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壹
過敏性疾病——“二多一高”
貳
過敏性疾病與腸道菌群結構異常
分娩方式
分娩方式決定了嬰兒出生后最早接觸的微生物群落。
母親產道及皮膚的微生物是嬰幼兒腸道內細菌定值的主要來源。大量研究顯示,與剖腹產嬰兒相比,順產嬰兒腸道中擬桿菌和雙歧桿菌的定植時間早,數量多,且多樣性豐富。
喂養方式
不同喂養方式的嬰幼兒腸道菌群的結構存在顯著差異。
研究表明,人工喂養會使嬰兒腸道中雙歧桿菌的定植時間推遲,而母乳喂養的嬰兒腸道內含有較多的乳酸菌和雙歧桿菌,同時還有少量其他菌群,而嬰幼兒早期體內的微生物很有可能來自母乳,母乳中的微生物菌群可以促進嬰幼兒腸道菌群的發育和免疫系統的成熟。
抗生素的使用
嬰兒期使用抗生素會導致腸道中雙歧桿菌和擬桿菌比例降低,同時腸道菌群多樣性也會降低并持續一段時間。
此外,孕期或哺乳期母體若接受了抗生素治療,則也可能會導致嬰兒腸道中擬桿菌屬和細菌總量的降低。
環境及遺傳因素
家庭成員較多的嬰兒糞便中雙歧桿菌的數量較多,但細菌總數量較低。
也有研究發現,雙胞胎腸道菌群定植和結構相似,但同卵雙胞胎高于異卵雙胞胎。
(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1. 王磊,張影,曾明.益生菌與過敏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進展[J].中國藥事, 2018, 32(4):510-515.
2. 余曉丹.嬰幼兒食物過敏的營養問題[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9, 34(21):1614-1617.
3. 魏婷,劉付燕,馬明.益生菌功效及隱患[J].科學(上海), 2019, 71(3):29-33.
4. 王亞娟,付三仙,張貝貝.腸道微生物與過敏性疾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免疫學雜志, 2018, 34(5):78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