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可怕,可怕是它會帶了一堆的并發癥,絕對的“糖衣炮彈”,比如:眼睛看不見了、腿腳失去知覺了,心梗腦梗了,還有可怕的腎壞了直接尿毒癥了!
如果你是一位糖友,如何預防和治療腎病的發生?能否未雨綢繆?打贏這場身體保衛戰呢?
在之前的科普中,我們講到,想了解自己的腎有沒有問題,只需記住7個字“驗尿抽血做b超”,也就是說通過尿常規、腎功能和腎臟超聲這3個檢查,基本就可以明確有沒有腎臟病。
而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想知道自己腎有沒有問題,其實也是上面三個檢查。在臨床上,糖尿病腎病的診斷,一般是根據臨床表現和糖尿病病史來做推斷,很少會采用腎活檢來確診,如果懷疑是其他診斷,比如:腎小球腎炎或原發性腎病綜合征,則通常會進行腎活檢。
●持續性白蛋白尿和/或持續性腎功能GFR的降低。
●糖尿病持續時間長或確診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對于1型糖尿病患者,時間長的定義為5年以上。而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可能就已存在糖尿病腎臟疾病,因此,對于確診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即使糖尿病持續時間短,也可以臨床診斷糖尿病腎病。
●排除其他病因。若有特征提示腎臟病的其他病因,比如:尿沉渣中檢出紅細胞管型、變形紅細胞或白細胞管型,一般不考慮糖尿病腎病。
說實話,糖尿病的各種并發癥有的時候無法避免。但是做把以下abc三個指標控制好,會最大程度上推遲出現并發癥的時間,甚至不會出現。
●“A”代表“糖化血紅蛋白(A1C)”——A1C是一個血液檢測指標,可以反映你在過去2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
●“B”代表“血壓(blood pressure)”——如果你有糖尿病,控制血壓和控制血糖同樣重要!因為高血壓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腦中風和其他嚴重疾病風險!建議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至少每周測兩次血壓,并做好記錄。
●“C”代表“膽固醇(cholesterol)”——膽固醇是血液中的一種蠟狀物質,高膽固醇是另一個可增加心臟病發作、腦卒中和其他嚴重疾病風險的因素。建議把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膽固醇控制在<100mg/dL。
再一個就是每年定期復查尿常規,尿acr,pcr和腎功能,這樣腎臟有問題可以及時發現和治療。
關于治療,大家了解一下即可,專業事情請交給專業的醫生。
強化降壓治療:初始降壓治療通常包括ACEI或ARB(兩者都屬于RAS抑制劑),比如:氯沙坦、纈沙灘、貝那普利等既可以降壓又可以降低尿蛋白等一類藥物。如果血壓控制不佳,大多數患者需要聯合用藥,目的就是把血壓控制好。一般而言,相比寬松降壓,強化降壓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并預防心血管并發癥,預防尿毒癥的發生。
強化控糖治療:目前一些高質量數據提示,強化血糖控制可預防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建議血糖控制目標最好設為HbA1C≤7%,但具體目標應個體化制定,需平衡微血管并發癥的改善與低血糖的風險。但是,如果腎功能出現下降,強化血糖控制引起低血糖的風險會增加,因此,要注意血糖的自我監測。
除了血壓和血糖控制外,所有的糖尿病腎病患者還應接受生活方式調整的指導,比如降低體重和戒煙;并且大多數患者應使用他汀類藥物控制血脂,通常首選阿托伐他汀或氟伐他汀。
對大多數2型糖尿病如此出現了糖尿病腎病,無論血糖控制如何,醫生通常會建議使用SGLT2抑制劑,比如:達格列凈、卡格列凈。
還有就是胰高血糖素樣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受體激動劑(比如:利拉魯肽、度拉魯肽),有臨床研究顯示可降低腎臟復合終點(包括新發白蛋白尿>300mg/d、血清肌酐加倍、尿毒癥)的發生率。
除了治療,還需要注意重點指標的檢測。
建議每3-6個月接受1次監測,評估血壓、容量狀態、基于血清肌酐的eGFR、血清鉀、糖化血紅蛋白(A1C)、尿白蛋白或總蛋白排泄量(通常是隨機尿ACR)。
此外,在開始或加量RAS抑制劑后1-2周內,應評估血清肌酐和鉀!
陳舟
上海長海醫院
腎內科 主治醫師
簡介:畢業于第二軍醫大學,醫學碩士,腎臟病專業,目前就職于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腎臟內科,臨床一線醫生。人民衛生出版社簽約作者,知乎大學醫學部講師,知乎“腎臟健康”和“醫學芝士”專欄作者,新浪微博V+會員簽約作者,今日頭條簽約作者,春雨醫生簽約作者,企鵝號健康觀察團成員,百諾名醫匯講師,上海市醫學會會員,美國心臟協會BLS Provider,Uptodate臨床顧問中國推廣大使,腎臟健康科普作者。騰訊新聞知識官。
目前已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10余篇,腎臟健康相關科普文章500余篇,參與編寫已出版《腎病康復助手》《謠言背后的健康真相2》《常見疾病的預防與康復科普》科普圖書3部,在編人衛出版社《腎臟健康說》《慢性腎臟病全病程管理》科普圖書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