就在他們出行前八個月,國民政府才將四川西部劃出,與現在的藏東地區統一劃歸,正式成立西康省。如果說在當時的戰局之下,重慶是全國的大后方,那么西康就是大后方的后方。就像瞬息萬變的時局一樣,考察的方案也是不斷調整的,隨著調查的深入,目的地不斷在變化、在增加,這一次考察被稱為“川、康古建筑調查”,他們的行走織出了一張密集的川地古跡網絡,細致而扎實,這在以往的考察中并不多見。
如今翻閱有關這段考察的文獻,最詳細的記錄來自劉敦楨的日記。讀劉敦楨日記,頗有一種讀《徐霞客游記》的熟悉感。他詳細地記錄著每天的所到之處,去過哪個寺廟,看過幾處闕碑,做了哪些測繪,在山間行走是如何折返、登坡的,如何乘汽車、坐滑竿,幾時吃飯,微雨還是天晴,哪里有警笛,何處又被炸毀。劉敦楨長子、東南大學建筑系教授劉敘杰向我憶起他的父親,說他是一個記憶力特別好的人,文史功底好,仔細又周全,就像他的日記一樣,即便是到了戰爭年代,幾乎每天不落地寫,這與他在留日期間養成的習慣有關,現在看來是還原那段歷史最好的一手材料。
除此之外,1937年以后學社留下的文獻資料遠沒有此前豐富,再加上《中國營造學社匯刊》在出版第六卷之后停辦了8年,在戰火之下,很多考察難以整理成文,一些研究也就此擱置。那么西南呢?四川的情況很特殊,在經歷過南宋人口銳減和明末張獻忠入川之后,這兩次毀滅性的戰亂讓四川的人口換了一茬又一茬,若是想尋找更古老且一直延續的川地文明的幸存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了四川能考察什么?怎么考察?西南交通大學建筑系副教授張宇向我解釋道,按照營造學社在華北的經驗,從1931年的獨樂寺到1937年的佛光寺,調查基本都是有計劃性的,提前研究好,奔著一個個目的地去。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偶然性,比如在榆次換車時,恰好看到了雨花宮,又或者在汽車站瞥見晉祠一角,但總體來說都是帶著目的性的考察;另一個特點是,由于華北鐵路比較發達,他們在交通上相對比較便利,坐車到一個大的集散地,以此為中心再分散到各處,最終回到集散地。然而在四川,這兩點都不容易做到。
2018年,作家蕭易受梁思成遺孀林洙的委托,拿到一批3000多張的照片,內容都是營造學社在四川地區的調查。他邀請張宇一同對這批照片進行整理。在這個過程中,圖像上豐富的環境和細節信息讓他們意識到,川康考察雖然是以建筑調查為主,但更像是一個西南邊地全域式的觀察。
張宇發現,這半年的川康調查是一次一次在擴大的。劉敦楨他們從昆明出發,經過貴州、重慶輾轉到成都時,已是一個月之后的事了。劉敦楨在1939年9月30日的日記中寫道,這一天,他們參觀了華西大學博物館,午后,當地友人邀請他們坐坐,“飲于南大街”,同席的還有歷史學家顧頡剛、華西大學博物館的副館長林名均,他們對四川古跡很熟悉。經過一番介紹,劉敦楨才知道新津縣江口、寶資山及嘉定、渠縣等地都有漢代崖墓,巴縣南諶寺、資州北崖還有唐代摩崖,新津觀音寺、廣元武則天寺有明代壁畫。這些信息讓劉敦楨如獲至寶,調查范圍即決定從川擴大到川、康。

