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報_中國國家地理9.12
看云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容易實現的樂趣之一,因為你只需要抬頭即可,剩下就交由天空來創作。
看云,同時也是最被低估的娛樂活動。我們平時隨手拍的都是什么云?去哪里能看到更精彩的云?帶著好奇心,跟著地理君一起“云賞云”!
■仰望天空,就是賞云
云,被無數詩人吟誦,也被無數畫家描繪過。最耳熟能詳的要數“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詩經》里記載了“上天同云,雨雪雰雰”;莎士比亞曾在《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中寫到:“有時我們看見天上的云像一條蛟龍,又是霧氣會化成一只熊......一轉瞬間,浮云飛散了?!笨梢姡诤芫煤芫靡郧?,人們就已經開始觀察云的動態變化,并進一步與天氣聯系起來。
宋·馬麟《坐看云起圖》
「賞云」這件令人愉悅的“小事”,也聚集了一群云彩愛好者。比較有代表性的“賞云同好會”是英國一個叫“賞云協會”(Cloud Appreciation Society)的組織,據說全球各地加入該組織的人數多達四萬。
正如賞云協會的宣言所說:「云是大氣情緒的表達,可以像人的面部表情一樣解讀」。盡管云是多么的復雜、變化無常,按照云的科學分類系統再觀察,卻出乎意料地簡單明了。
到今天,人們已經發現10類主要的云,十云屬分類法是云彩分類學中的基礎。常見的云,都能歸在這十個屬下,復雜的是每個屬里又分很多種和變種。
云的分類及各云屬典型高度圖
資料來源:《中國云圖》、《宇宙的答案云知道》
不同種類的云通常會出現在相對穩定的高度范圍內,圖中的數軸表現的高度范圍是10個云屬出現的典型高度。
圖中將無固定形態的云分為3個云族,不過也有資料(如《云彩收集者手冊》)將雨層云和積雨云分到第四個云族(即“多個云族”)中。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12年09期
下面,地理君就帶大家先認識一下生活中常常能欣賞得到的云彩吧。
「積云」是最常見的一種云彩了,呈棉絮狀,云底扁平。當地表空氣被太陽加熱時會上升,形成我們看不見的氣柱,積云便是形成于上升暖氣流上。
積云常常出現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云底開始“黑化”,那這個時候就不再代表好天氣了。
江西吉安濃積云與田野間相映成趣,看:積云上端有著清晰明亮的花椰菜形態。
(右滑看快樂小狗版濃積云)
雖然在《中國云圖》里,編者將云分為29種,但其實抓住兩個主要概念就會簡單許多,一個是「積云」,另一個就是「層云」。
「層云」是所有云彩里最低的,且云層灰暗。它形成的途徑之一就是潮濕的空氣吹過一片相對寒冷的表面,比如說海面或是冰雪覆蓋的地面。
天空布滿層云通常來說是一件較為單調的事情,但如果是站在高山之巔,俯看層云在腳下飄飄然,那時的層云就燦若云霞令人心動。
形狀多變、移動迅速的「碎層云」,如輕煙一樣繚繞過海拔高達4500多米的多雄拉山。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12年09期
「層積云」是分布最為廣泛的,它們不斷變化且無所不在,從白色到深灰色的都有。層積云是低低的一層云或者一團云,團塊之間經常連在一起,或存在些許縫隙,因此它也是陽光終結者。
2021年7月8日在新鄭機場上空見懸球狀云(也叫乳狀云)。
這是層積云中的「蔽光層積云」,每當云中有大量水滴,云底及四周又有強烈的上升氣流將水滴托住時,便會形成這種懸垂云底、外形幾近完美的云團。
懸球狀云更容易形成在暴風雨之后,當你看見時,就盡情拍照吧,因為它出現時間只持續10分鐘左右。
不過以上都是低云族,中云族的魅力也不容小覷。
「高積云」和「高層云」是中云族里的一對近親(嗯,它們是中云族,而不是高云族)?!父叻e云」如同天空中誰打翻了棉花球罐子。由排列有序、邊緣清晰的小云塊組成,有時候組成條紋,又有時呈網格。人們常說的“魚鱗云”就是它了。
人們常說的“魚鱗云”就是高積云啦
高積云多達四個云種和七個變種,其中最與眾不同的要數莢狀高積云。
圖片攝于2021年11月12日北京西三環航天橋附近的玫瑰色「莢狀高積云」
「高層云」對于很多云彩愛好者來說,有些無聊,因為確實毫無特征。不過這貌似也能成為它獨特的吸引點。
不過,當高層云遇見晚霞,它將會從無聊的“水泥天”變成最美的“火燒云”之一。
圖片為2022年5月12日北京出現「乳狀高層云」晚霞。
接下來,高云族要優雅登場了。
看「卷云」是多么虛無縹緲,像天空的毛筆揮灑了幾下,便有了如絲如縷的畫作。它是冰晶下落時穿過對流層上部的風而形成,或疏或密,最鮮明的特征是具有纖維狀結構。
一首“霓裳羽衣曲”送給卷云
圖片攝于2022年6月2日在河北省邯鄲市,隨著夜幕降臨,天空的鉤卷云也更加神秘了。
這個卷云像一只小兔子,欲乘風而去!
