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朵朵被媽媽帶到兒科就診,可這里的醫生卻決絕給孩子做檢查,而是建議她帶孩子去心理科進行咨詢。這讓棠朵朵心理很是不舒服,心理科?是不是這樣就意味著自己的孩子精神方面存在問題?
的確,和棠朵朵有同樣想法的父母并不在少數,一提到心理科就緊張,一提到精神科,立即就崩潰。其實,不必這樣大驚小怪,不管孩子身體上那個部位出現了問題,也不過是生了病而已,既然發現有病,就要對癥治療,否則孩子康復的可能性會非常的小。
就以棠朵朵兒子的表現來說。小家伙今年已經八歲了,可他總是聲稱自己生了病,至于病痛在哪里,他也沒有明確的指向。同時,孩子存在沮喪自責的問題,甚至還有點絕望。對于這類問題的孩子,家長如果還執意在家中自我調整,那后果不堪設想,因為孩子這些表現都和兒童抑郁有關。
在我國,近年來,兒童抑郁的比例有所增加,由于孩子年齡的問題,他們可能存在不善于表達的情況,于是各種心理問題無法在第一時間陳述出來,家長也進而失去了走進孩子心靈的機會,甚至錯過了良好的治療時機。
那么到底是什么導致了兒童抑郁癥的頻發呢?
1.遺傳因素
如果孩子的父母或者隔代雙親中有人罹患過抑郁癥,那這個孩子患上抑郁癥的比例就會更高。而且血緣關系越近,發病率就越高。
即便是被分開撫養的同卵雙胎也有高達66.7%的發病率。在性別優勢上,男孩子比女孩的情況要好些。女孩子的遺傳發病率高達68.7%。
2.教育環境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那些存在不良教育手段的媽媽更容易讓自己的孩子罹患上抑郁癥。而爸爸在情緒抑郁上的責任相對較少。那些存在控制欲的媽媽,過度保護孩子的媽媽,有抑郁傾向的媽媽都可能會締造出新的抑郁類型孩子。
另外,貧窮的家庭環境也更容易培養出抑郁類型的孩子。看來,孩子的抑郁病態,和教育環境有著極大的關系。
3.社會影響
過大的社會壓力,習慣性的孩子之間的比較,都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支持的感受降低,進而影響孩子發展有效的人際關系,長期處于無力,低能,體驗焦慮和拒斥感,都是讓孩子情緒最后崩潰的理由,進而形成孩子的抑郁。
4.應激事件
孩子毫無準備的面臨父母的離異事實;孩子突然體驗一種從未有過的學習壓力;孩子生活的環境突然發生變化,孩子的健康狀況突然受到了威脅等等。
這些突然到來的變化,如果家長沒有更好的介入,一切不安全感,忐忑心態都可能會引起孩子抑郁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