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著的對“坐月子”的“流言蜚語”,婆婆不及親媽?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坐月子”的這項傳統習俗,如果要說到歷史,那么早在西漢時期,就已形成這個習俗。既然這個傳統能夠流傳至今說明“坐月子”的重要性是存在的。因為在分娩之后的女性體質都非常虛弱,需要一段時間來進行自我修復,要是在月子期不好好休息,很容易招來“月子病”纏身。有些寶媽在月子期喜歡讓親媽照顧,認為婆婆伺候“恐怖”,容易留下記恨,覺得婆婆會“公報私仇”,處處給媳婦刁難,甩臉色看。可是真的親媽的照顧就靠譜了嗎?對孕婦在月子期的照顧需要注意這幾個方面:大多數媽媽或婆婆在照顧月子期的產婦時,多數重視的就是身體上的恢復,而情緒上的問題沒有引起重視,一味地講究飲食。而產婦心理上的訴求卻常被忽略,可能這就是大部分孕媽患上產后抑郁癥的因素之一。 對產婦的情緒照顧要遠比身體照顧要關鍵得多。對于女性來說,不僅是身份上的改變,也是身體上的改變,從此多了一個牽掛的人,家人們全身心地都在孩子,卻感受不到家里人對自己的付出后的安慰或夸張,沒有哪個女性會真的不在意,委屈會令人想不開。因此家人們應該在給產媽的角色轉變上,給予幫助和關心。無論是媽媽還是婆婆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習慣用陳舊的觀念來照顧月子。例如月子期不可以洗頭、吹空調等。還有就是在飲食方面,月子期需要的是滋補,并非是油膩湯水。對于處于恢復期的產婦來說,油膩的食物只會加重胃腸的消化負擔。要想月子坐得舒心,身體恢復快,那么就要及時做好功課,學習如今科學的方法來照顧月子期的產媽們。許多家庭都有“月子仇”,這都是孩子“惹的禍”。由于父母和爺爺奶奶有著不同的育兒觀念。平時的小事,可以小事化了,一旦涉及孩子,更是一步都不讓。所以要想讓產婦能好好坐月子,那么家人在育兒觀念上應該多尊重產媽的意見,遇到分歧,大家都好好說話,反正都是為了孩子好。作為人母,總會有一種對孩子的保護欲。眼里容不得半點沙子,母愛是平凡而偉大的。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學習,請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顧孩子,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育兒路上那些事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