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善良,但是有時候會因此而受傷,很可能是因為我們搞錯了善良的對象。
網上流傳著一個很美的關于丘吉爾的故事。
大約在100年前,一個英國農夫正在田間勞作,忽然聽到從臨近的沼澤地里傳來呼救聲。
農夫跑過去,從泥潭里救出一個小男孩。這個小男孩就是丘吉爾。
兩天后,丘吉爾的父親帶著很多金銀來答謝農夫的救命之恩。但是善良的農夫拒絕了。
感恩圖報的丘吉爾家族表示愿意將農夫的兒子接到城里去接受良好的教育。農夫沒有再拒絕這個提議。
在丘吉爾家族的幫助下,農夫的兒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為人類做出了卓越貢獻。
農夫的兒子不是別人,正是后來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影響人類歷史進程100名人之一,世界上第一個發現青霉素的人——亞歷山大·弗萊明。
后來丘吉爾患了肺炎,差點兒喪命。而救他性命的,正是青霉素。
經過證實,這個故事其實是虛構的。
人們之所以杜撰出這個美好的故事,一是寄托了一種美好的希望;另外也想告訴大家與人為善、廣結善緣的道理。
大部分人都希望這個世界是善良的,但也幾乎同樣多的人都希望只是別人是善良的,而自己多少可以保留一份自私。
愿望歸愿望,在殘酷的現實中,善良的人似乎總是容易受傷。
久而久之,善良人的內心慢慢變得堅硬和冰冷。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夠善良,而是現實太不友好。
我們也會經常懷疑,我們到底是否要保持內心那份善意。
這個世界上沒有百分百純粹的善意
在人與人的相處中,我們總是顯得過于敏感,他人一點點瑕疵,就有可能被我們全盤否定。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更容易苛責別人,希望別人能夠付出百分百的善意。
但是,每個人或多或少總有那么點自私的。
當我們覺得他人不夠善良的時候,往往也正是自己的自私心理在作祟。
愛自己,是我們這一生的起源,也將是最終的歸宿。這是人性使然。
真正的無私是不存在的。
所謂的無私,只是有人愿意將自己的某部分利益作為一個讓渡,讓他人從中獲益。
所以我們不能奢求他人不愛自己,而一心一意去奉獻,這不合理。我們自己也做不到。
這個要求本身就缺乏起碼的善意。
何況如果這個世界上全是“雷鋒”,也未必就是好事。
越是世界冷漠,我們越要堅守心中的善良
這個世界很多時候確實不夠友好,甚至讓人窒息。
善良的人也確實在很多時候容易吃虧。
但是,這不應該成為我們放棄善良、否定善良的理由。
我們希望如何被對待,就要努力去做什么樣的人,去營造怎樣的社會環境。
否則,這個社會就只會離我們希望的模樣越來越遙遠,我們自己也會越來越絕望。
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獲得我們的善意
我們善良,卻沒有被善待,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搞錯了善良的對象。
曾經有人在美國街頭做了個實驗:
兩個流浪漢,一個是魁梧的成年男人,一個是瘦弱的小男孩。
兩個人同時在街頭乞討。
結果大部分人對小男孩報以了極大的善意,不僅給錢,給吃的,而且很多人還予以語言的關懷和慰藉。
而對那個魁梧的成年男人,則很少有人愿意施舍,甚至還有人對他加以訓斥。
大家的理由很簡單:那個男孩需要幫助,應該獲得大家的善意。而那個男人則分明應該具備自立的能力。
所以,我們善良的對象也應該只是那些真正需要“善意救助”的人。
那些利用他人善意謀取利益的人是可恨的,可恥的。我們應該果斷拒絕。
比如我們可以熱情幫助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完成工作,但是要斷然拒絕不認真完成能力范圍內本職工作的人。
選擇對的人,付出我們的善意,也許這個世界的樣子就會慢慢的,越來越像我們期望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