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各組織器官要維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動,而心臟作為泵血的肌性動力器官,不停地搏動以保證血運。而心臟本身也需要足夠的能量和營養,就是冠狀動脈和靜脈。
冠狀動脈是專門為心臟心肌本身供血的血管,起于主動脈根部主動脈竇內,分左右兩支,位于心臟的表面。
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冠狀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供血供養不足,繼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包括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等。
那么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心肌梗死是如何形成發展的呢?
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一系列心、腦血管病的基礎,其特點是血管內脂質、膽固醇和其他物質在動脈內沉積形成“脂質斑塊”,使血管壁內層逐漸增厚變硬、管腔狹窄、血流通過減少。這個緩慢發展的過程稱為動脈粥樣硬化。
隨著斑塊的持續增大,它會慢慢阻塞冠狀動脈,并影響心臟的心肌血供,當斑塊狹70%或以上,心肌得不到足夠的供血供氧,就會引起胸悶胸痛等不適,臨床上稱為“心絞痛”。
或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常伴發冠狀動脈痙攣,痙攣可使原有的管腔狹窄程度加劇,甚至導致供血的中斷,引起心肌缺血及相應的心臟病變(如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甚至可成為心源性猝死的原因。
隨著上述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生長,常常是導致上述泡沫細胞死亡,形成壞死性核心,他能與持續存在的炎癥反應,使上述粥樣硬化斑塊變得很不穩定,活化的巨噬細胞分泌一種酶降解膠原纖維帽,不穩定斑塊形成,這樣就很容易破裂。
破裂后的斑塊大量高度致凝血的物質釋放入血管腔,導致局部血栓形成。如果血栓脫落,可能造成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而引起心肌細胞缺血缺氧壞死,臨床上稱為“急性心肌梗死”。
1、介入治療
是用心導管技術疏通狹窄甚至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從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方法。
臨床最早應用的是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其后還發展了經冠狀動脈內旋切術、旋磨術、激光成形術、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等等,這些技術統稱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
目前PTCA加上支架置入術已成為治療本病的重要手段。對于外科而言,介入治療無需開刀和全身麻醉,創傷小。PTCA術主要是經皮穿刺周圍動脈,將帶球囊的導管送入冠狀動脈狹窄病變處,用擴張球囊使狹窄管腔擴大,血流通暢。
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用球囊擴張動脈血管,將支架置入冠狀動脈血管病變處,維持血流暢通。
2、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就是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簡稱冠脈搭橋,用于修復或替換梗阻的冠狀動脈以改善心臟心肌血供的手術。
手術方法為用移植的血管(常為大隱靜脈及乳內動脈)在主動脈及梗阻的冠狀動脈遠端建立一條血管通路。主要是在體外循環下,使心臟停跳,并在主動脈與冠狀動脈病變的遠端之間搭橋,但是該手術需要開胸,創傷較大。
3、藥物治療
手術治療后仍需嚴格按照醫囑進行藥物治療,以防止支架內血栓形成、再狹窄,改善心功能,減緩動脈硬化的進展。
① 抗血小板藥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再次堵塞血管,主要藥物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者阿司匹林+替格瑞洛。
② 他汀: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防止斑塊破裂和進展,常用的有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等。
③ 血管緊張素酶抑制劑:保護心臟,減少冠狀動脈內皮損傷,促進血管擴張,常用藥物有培哚普利、貝那普利等。
④ 其他: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等。
徐慧
徐州市中心醫院
心內科 主治醫師
簡介:碩士研究生,畢業于揚州大學 心血管內科,在三甲醫院工作數年,熟練掌握各種心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如冠心病、高血壓、心律失常、瓣膜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