這樣一來,原本順著古蜀道金牛道和水道的計劃,就開始加上了些枝節路線,深入到川康地區的縣市。后來,在嘉陵江沿線,又增加了一些川東考察的地區;直到搬到李莊后,除了在宜賓附近進行一些小范圍調查,可能還增加了其他調查。就這樣,調查的范圍一再擴大,從“大血管”走到“毛細血管”,時間也被一再拉長。這樣的工作方式,很符合劉敦楨縝密而周全的研究思路,他不斷地添磚加瓦,在大歷史的框架下,去找那些不為人知的小歷史,讓調查變得更豐富。
一個不能忽略的問題是,這一路上,學社成員走得久、拍照多,得益于相對充足的經費,這對于戰亂年代的考察是奢侈而難得的。當學社在1940年底搬到李莊后,解決經費成了最大的問題。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在后來的回憶錄里多次寫道,父親又要趕往重慶,去找重慶政府尋求資助。這筆經費中,很大一部分仍是來自于1930年創辦人朱啟鈐申請到的一筆“庚子賠款”。七七事變爆發后,營造學社能否繼續,這筆費用能否繼續支撐建筑調查,這個難題落在了梁思成與劉敦楨的肩上,他們必須繼續共同合作調查,缺一不可,經費才能順利撥出。這才正式開啟了營造學社從北平南遷,轉入西南地區的征程。
>>從昆明到李莊
南遷并不是突然的決定。1935年末,日本政府否認對華北的侵略意圖,之后的一年多,北京得到一段“暫時的喘息”。美國學者、漢學家費正清的夫人費慰梅后來在回憶好友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文章中寫道,那時候日軍直指北京,清華大學已經在把科學儀器打包裝箱,教職員們紛紛歸還從圖書館借來的重要書籍,學生們穿梭在書架之間,長袍下面塞滿了正在搬動的書。費正清傷心地說:“中國最好的大學圖書館正在煙消云散。”
這個時候,梁思成已經意識到,營造學社的文獻和收藏也必須轉移。他們曾經有過沈陽的經驗,“他們太清楚日本人占領下的北京會是什么樣子,他們絕不愿忍受這個。”費慰梅寫道。在這段“短暫的喘息”中,學社繼續在中原進行調查,用梁思成的話來說,他們在“與時間賽跑”。
真正的撤離是在七七事變之后。朱啟鈐決定留守北京,梁思成與劉敦楨一起南下。劉敦楨的情況更復雜一些。劉敘杰說,因為父親曾在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留學,既有專業技能,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又通日語,日本人很希望像他這樣的留日的中國人能為己所用,“可父親一早就看清了,所以必須要盡快離開,不然就跑不了了” 。他如果不及時離開北平,可能會引來無法掌控的麻煩。
全家離開北平的時候,劉敘杰6歲多一點,該念小學一年級。現年91歲的他還記得,除了日常用品和簡單的資料之外,他們并沒有帶太多東西。當十多年后再回到北平家中時,一切都煙消云散了。他們一路經天津、長沙,最終在三個月后到達昆明。西南聯大、史語所等機構也同時選擇在昆明落腳。選擇昆明,一是因為地處西南,離戰事前線較遠,二是滇越鐵路可以直通海外,通達的鐵路可以成為這些研究機構采購圖書設備的通道。
林徽因依然喜歡召集聚會。她的“客廳”從北平的總布胡同換到長沙火車站附近的小宅院二樓,又換到昆明的巡津街、龍泉鎮,然而聚會再不復往日的歡樂,梁再冰還記得,大人們之間的交談充滿了唉聲嘆氣,戰局之下,大家憂慮地探討著國內外局勢——戰爭打到哪里了?能不能打贏日本?