圖片攝于2021年4月4日北京國際鮮花港上空
「積雨云」是由上文中的濃積云發展而來,但被稱為“云彩之王”的它過于巨大,能縱貫低、中、高三個高度,常被歸為第四個族“直展云族”。在積雨云的下方,你會看到黑暗、粗糙的一面,這個時候就快跑吧,因為它會帶來打雷、閃電、暴雨,甚至還有冰雹!
2023年7月9日,砧(zhēn)狀積雨云過境北京。必須要離得夠遠,才能看到暴風雨來臨前云彩的砧狀結構。
■更精致的賞云指南
云對每個人都是開放的,似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賞云。但有一些云只出現在特殊的地方,又或者,有些云雖然出現在很多地方,但只有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才會規律地出現。
賞云目的地No.1
滇西北,被癡迷于天空的自然愛好者們認為是中國的賞云勝地。在這里,經常會出現一些別具一格的云彩。
絲滑的莢狀云是“云中明星”,通常出現在山峰林立的地帶。我國并不缺多山地區,但根據“云彩收集者”們的反饋來說,令人印象深刻的莢狀云有相當高的幾率會出現在云南大理,可以說莢狀云在大理,已經是next level。
據統計,云南大理每年都會出現近百次的莢狀云奇觀,而且幾乎每年都會有幾次令人瞠目結舌的世界頂級莢狀云記錄。圖中莢狀云集群像天空的一把如意
莢狀云通常是由潮濕氣流越過上升地形而形成的。當一片區域的大氣相對穩定,空氣向下發展出波狀運動,無形中上升,但在背風處下沉。如果爬升且被冷卻的空氣足夠多,波峰位置就會出現莢狀云。
由此可見,莢狀云通常是因山脈的地形,強迫氣流抬升、波動而形成,因此越是巨大的地形差,越能夠在山峰下風面一側形成莢狀云。蒼山最高峰海拔4122米,洱海平均海拔約1970米。山脊與洱海水面的海拔差,通常超過1500米。
氣流翻越山頂后在背風坡形成的地形云——莢狀云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21年03期
大理之所以盛產“高質量”的莢狀云和地理有嚴密的聯系。蒼山促使莢狀云更經常地出現,而洱海這樣大面積的水域則提供充沛的水蒸氣,提升大氣濕度,這樣的強強聯合能讓莢狀云的云底更向下延展,也意味著云的體量更壯觀、視覺上也更清晰和豐富。
蒼山東側的洱海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在富余的水汽補給下可以發展出更加夸張、低垂的結構,有些甚至像龍卷風般攝人心魄。
大理的莢狀云,是pro版
還有一種「特殊湍流云」(也有叫眉云、水母云),在以前一直被歸為“莢狀云的消散狀態”。它最典型的特征是破碎感或稱之“有妖氣”,云上存在不規則、扭曲的破洞,略顯粗糙,但同時在局部又保留著莢狀云的絲滑特征。
特殊湍流云相當于莢狀云遇到湍流情況下的一種變種形態。在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區有著密集且近乎平行的高山深谷,當氣流經過這樣反復切換的特殊地形,被迅速地抬升、又降落,容易產生各種漩渦與湍流,隨之塑造出這種特殊的湍流云。
特殊湍流云很少見,被賞云協會視作“絕世奇云”。但其被注意到的也就是這個世紀的事情(正因如此,截至目前特殊湍流云還沒有獲得國際公認的命名),在有記錄的十多年間,有20多次典型記錄,滇西北占了6次??梢娺@里特殊的地理環境的多變性、意外性,對于云的塑造有多奇妙。
誰說特殊湍流云有“妖氣”,它明明是祥Ray!
