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養生術是道教繼承和汲取傳統的養生方法,在內修外養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養生理論和技術,以求實現長生不死、羽化登仙的最高目標。
長生不死的思想,早在老莊的著作中就已有所闡述。《南華真經》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于神仙的描述,稱“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①《南華真經》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還有奉獻不死之藥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藥人“欺王”的,但是它反映我們的祖先早就在尋找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于尋求仙藥的記載。歷史上的帝王將相都是位尊處優的,他們追求長生都是企望永遠享受人世間的榮華富貴。但是道家術士則多位卑處陋,結茅為居,靠山產和布施為生,他們追求長生是為了實踐對于“道”的信仰。道教以“道”名教,“道”就是道教徒的最高信仰。道的概念是由先秦的道家提出來的。道教沿用了道家的觀念,將“道”解釋成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原,先天地生的神靈,天下萬物的造物主,同時,又將道家的“深根固柢,長生久視”
②之道衍化為人的長生不死,認為道可以因修而得,與天地永存。道教在東漢形成后,就逐漸把神仙方士們的一系列追求長生的方術都吸收為實踐“長生久視”之道的道術,并且作了種種探索和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
第一,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許多道教養生大師承前啟后,完成了許多重要的養生著作。如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張陵的《老子想爾注》,葛洪的《抱樸子內篇》,魏華存傳《黃庭經》,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等等。道教的養生思想逐漸系統化,提出了“重人貴生”、“天人合一”、“我命在我”、“形神相依 ”和“眾術合修”等一系列的命題,為道教養生術的發展奠定了較完整的理論基礎。
第二,隋唐時期。這一時期的道教養生著作,有名醫道士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攝養枕中方》,司馬承禎的《坐忘論》,崔希范的《入藥鏡》等。道教的養生術在理論上吸收了部分佛教和醫家的內容,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并且出現了一些新的養生方法。
第三,宋元時期。除了外丹術的衰落以外,道教的各種養生方法繼續得到發展,特別是內丹術成為各種養生方法中的主流。這一時期的許多道教養生大師,吸收融會吐納、導引和存思等方法,完成了許多內丹名著。如《修真十書》和張伯端的《悟真篇》,陳虛白的《規中指南》,邱處機的《大丹直指》,孫不二的《孫不二元君法語》,俞琰的《周易參同契發揮》,李道純的《中和集》等等。
第四,明清直至現代。道教逐漸衰落,內丹家派系雖多但發展遲緩。而道教養生術卻逐漸為社會所認識,從而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并得到利用。在流傳過程中,又同佛教禪、密修持方法以及近現代的體育方法相結合,道教養生術中的神秘主義部分逐漸淡化。較有影響的著作有張三豐內煉著作《全集》,陸西星的《方壺外史》,李西月的《道竅談》《三車秘旨》,伍守陽的《天仙正理直論》,柳華陽的《慧命經》《金仙證論》,劉一明的《道書十二種》,閔小艮的《古書隱樓藏書》,陳攖寧的《道教和養生》等等。
養生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實踐,也是后世道教徒的宗教行為。如果說,道教的教義包括著道教徒對于人、對于人和自然、精神和肉體等等的認識,那么道教養生術就是在教義指導下,道教徒的行為體現。“重人貴生”是道教養生術的哲學基礎。《道德經》稱“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③將“人”放在與“道,天,地”同等重要的地位。道教繼承了這一寶貴傳統,將“重人貴生”作為自己教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人應當重視軀體和熱愛生命。因此,煉養身軀以求得長生成仙就成了道教徒的目標。
“天人合一”也是道教養生術的重要思想。《淮南子·天文訓》稱“蟲支行喙息,莫貴于人;孔竅肢體,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竅。天有四時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節,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節。故舉事而不順天者,逆其生者也。”
④道教將“天人合一”作為自己的宇宙觀,并將養生實踐放在這一基礎上,追求人的生活同自然的和諧,注意年齡變化、季節變化、環境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在一些丹家的著作中,甚至將人身視作一個小宇宙,追求小宇宙同身外的大宇宙的配合一致,并將大小宇宙的統一作為“返歸自然”的目標。
“我命在我”是中國文化的寶貴的傳統思想。道教繼承了這一思想,雖然面對莫測的天命和自然,但是在人生態度上,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以主觀能動的態度尋求長生的途徑,使自身的小宇宙積極地配合大宇宙,以得道成仙。
形神關系是中國哲學的重要命題。道教對于形神的探索,是從養生方法的理論基礎出發,沿著形神關系發展的,因而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及較強的實踐意義。《南華真經·知北游》認為:“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
⑤神能守形,形就長生。因此,道教始終認為神形相依,而在養生實踐中,既注意鍛煉形體,又注意精神的健康。
眾術合修是道教養生方法的重要原則。先秦時期,先人為了尋求長生已經實踐過大量方法。道教由于有較系統的教義思想和明確的長生目的,因而能全面繼承這些養生方法,博采眾長,不偏執一家。并且在自身的修煉實踐中全面推進各種養生方法。
內修外行,指的是道教徒在為修煉自己形神,以求長生成仙的時候,也要求具備積善立功的道德修養,并將忠孝和順仁信作為道德修養的核心。它將養生方術同人的社會活動結合在一起,并且認為道德行為同養生實踐有密切關系的思想,對于今天也仍然富有啟迪意義。
道教養生術的主要內容有:
一,守一。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于對“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大約在東漢時就曾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后,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為后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存思。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期,曾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住,將意念存于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視。
三,導引。是伸屈、俯仰、行臥、倚立等各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相配合,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經流行。其后,導引之勢越來越多,并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后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四,吐納。是在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求長生延年。大約秦漢時已在流行。后來的內丹功夫也十分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后天之氣。
五,胎息。是在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秦漢時已在流行。魏晉以后,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息之狀,成為后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六,服食。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藥物來求得長生成仙。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并流傳,在魏晉和唐代曾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藥和金石藥。草木藥的功效在于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藥石因為采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藥即可長存不朽。
七,外丹。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藥,以求長生。大約形成于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藥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后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藥對于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的,有些則是有毒的,服用過量即可致死。但是它在道教養生術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并在客觀上對于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藥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八,內丹。是以人體比作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用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以求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大約始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后,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的主要方法。從宋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各種方法,并且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九,房中。指男女性生活的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事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經形成。兩漢時就已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并不禁欲,還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后因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斥除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的意義。
十,起居。指人的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理,以求健康長生。對于起居攝養之道,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們多有論述,道教綜合繼承并加以系統化,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頤養生息的起居之道。
養生術是整個道家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干。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二卷中曾經高度評價說:“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迷戀于這樣一個觀念,即認為達到長生不老是可能的。我們不知道在世界上任何其他一個地方有與此近似的觀念。這對科學的重要性是無法估量的”。
⑥對于長生的追求,客觀上推動了中國醫藥學、養生學、古化學等的發展,也包括了中國保健體育技術的發展。其中,一些領域的理論和實踐對于中東和西方曾經產生過直接的影響。道家養生術的發展,也為奧秘的人體科學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的實踐材料。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術也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的寶貴財富。當然,從現代科學和醫學觀點來認識,道家的養生術中確實存在著某些糟粕和雜質,同時,也確實包含著許多有科學價值的,當時適用,現時并不適用的以及至今仍然適用并廣泛流傳的東西。人們無法證明,一個健康的人通過養生鍛煉,能夠延長多少年月日的壽命。但是,實際證明許多有慢性疾病的人通過養生鍛煉,得到防病和保健的功效。因此,道教養生術已經受到衛生界、體育界以及一切企望健康長壽的人的普遍重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