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很多時候都是通過《三國演義》知道的。但它只是一部文學小說,里面有一定的虛假夸大,往往會誤導別人。如曹操是一個治世能臣,在羅貫中眼里卻成了個奸詐小人。其實不止是曹操一個有這樣的遭遇,魯肅也是其中一個。
在《三國》魯肅是一位善良的長者形象。他沒有什么壞心思,也沒有嫉妒別人。但是也沒有多少智謀,諸葛亮和周瑜斗法常常把他夾在中間。從文學上看,這樣的構思很巧妙,使得小說的情節更完美。但是從歷史的角度看,魯肅卻被羅老先生給歪曲了。在歷史上魯肅也是一個智勇雙全深謀遠慮的人,他對動物的貢獻一點也不亞于周瑜。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魯肅竟然是周瑜推薦給孫權的。由此可見魯肅在東吳陣營中的地位一點也不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孫權的決策。他并不像《三國》中所描寫的那樣只能充當可有可無的甘草。從《三國志》來看,隆中問對只是諸葛亮對當時天下大勢的分析。在當時有不少人都提出了分割天下的構想,魯肅就是其中一個。
魯肅給孫權提出的建議是,首先鼎足江東,接著就是消滅黃祖進攻劉表,以求劃江而治。最后是稱王稱帝,貢天下,與曹操爭雄逐鹿中原。由此可見魯肅站在東吳的立場上提出了自己的構想,對東吳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建安十三年,曹操統一北方,這時劉表也去世了,魯肅就提出聯合劉備抗擊曹操的戰略方針。
當曹操鏖兵赤壁的時候,東吳群臣紛紛勸孫權投降。這時又是魯肅力排眾議,并且帶回了諸葛亮舌戰群儒,最終堅定了孫權抗擊曹操的決心。可以說劉備和孫權聯合,魯肅功不可沒。赤壁之戰結束后,魯肅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看著是劉備占便宜,實則是讓劉備在前面抵抗曹操,非常有利于吳國的發展。
在《三國志》中陳壽就曾評價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但是沒想到卻被羅貫中先生寫成了這樣,讓人吃驚。由此可見《三國演義》確實影響了我們對魯肅的看法,在這里我們也要重新審視三國里的人物。不能被小說給蒙蔽了,大家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