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滅亡這件大事發生了,那么當時史官是怎么記載的呢?“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周亂于褒姒。”把責任推給女人,讓美女背鍋,說她們是紅顏禍水!這招對于史官來說是屢試不爽,一個國家興衰不是一個政策就能立竿見影的,都是長時間發酵的結果。
接上文,周宣王時代對申伯是非常信任是器重的。但到了周幽王這一代,情況發生了變化。
本來嘛,兩家世代通婚,長期保持著友好關系。周幽王的王后就是申國國君的女兒,具體名字不詳,史書上稱為申后。申后替幽王生下了一個兒子,名叫宜臼,被立為太子,還把老丈人的爵位從伯爵提高到了侯爵。
如此一來,申侯在諸雄中的高等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他好像忘乎所以了,以至于和天子鬧翻了(也可能是天子故意削弱申國)。周幽王先是廢掉了申侯的外孫宜臼和他女兒申后的地位,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然后又把他們娘兒倆給趕走了。
這條消息對于申侯來說,可謂晴天霹靂。因為這不僅僅是女兒的尊嚴問題,更要命的是這意味著天子就要對己方動手了。心急火燎之下,與群臣商議的最終辦法是:立宜臼為“天王”,以他的名義來討伐天子廢嫡立庶的暴行!(就是造反)
申侯敢做出這樣逆天的決定,除了自家兵力數量還不錯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青銅兵器足夠。
西周時期,兵器質料以青銅為主,畢竟直到漢初,軍隊里的兵器也還是以青銅為主。湖北的銅錄山作為當時重要的青銅礦,源源不斷地向周王室輸送青銅。長久以來就形成了一條重要的運輸線,這條運輸線就被叫做金錫之路。如圖,申國恰在這條金錫之路的必經之處旁邊。
他們的作戰方略就是截斷這條金錫之路,同時聯合繒國和犬戎,對天子發動攻勢。有人就有疑問了:地圖上犬戎不是在周的西北嗎?申國怎么去聯絡他們?
這其實是我們后世對地圖的偏見。鄭桓公說過:“四方之國,非五母弟甥舅,則蠻夷。”西周時華戎雜處是很常見的現象。在春秋中晚期,河北地區依然有赤狄,白狄的蠻夷。所以犬戎不一定非要在宗周的西北方向,錢穆先生針對此事就寫道:“戎不在周之外而在內。”說明這里的犬戎就是在中原和華人雜居的異族,成為了這次造反的雇傭軍。
南申國這邊安排妥當時,周天子也下詔誅滅逆賊了(二王并立,天地不容)。一場大戰由此打響。令人驚訝的是,天子這邊除了鄭桓公來勤王協助之外,其他諸侯都在吃瓜看戲。
結果,周天子的軍隊被打得大敗,幽王,褒姒,伯服等人紛紛殉國,美麗富饒的鎬京城被洗劫一空。
而慘勝的申侯過得也不好,沒有實現讓申國發達的目標。根據史料中的記載,在“平王東遷”后的重大政治活動中,再也見不到申侯的身影了。可見,申國與周幽王的“驪山之戰”,使申國的國力嚴重受損,進而失掉了話語權和爭霸權。
大戰結束后,原本默默看戲的諸侯一下子沸騰了起來(兩虎相斗,一死一傷。此時不撈點好處,難道是傻子嗎?)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正義引《汲冢竹書紀年》:“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攜。”紛爭開始了,申侯繼續支持宜臼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與此同時,虢公翰也在攜地擁立王子余臣為王,稱攜王。其實這倆當時都只是個小孩,不過是利益集團手中的棋子罷了。
申國和繒國的力量在戰爭中損耗太大,所以秦襄公等人快馬加鞭地趕來討好處,以護送周天子東遷為由,大肆吞并成周的小諸侯和周天子的直轄土地,使自己國家的面積迅速擴大。(這像極了對付董卓的十八路諸侯的心思。)
平王得到鄭、晉、秦、衛、魯、許等諸侯國的擁護,被認作是周王室的正統,攜王則相對孤立。公元前760年,晉文侯帶兵殺了攜王,給平王當了見面禮,也得了些好處。
周王室算是統一了,平王這個天子的位置總算安穩了,可是東周有名無實的悲慘命運也從此開始了。從此,中原大地開始了前后長達五百多年的動亂,征伐不斷,兵連禍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