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家家都愿意生兒子,無論貧富無論家境,都是因為兒子更有力量,學習好了可以光耀門楣,學習不好還可以為打糧種地出一把子力氣,再不濟,總還能傳宗接代,養兒防老呢!可時過境遷,時代不同了,家庭對于生男孩子的期待也發生了變化。
我們小區里有個小花園,沒事鄰居幾個退休的老人們就坐在一起閑聊。提起養兒防老,幾位老人的態度很鮮明:我可不指望。
劉奶奶:我今年六十七了,也算活明白了,現在孩子壓力多大啊,上有老下有小,就那么單蹦一個,我還指望他養我?開國際玩笑,我不琢磨這事兒了,我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好了,身體硬朗的,不給孩子添麻煩就比啥都強。
王奶奶:我倒是希望兒子養我,可人家兒媳婦干嗎?我兒媳婦還惦記著我能幫她帶孩子呢?我也不是怪我兒媳婦啊,主要是現在的年輕人一家一個,也真啥也不會干,再加上經濟壓力大,攀比心重,你說你給他個孩子,他都不知道怎么辦,這就還讓他們養老?能養好一家三口我這當媽的就心滿意足嘍。
湯姥姥: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方法,我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也看不慣,我那兒媳婦不管孩子,就管自己上班,可掙了錢還不夠自己花,給孩子的花銷全依仗兩邊父母,你要說吧,她還不樂意,咱也別多這個嘴,你不說她吧,她真是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各種不慣著我這個老婆婆。得了,我也不指望他們,指望不起,那天不中用了,就往養老院一待挺好。
聽著這些老人的嘮嘮叨叨,但也是他們的心里話,心里不禁一陣酸楚,這時代怎么讓人想不清了,養孩子到底是為了什么呢?
其實,養兒防老的觀念一直都不過時。可為什么那么多人認為養兒防老不靠譜了?這還是和家長養孩子的理念和方法有關系。
一、媽媽養育責任大,也更不招兒女待見
相比于寶爸,媽媽的責任更重,與孩子的接觸更多,付出的心血也更多,而她們給孩子留下的焦躁等不良情緒也更突出,這些負面的表現,當然讓孩子通過對比,感覺沒有對自己更寬容的爸爸更好了。所以,在我們身邊就出現了,和爸爸親,但有事都找媽媽的情況。
二、從沒教育過孩子什么叫感恩
如今的父母真是什么委屈都能憋在心里,不讓孩子知道。孩子自然也對父母的不容易不了解,更不能感同身受。加上父母也沒有什么要感謝的人,只管低頭忙碌,孩子也就不知道什么叫做感恩,感恩的意義何在?當父母老了,你讓孩子對你感恩,那怎么可能呢?
三、兒子不中用
不得不說一個扎心的事實,那些不指望兒媳的老人說到底是明白一個事實,自己的兒子掙得少,過日子不頂事,自然駕馭不了兒媳婦,而兒媳婦沒吃過你的,沒喝過你的,也沒有感情鏈接,非要人家養你,人家也不樂意,也不情愿。如果兒媳婦當家,那兒子自然就沒有地位,被兒媳婦養老,也成了指望不上的幻想。
行啊,哪怕“養兒為防老”在如今算是一種精神寄托,我們也姑且好好善待來之不易的生命,希望他們能有一天了解當媽不易,當爸之艱難,動了惻隱心,從此敬老養老重新成為社會風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