如今在昆明北郊的龍泉鎮,還能找到興國庵的基址,這是營造學社在昆明的辦公場所。然而現在被包圍在一片久未復工的地產項目中,復建的腳手架還一直搭著,不知未來會變成什么樣。當時的龍泉鎮還匯聚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史語所、清華大學文科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所等一批科研機構。1939年8月,營造學社搬到興國庵不久,川康考察就開始了。林徽因沒有去,留守在昆明。劉、梁一行人先后出發不久,遠在歐洲戰場的德軍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隨即占領幾乎整個歐洲,日本也很快加入“軸心國”陣營,戰爭局勢愈發緊張了。
劉敘杰說,大人們當時想找到一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先是同濟大學找到了李莊,原本在龍泉的不少機構也陸續搬去,1940年底,營造學社跟著史語所和中博院籌備處一同遷了過去。在李莊期間,脊椎組織硬化一直困擾著梁思成,他的背更駝,體重甚至降到了不到100斤。但此時經過多地調查的他,正迫切地要完成那本《圖解中國建筑史》。另一邊,劉敦楨也終于有了完整的時間,開始整理《西南古建筑調查概況》和《云南古建筑調查記》。他在開篇便寫道,中博院與營造學社協定一同調查西南諸省古建筑與附屬藝術,供中博院制造模型與陳列展覽之用。因此那段時間,學社年輕的成員莫宗江、劉致平還有后來的羅哲文每天都忙于繪圖和做模型,抽空也會去周邊做一些簡單考察。

圖1:李莊營造學社舊址
當梁思成在撰寫建筑史的時候,劉敦楨也在為自己要寫建筑史收集更多材料。與梁思成加入營造學社的初衷幾乎相同,多年以后,劉敦楨在1958年全國建筑歷史學術討論會上談道:“我搞中國建筑史的念頭,是在40年前學生時期,因讀弗萊徹的建筑史,把中國建筑列入非系統范圍內,感覺是一種恥辱。心想有朝一日,要寫一本中國建筑史。”同是寫中國建筑史,梁思成的方法是“做減法”,他希望用這些實例來解讀《營造法式》,從而串聯出一部具有中國建筑“文法”的建筑史,這在他后來寫的《中國建筑之兩部“文法課本”》中談到過:“要研究中國建筑之先,只有先學習中國建筑的'文法’,然后求明了其規矩則例之配合與演變。”他所說的“文法”,“其實就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建造方式與建筑體系”。而劉敦楨更喜歡“做加法”,他認為中國建筑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營造法式》規則之外的,民居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他渴望收集更多實例。
>>最后一期“匯刊”
完成“川、康古建筑調查”大約三年后,1943年,營造學社幾乎失去了經濟來源。
劉敦楨離開李莊,搬到重慶去中央大學任教。為了補貼家用,他變賣了珍藏的《辭源》,“這對于一位在學術上有相當地位的教授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可悲的諷刺”。第二年,小女兒劉敘彤因腦炎離世,給劉敦楨一記更沉重的打擊。
陳明達在劉敦楨離開李莊后不久,繼而離開,前往西南公路局工作。他留守北平的母親和妹妹相繼去世,未婚妻在地下抗日工作中犧牲,弟弟妹妹尚未成年,也杳無音訊。
梁思成依然留守李莊。1944年末,他決定出版第七卷《中國營造學社匯刊》,此時距離上一卷匯刊已過去了8年多。由于李莊的條件有限,出版從曾經的鉛字排版印刷改為手刻油印,每一篇都是不同的字體,一共出了兩期,每期定價250元。
開篇的“復刊詞”中寫道:“在抗戰期間,我們在物質方面日漸困苦,僅在捉襟見肘的情形下,于西南后方做了一點實地調查。” 梁思成認為在西南邊地,“就建造藝術方面而言,每一實物,除其時代特征外,尚有其他地方傳統特征值得注意”。由于戰爭的中斷,1937年之前在華北和江浙地區的一些測繪和攝影都沒能發表,時隔這么久,才又重新刊發,這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筑》。
張宇解釋道,當學社在川、康地區的調查逐漸擴大的同時,另一方面,成員在研究的時候,又在做一個碎片化和精細化的加工。這從第七卷的研究就可以看得出來。劉致平的《云南一顆印》是他在昆明時對昆明本地民居的調查,所謂“一顆印”,指的是民宅院落四四方方,俯瞰下去仿如一枚印章;莫宗江的《宜賓舊州壩白塔宋墓》和王世襄的《四川南西李莊宋墓》都是學社在李莊期間對宜賓一帶做的調查;還有宗教建筑方面盧繩的《旋螺殿》,這也是對一座距離李莊不遠的明代建筑的研究;劉致平的《成都清真寺》開拓了國內對伊斯蘭教建筑研究的先河。這些建筑類型,對于營造學社的調查來說都是“新鮮”的,它們不同于以往的大木構建筑,也不再是解讀《營造法式》的案例,它們意味著,學社的研究方向變得更多,而且細分,建筑類型拓展到了更民間的領域。
