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2015年度)全國新聞傳播學優(yōu)秀論文遴選結果之四:《新聞生產即記憶實踐——媒體記憶領域的邊界與批判性議題》
知拙作《新聞生產即記憶實踐:媒體記憶的邊界與批判性議題》獲得全國新聞傳播學優(yōu)秀論文獎,我們頗感意外。第一個意外,自然是因為這項獎勵無需申報無需填表無需自我吹噓,直到最后一刻我們都還被“蒙在鼓里”。謝謝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這樣的獎勵對于“青椒”無疑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勵。第二個意外,是這篇文章不是經驗或實證研究,沒有太多原創(chuàng)性的發(fā)現(xiàn)和洞見,更多是一篇理論性的反思之作。謝謝社科院不拘一格,在這篇小文中看到了某些閃光點。▍追本溯源,這篇文章是一篇“命題作文”。2015年初,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李金銓教授——他也是兩位作者的博士導師——與南京多友們商定,在南大創(chuàng)設“多聞論壇”,作為“中華青年傳播學者論壇”的一個延伸性的小型學術交流平臺。首屆多聞論壇的主題是“中華傳播研究的反思:下一個里程”,聚焦于“研究兩望”:一是“回望”,研究者對特定話題的掌握;二是“展望”,對下一步研究的前瞻與想象。謝謝金銓師和南京多友,沒有“兩望報告”的創(chuàng)想,這篇文章根本不會誕生。煙花三月下江南,與會者們在南京和揚州的兩天會議上的腦力激蕩至今讓人難以忘懷。會后,我們對文章進行了認真修改,金銓師更是字斟句酌,提醒我們“文章有些沓泄”“行文的翻譯腔太濃”“建議多用短句,多用動詞,拿掉廢詞廢字”。后來,本文與其他三篇文章一起刊載于《新聞記者》,感謝劉鵬主編和“文獻帝”白紅義兄費心費力的操持。▍我們從2010年前后開始關注“媒體與集體記憶”的問題,先后做了一些個案研究,因此,這篇文章既是一般性的理論辨析,也是對自己的研究經驗的一種自覺反思。這種反思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媒體記憶到底指向什么,二是除了媒介文本之外,我們還可以如何提問。最近一段時間,我們以南京大屠殺為個案,正在開展兩項研究:一項是分析首個國家公祭日期間江蘇省和南京市的幾家媒體機構如何通過“添城磚”“植雪松”和“種紫金草”等活動來“生成”線上紀念空間;另外一項則聚焦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的“300000”數(shù)字聚像,從紀念空間、記憶生產、記憶展演等角度發(fā)問。這兩個項目的方法和材料不再囿于文本,開始向田野觀察、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擴展。這些都算是對這篇反思之作的一點回應吧。
▍最后,這篇小文也是我們近年來學術合作的一個見證。在現(xiàn)今這種僵硬的學術評價機制下,不計利害得失的合作殊為不易。套用“多友”——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中國大陸青年傳播學者到訪項目”成員的自稱——經常引用的一句話,“友直,友諒,友多聞”,真正的合作不是互相迎合,彼此幫襯,而是互相敲打,共同成長。
▍傳播學要為記憶研究領域做出實質性的貢獻,媒體記憶的邊界就不能太寬泛,內涵也不能太狹隘。本文主張媒體記憶領域應以新聞媒體為核心,并將新聞生產視為記憶實踐,進而聚焦新聞再現(xiàn)中的"歷史"元素、媒體記憶生產與消費的邏輯,以及新聞生產與公共記憶之間的關聯(lián)。這一界定引出一系列具有批判性的經驗研究議題,包括媒體記憶的生產機制、記憶與遺忘的辯證關聯(lián)、新聞對公眾記憶的影響、媒體記憶的全球流動、記憶與公共生活、媒體記憶與中國近現(xiàn)代的國族意識、媒體懷舊與日常生活,以及中國新聞界的集體記憶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