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可有些人吃著吃著就成了糖尿病患者。一旦確診糖尿病,很多人就開始不吃米面白粥了,害怕自己的血糖升高。最新研究顯示,碳水吃多吃少都會增加糖尿病風險,看來想要健康還得保持最佳碳水比......近日,一篇發表在《Metabolism》上的綜合研究顯示:碳水化合物吃多吃少都會影響新發糖尿病風險。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取了1.6萬名的非糖尿病志愿者數據,對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和類型與糖尿病發病率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入的能量百分比與新發糖尿病之間存在U型關系。[1]隨訪期間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化血紅蛋白≥6.5%的參與者被定義為新發糖尿病。在為期9年的隨訪期間,1100名參與者患上糖尿病,并發現這些人的飲食結構中,低質量碳水化合物占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的82%。最終結果顯示:當攝入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占比在49%-56%的時候,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最低,而碳水供能占比在50%-55%時,新發高血壓和死亡風險均最低。[2]高質量碳水化合物又稱慢碳水化合物,通常是指沒有經過加工的碳水化合物,在人體內消化時間較長,不會使血糖突然飆升。常見的有全谷類(糙米、燕麥、蕎麥)、非淀粉類蔬菜(各種豆類、胡蘿卜、西蘭花等)、大部分水果。低質量的碳水化合物則缺少對人體有益的纖維素以及營養素,是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在體內容易被降解,可以很快地供能。常見的有精制谷物(面包、米飯、饅頭)、游離糖(包括汽水、果汁、蜂蜜)、薯類(馬鈴薯、番薯)、二次加工食品(甜點、蛋糕)和部分水果(熟香蕉,葡萄,菠蘿,西瓜)等。
從這種角度來看,我們生活中更容易獲得的食物,低質量碳水占大多數,這才是導致新發糖尿病風險增加的原因。相反,如果我們能保證每天50%占比的高質量碳水化合物攝入,就可以又滿足身體日常所需,又不用擔心糖尿病了。炒飯、油餅、油條、年糕、炸醬面等主食盡量少吃,烹飪方式多用蒸煮,少油煎炸,盡量清淡。在日常烹飪面條、米飯等主食時,不要煮得太爛,糊狀食物更容易使餐后血糖上升。
一日三餐都要攝入充足的谷類食物,薯類和雜豆類也都可以作為主食的補充。
建議成年人平均每天攝入谷類食物200-300g ,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大豆、紅豆、綠豆等)50-150g,薯類50-100g。可以先喝湯,然后進食蔬菜、肉類,3-5分鐘后再進食碳水化合物,可降低患者的餐后血糖增幅。進食碳水化合物的同時可以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這樣不僅可以延緩血糖升高,減少血糖波動,也有利于控制體重。參考文獻:
[1] Zhou C , Zhang Z , Liu M ,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new-onset diabetes: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China[J]. Metabolism, 2021, 123(12):154865.
[2] Li Q , Liu C , Zhang S ,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New-Onset Hypertension: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China[J]. Hypertension, 2021, 78(2).
[3]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