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所著《傷寒論》,理法方藥,條理井然,在治法上提出了“保胃氣”“存津液”的法則,此乃上工療病之法,實在耐人尋味。筆者僅以六經病癥各立方粗略談談個人體會?! √柌〉墓鹬恰秱摗返牡谝环?,具有解肌祛風,調和營衛之功,用于太陽表虛證,同時此方又具有調補脾胃的作用。從方中五味藥來看,甘草、生姜、大棗都為廚中調料之品,有健脾和胃之功,桂枝芳香走竄,能增進食欲,又能理氣通陽。且服此方后須啜熱稀粥以助汗,也含有溫養胃氣之意。桂枝湯的變法甚多,但每一變法之中總是以護胃氣為先。如小建中湯調和氣血,建立中氣;桂枝加芍藥湯和桂枝加大黃湯,此兩方均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倍芍藥,前者用于太陰脾虛而木旺者,后者用于太陰脾虛而胃實之證;再如葛根湯和葛根加半夏湯兩方,前者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葛根以生津疏經,后者加半夏以和降胃氣,這在外解風寒的同時,兼調脾胃而升降氣機;還有主治奔豚證的桂枝加桂湯,主治臍下悸欲作奔豚的苓桂甘棗湯,以及主治誤下后脾氣虛寒而表邪不解的桂枝人參湯,都含有培土“保胃氣”之意。麻黃湯雖為辛溫發汗峻劑,但方炙甘草和諸藥以防大汗傷津,此乃“存津液”之精神所在。此外從治療太陽病變證的甘草干姜湯,旋覆代赭湯、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黃連湯等方證看,也大都是以調和脾胃為主的方劑,均有“保胃氣”的精神?! £柮鞑《辔讣覍嵶C。凡外感病邪傳入陽明,此時必陽氣旺盛,因此易化熱化燥,成為邪熱亢盛的熱證實證。陽明胃屬燥土,性喜潤而主降。傷寒邪熱入胃,消灼津液,則使其柔潤而化燥,主降而上逆,所以在治法上或用白虎湯清解氣熱,或以承氣湯瀉腸胃燥實,但無論清以白虎還是下以承氣,都是為了瀉其偏亢之陽而救其欲竭之陰,所以治療陽明病重在“存津液”,且陽明主運化,能生萬物,為五臟六腑之海,故邪熱入陽明,既能消灼津液,又能耗散元氣,因此,張仲景在八條白虎湯證中,就有五條加了人參以益元氣。其他三條雖未加人參,也在用知、膏清解潤燥的同時輔佐粳米甘草以護胃氣。至于三承氣方雖然以硝黃為主,但調胃承氣湯中以甘草和中、大小承氣湯中輔佐枳樸以順氣,均體現出“保胃氣”的作用?! ∩訇柌〉闹鞣叫〔窈鷾歉鶕訇柌〉牟±硖攸c而設的,雖然少陽病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等癥為主,但又伴有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或腹中痛等脾胃受傷之癥,因此小柴胡湯中除用柴、芩、夏和解少陽半表半里寒熱錯雜之邪外,又以參、草、姜、棗來補益中氣,通過和胃以扶正氣,正盛則使邪氣消退不致再入三陰經?! √幉∈侨幉〉拈_始階段,主要表現為脾胃虛衰,中陽不運,寒濕傷脾,運化失常的病理變化。脾屬濕土,性喜燥而主升。如果傷寒邪氣入脾而損傷陽氣,使脾運失常,則表現出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等癥候。由于脾胃相為表里,所以在病變過程中往往相互影響,脾陽虛者胃氣必弱,而以理中湯溫脾陽自然具有溫補胃氣的作用。在少陰病與厥陰病篇中,大多數條文都是以吐、利和肢厥為主癥,而吐利與脾胃氣機升降失調有關,手足厥冷與脾胃虛寒有關。因脾主四肢,脾胃陽氣虛弱,充達四肢,所以手足必冷。在主治少陰寒化證的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等方中,除以附子溫補心腎陽氣,又輔以干姜、人參、白術、炙甘草等藥以溫補脾胃之氣。少陰熱化證的黃連阿膠湯和豬苓湯,具有堅護真陰,實乃“存津液”之意。厥陰病篇烏梅丸所主治的“蛔厥、下利”,雖然方中辛苦并用,但其中之歸、參、米粉、白蜜以養血益氣;在吳茱萸湯中,雖以吳茱萸溫肝降逆為主,但仍以人參、姜棗以培土和中;治療血虛寒凝證的當歸四逆湯也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味而組成的,在厥陰病的預后方面也是以胃氣的有無來決定的?! 】傊?,張仲景《傷寒論》全篇,始終貫穿著“保胃氣”“存津液”的法則,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這對我們臨證實踐中具有現實的指導意 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