在第七卷第二期中,還有一篇文章十分有趣,來自林徽因的《現代住宅設計的參考》。在此之前,學社從未討論過現代住宅設計。她在文中介紹了英美的住宅案例,甚至具體到租金、造假、人工、地皮、結構、消費需求、居住需求等很具體的問題。林徽因是什么時候開始對現代住宅感興趣的,又是在什么契機下意識到應該把西方住宅介紹到中國來的?有關這個問題,在昆明或許可以找到線索。昆明理工大學研究古建筑的唐莉老師指出,1938年前后,昆明市區建了一個篆塘新村,這是昆明第一個現代城市住宅,在當年有關該住宅設計的文件中,出現過邀請林徽因作為顧問的記錄,所以林徽因可能參與過篆塘新村的規劃和設計,這就與她對現代住宅的興趣掛上了鉤。雖然營造學社一直在研究中國的古代建筑,書寫中國建筑史,但在歷史的基礎上,他們思考的更重要的問題是,什么是中國的現代建筑?中國的建筑將走向何處?

在第七卷《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的作者中,梁思成與劉敦楨不再是絕對的主角,年輕一輩的學社成員已經可以獨立勝任調查、測繪、撰寫報告的工作了。這似乎是一個引子。在戰爭的尾聲,學社的成員各自離開李莊。梁思成回到清華大學;劉敦楨在經歷中央大學、南京大學之后,最后落腳南京工學院,也就是現在的東南大學,開啟了民居與園林研究的新篇章;莫宗江跟隨梁、林到了清華,盧繩去了天津大學,葉仲璣去了重慶大學。他們各自撐起了一片天,這幾所高校也成為未來中國建筑學專業新的希望。(參考資料:《劉敦楨全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年版;《中國營造學社史略》,林洙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梁思成與林徽因:我的父親母親》,梁再冰口述,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1年版;《梁思成與林徽因:一對探索中國建筑史的伴侶》,[美]費慰梅著,曲瑩璞、關超等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版;《腳印·履痕·足音》,劉敘杰著,天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荒野上的大師:中國百年考古紀》,張泉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本組封面故事老照片選自即將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的《營造學社川康古建筑調查圖集》,蕭易、張宇編)■(三聯生活周刊)
===============
【溫馨提示】
訂閱方法:移動用戶編輯短信SLZK發送到10658000即可訂購《三聯生活周刊手機報》,包月8元,周一至周六每天一期。編輯短信QXSLZK發送到10658000取消訂購。
《三聯生活周刊手機報》聯系方式:qinzheng@lifeweek.com.cn
《三聯生活周刊》----以獨立觀點見證時代變遷

瀏覽117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蓮燈詩夢林徽因(下)》:天才少女、建筑學家,還原林徽因的多重身份
才女林徽音
閑聊人物—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
林徽因的戰時歲月
建筑女神真的只是花瓶?解密一直被誤解的林徽因
民國女神林徽因竟是個育兒高手 她這招真絕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黄县| 资阳市| 陵川县| 朝阳市| 正定县| 丹巴县| 铜鼓县| 保德县| 广宁县| 寿宁县| 苍溪县| 新竹县| 海南省| 探索| 信阳市| 夹江县| 边坝县| 长宁区| 湛江市| 台北市| 湘乡市| 澄迈县| 昭觉县| 娱乐| 右玉县| 乌海市| 东阳市| 东至县| 民权县| 修水县| 新乡市| 六枝特区| 大理市| 朝阳区| 托里县| 昌平区| 永靖县| 永寿县| 志丹县| 大关县| 尉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