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相聲逗哏演員都比捧哏演員更有名,在大部分觀眾看來,逗哏的本事也比捧哏更強,說學逗唱都拿得起放得下。然而,作為捧逗雙方合作的藝術形式,相聲不僅需要好逗哏,還需要好捧哏。所謂“三分逗七分捧”盡管有夸大之嫌,但也充分肯定了好捧哏的重要性。
說到好捧哏,你能想到誰呢?
在如今當紅的相聲演員中,于謙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于謙在旁邊捧哏,郭德綱和其他演員應該也可以合作,但作品和自身的受歡迎程度應該會打折扣。
于謙的捧哏總是四兩撥千斤,與郭德綱的配合珠聯璧合,偶爾他還能抖出幾個小包袱兒,既出彩兒又不搶戲。總之,看郭德綱和于謙兩個人的默契表演,感覺非常舒服。
除了于謙之外,當今走紅的相聲演員中不太容易找出與之水平相當的捧哏。不過要從幾十年來的相聲歷史中找,還是能找出一些來的。
那些高水平的捧哏演員
比如趙佩茹。趙佩茹曾被譽為捧哏第一人,早先給小蘑菇常寶堃捧哏,后來還曾為馬三立捧哏。由于時代局限,趙佩茹留下的相聲錄音并不算多,但從僅有的錄音作品來看,還是能聽出他捧哏的獨到之處,可以說爐火純青。尤其他與逗哏的配合嚴絲合縫,使得逗哏如魚得水,包袱兒效果放到最大。
再比如朱相臣。朱相臣的外貌并不出眾,甚至可以用“不好看”來形容,但他獨特的嗓音和吐字發音讓人印象深刻。他和不少人都合作過,最為典型的就是和蘇文茂的合作,尤其表面附和實則反諷的手法,很容易贏得觀眾的笑聲和掌聲,為蘇文茂文哏特色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比如趙世忠。這也是很多相聲演員都非常欽佩的好捧哏,包括現在有人評論于謙,就有小趙世忠之說。趙世忠長期和趙振鐸合作,他的表演持重老道,從來不撒湯漏水,“二趙”也成為那個時代最受歡迎的北京相聲表演的代表人物。
還有李文華。姜昆早期能夠一舉成名,李文華的蔫哏起到了重要作用。李文華的年紀比姜昆大不少,總是站在旁邊以過來人的身份對姜昆的行為進行審視,一些蔫蔫的包袱兒說出來,令當年的觀眾感到親切而歡樂。楊少華的捧哏與李文華類似,但除了蔫,又多了一些壞。
如今好捧哏為數極少
好捧哏是什么?既讓觀眾看到自己的存在,有時候還能帶來驚喜,但大部分時間是作為綠葉在襯托逗哏,最終目的是使得所有包袱兒都能抖響。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過去才出了那么多好捧哏。
然而這些年的情況有些變化,越來越多逗哏捧哏針鋒相對的段子開始在小劇場上演,很多時候捧哏還要壓逗哏一頭,抖出的包袱兒甚至比逗哏不少,觀眾似乎也非常樂意看到這樣的場面。這樣的表演逗也逗一些,但相聲味兒基本失去了。相聲不是低段位的兩人斗嘴。
相聲創新向前走是沒有問題的,但有些傳統還是不能丟得一干二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