踏上最極致的賞云之路
如果隨機問路人“盲猜,中國哪里的云最震撼”?我想大多數人的答案會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作為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加之獨特的大氣熱力、動力作用和復雜的地形條件,造就了許多神奇的天象。比如前面提到的莢狀云、森騰云,還有冰川云、旗云、云幞(濃積云頂部的薄云)、雪幡(固態降水粒子從云底降落時形成的幕狀降水現象)......令人眼花繚亂。
青藏高原219國道沿線天象觀賞分布圖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21年10月
資料來源/計云
而219國道在青藏高原的一段剛好滿足了云彩愛好者們“觀天”的需求。
這主要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東西走向的國道經過了高原上不同的干濕分布帶,藏東南是濕潤中心,一路往西到阿里地區,則是高原的寒旱中心。
另一個因素是海拔。219國道沿線密集地分布著我國很多七八千米級的極高山,比如喀喇昆侖山、西昆侖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在這些高聳雪山處,很容易產生特殊的云,冰川云、旗云、莢狀云......與此同時,平均海拔高,也意味著離太陽近、接受太陽輻射多,從而形成“熱島”,為天象的形成提供熱動力。
圖為青藏高原上不同云種的繪圖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21年10期
繪圖/劉恒易
讓我們從藏東南啟程吧,這里是青藏高原的濕潤中心,因此我們也能觀賞到許多因為濕潤而產生的云,比如虹彩云、森騰云、積雨云、降水線跡云。藏東南一帶,尤其是波密、墨脫、察隅這幾個縣,彩虹出現的頻率非常高。
如果是夏季,在林芝地區還極可能遇到罕見的森騰云。森騰云其實是一個非常新的概念,在2017年才由世界氣象組織正式發表。而它的形成條件也相當嚴苛,只有在森林十分健康、繁茂的地方,才會出現森騰云,它的出現昭示了生態的活力。
森騰云看起來普通,但其實非常少見。它是植物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產生的水汽匯聚于樹冠層上方所形成的云。
從藏東南到阿里這數千公里的道路兩側,基本都被冰雪覆蓋的極高山夾峙著。沿著一路前行,經常能遇見超出日常認知范圍內的奇特天象。
極高山為許多特殊地形云的形成提供便利的條件,比如旗云、莢狀云、帽狀云等。這些景觀雖然也能在非極高山區見到(旗云除外),但在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這些巨型山脈的加持下,能呈現出更加壯麗的自然美景。
帽狀云戴在珠峰上
旗云是飄展在高山之巔的風向標,在山頂的云被風吹向一側聚集起來,形成獨屬于雪山之際的一面旗幟,而高聳的山脈就是旗云堅實的旗桿。對于登山者來說,這面“旗幟”的方向便是當時的風向信息,從而能夠判斷天氣的趨勢,像實時天氣預報一樣。
圖為旗云形成原理示意圖
這種旗云的形成,是由于高空氣流通過高聳山峰后產生反向的渦流,這些回旋渦流和山背風坡沿山體向上的上升氣流疊加,形成壓力更高的氣團。
大氣壓力與臨界凝結溫度成正比,高壓氣團可以在更低海拔(更高的溫度下)即成云。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19年04期
繪圖/許默涵
許多人知道旗云,就是因為珠峰。
珠峰旗云最早由我國地理學家徐近之發現:“從珠穆朗瑪峰東南面上升的潤濕氣流和強烈的西風相遇時,山頭遂有向東伸出的旗狀云?!?br>除了常規想象中的云,其實有很多大氣光學美景也與云緊密相關。比如說日月之暈,通常就是伴隨著卷層云而生。在青藏高原的寒旱中心——阿里,就常常能見到因為薄云中的冰晶作用而形成的壯觀日暈。地處偏遠、自然條件惡劣的高旱之地,卻也是攝影師拍攝天象奇觀的寶地。
22度暈是各種暈現象中最常見的,它看起來像是圍繞著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