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幫親戚大人在一個孩子旁邊逗笑的場景。這本來是一件可以促進大家親戚關系的好事情,但是卻由于很多人逗孩子的方式根本不正確,導致了許多令人不舒服的結局。然而,有些大人卻還理直氣壯的反問“我不就是開個玩笑嘛,他自己受不了,關我什么事?”,有的大人更是理直氣壯的下了定義說“孩子這么點事情都經受不了,以后一定沒有什么出息”。但今天我們卻告訴大家,這些行為本來就是錯誤的行為。
中國這樣逗孩子的行為被大家統一稱為“中國式逗娃”,看起來是親戚之間一種開玩笑的行為,實際上卻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遭受過這些逗孩子行為的孩子,在日后的交友和情緒控制方面都曾表示自己力不從心。
在眾多的玩笑之中,曾經有微博博主發起了相關投票,發現最多的一個玩笑就是“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和“你爸爸媽媽有了新的弟弟妹妹就不喜歡你了”。很多孩子都表示自己經歷過親戚這樣的說法,當時自己還感覺特別委屈,1度對爸爸媽媽抱有成見,最后是因為在聊天過程中說出來這件事情,爸爸媽媽告訴自己根本沒有這回事,才放下了心中的隔閡。上了一個玩笑對于對父母有著格外依賴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如果孩子的情緒恰好比較敏感的話,很容易就會對一個家庭產生分裂。
而排名第二名的行為就是利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表演節目,或者講笑話之類的。很多人會反問,這難道不是一種鼓勵機制,讓孩子更放開自己嗎?對于一些神經大條,并且開朗活潑的孩子來說,這或許并沒有什么影響,但對于一些性格本來就內向的孩子來說更是讓她十分上不了臺。很容易因為困窘就加劇了他心中的自卑,對于他日后放開自己的心扉,成為了橫亙的一道障礙。
最后一個行為就是勸孩子喝酒。多大人會認為孩子從小學會喝酒是孩子步入社會的一個提前準備,那會微笑地用筷子給孩子蘸酒,甚至告訴孩子“干一杯”。這樣的逗孩子行為很容易讓孩子在幼年時期就養成不好的生活習慣,同時,讓孩子面對類似喝酒的問題時,也不能做出自己正確的判斷。
所以說你看起來的一場玩笑,或許對別人來說是影響一生的打擊。希望每一個成年人都不要這么無聊,盡快提升自己的素質和教養!而我們也希望每一個孩子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都能大膽的說出不,同時他們的家長也可以站在孩子的一邊抵制這些低俗惡劣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