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考古 感受文明
三天的報告結束啦 粉粉們是不是有一些不舍~
有沒有和小編我一樣學到很多“干貨”
今天的報告是非常精彩呢!
福利來了!
以下是今天報告的精彩回顧
1.從東天山到西天山—古代月氏文化的考古學探索
報告人:王建新
簡介
王建新,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秦漢考古。自上世紀末,就密切關注西北、中亞及絲綢之路考古并積極推進該項工作的進展。十多年來,從甘肅馬鬃山到新疆巴里坤一直到中亞的烏玆別克斯坦等地,做了大量的考古調查及發掘工作,并于2015年開始在烏茲別克斯坦進行發掘工作,在絲路考古研究方面有著深厚的學術積淀。
內容提要
古代月氏是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古代人群。古代月氏從中國遷到中亞,進而引發了張騫出使西域的壯舉,是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因此,古代月氏研究一直受到國際學術界的普遍關注,牽涉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語言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在這一課題上取得突破,將會顛覆許多國際學術界已有 的研究結論,產生重大的國際學術影響。在國際上獲得古代月氏研究的話語權和主導權,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深入開展與中亞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研究。
在薩扎干遺址所獲考古發掘資料表明,撒馬爾罕盆地南緣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帶分布的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古代游牧文化遺存,應屬古代康居文化,這與《漢書》等古代文獻的記載是相合的。這為我們確認古代月氏文化的分布范圍提供了新資料。確認古代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厘清古代月氏與大夏(巴克特里亞)、貴霜、粟特等的關系,還需要進一步深入開展考古調査、 發掘和研究工作,獲得全面系統的考古資料和科學依據。從目前的工作進展看, 我們有望在這一重大國際學術課題上取得突破。
用泥坯坐葬具的小型墓葬
正在發掘的大型墓葬
薩扎干遺址出土的文物
2.從此出發—秦蜀古道考古調查
報告人:趙靜
簡介
趙靜,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文物保護研究與文物保護規劃,先后主持承擔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和項目,在文物保護基礎研究領域和文物保護規劃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論素養與豐富的文物保護實踐經歷,多項課題及專著獲省部級獎,發表論文40多篇。主持的代表性課題與項目有:陜西秦嶺古道調查研究,陜西省工業遺產調查、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要求等。近年獲得的省部級獎有國家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陜西省優秀外宣作品獎、第二屆陜西省圖書獎等。
內容提要
秦蜀古道是中國古代一條國家級大道,是古代修筑的一條穿越秦巴山地的秦蜀相通之路,是關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七條主道路組成的一系列道路的統稱,歷史上先后被稱為周道、秦道、蜀道。七條道路具體包括由陜西關中通往漢中的故道、褒斜道、儻駱道、 子午道,以及由漢中通往終點站四川盆地的金牛道、米倉道和荔枝道, 秦蜀古道起點在陜西西安(古稱長安),該道路交通網中的七條道路在陜西均有分布,漢中是整條線路系統的中轉站,陜西占據了整條線路的時空界線以及分布格局的絕大部分區域,僅僅道路占比方面陜西已經包括了全部線路總長的三分之二。
秦蜀古道歷史淵源悠久,其起始年代,明確見于歷史記載的,始于戰國, 實際上遠在殷商時期己經開通。故道、 褒斜道、子午道、石牛道等幾條主要線路,最初被發現和利用都在周、秦、 西漢時期。不同于其他古代陸路文化線性路線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棧道在秦蜀道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陜西秦蜀古道的文物本體遺產數量龐大,七條線路中均有棧道遺跡的發現,目前已發現313處道路文物本體遺存,棧道、棧橋、蹁道則是秦蜀古道道路遺跡的主要遺存形。這些 文物全部是文物田野調査中實地踏查的成果,其特點是文物覆蓋范圍廣,遺存數最大,具備一定的文物規模,文物遺存的保存環境真實,可信地證明了秦蜀古道不僅僅是存在于文獻中以及是地圖上的幾個線條,證明了陜西是秦蜀古道線路的主省份,是中國秦蜀古道文物遺存的最主要地區。
前后道路的發展
褒斜道
東岸橋頭棧孔特寫 北南
3、秦基漢礎—櫟陽考古新發現
報告人:劉瑞
簡介
劉瑞,歷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隊長、華南二隊隊長。先后在甘肅武威、河北鄴城、 河南洛陽漢魏故城、廣東廣州南越國宮署、澳門圣保祿經學院等遺址發掘。2011年至今負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工作,從事秦阿房宮、秦漢櫟陽城、漢唐昆明池等以秦漢上林苑為中心遺存的考古勘探與發掘;2012年起參加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的渭橋考古隊各項工作。多年從事漢唐考古發掘與研究,開展歷史學、歷史文獻學與歷史地理學研究,撰寫學科論文120余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出版《西漢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等著作三部,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重大項目各一項。
內容提要
秦漢櫟陽城位于閻良區東的武屯鎮、新興街道一帶,在秦為獻公、孝公時期都城,秦末項羽封司馬歇以此所都管轄咸陽以東至黃河之地,后蕭何以此為根據地支持劉邦完成了統一和漢長安城建設, 關中地區繼咸陽、長安之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I960年代陜西省文管會、1980—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均對櫟陽城遺址開展過一定程度的考古勘探與試掘, 并發現了城墻、道路、建筑等大量遺存。2013年,為進一步確定櫟陽城遺址范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重啟櫟陽考古。 經多年大范圍勘探、小規模試掘,先復探確定了 1980年代發現的古城(編號為一號古城),后勘探試掘確定了二號古城的時代不早于西漢中期,發現并確認了時代為戰國中期至西漢早期的三號古城,大體確定其應為文獻所載的秦漢櫟陽的所在,在三號古城中勘探試掘確定了大規模的大型宮殿建筑遺址,豐富了對棟陽城遺址布局與內涵的認識。
與此同時,還積極開展了櫟陽城遺址周圍的路網、水網和墓葬區的考古勘探和試掘??碧桨l現城外道路多條,發現并確定了漢唐時期最重要水利工程白渠和鄭國渠的具體位置和走向,基本解決了鄭國渠、白渠的關系和渠線走向問題,填補了秦漢時期最重要國家農田水利工程的考古學空白。
TG34遺跡(由南向北)
TG36B 夯土臺基3南F1
4.古道名驛—從佛坪廳治到老縣城村
報告人:張小麗
簡介
張小麗,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市級勞模、 佛坪廳考古調査項目領隊。畢業于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考古專業。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工作在田野考古第一線,在西安市諸多基本建設項目前期完成了諸多考古發掘項目。負責完成了西安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査成果整理及出版工作。先后編撰完成《西安南郊秦墓》、《西安東漢墓》2部考古專題報告,出版《古都尋珍——西安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査手記》、《古都遺珍——西安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査重要發現》2部圖書。撰寫學術論文30篇、簡報38篇。目前正在主持佛坪廳考古調査工作,編著《西安南郊上塔坡秦漢墓葬》、《西 南郊上塔坡隋唐墓葬》2部考古發掘報告。
內容提要
佛坪廳故城位于今周至縣老縣城村,太白山東側、秦嶺南北分水嶺南側,是儻駱 古道上最大、最為重要的釋站。該廳于清代道光四年割周洋地設立,屬漢中府。廳城始建于道光五年,民國十五年遷至袁家莊,歷時102年。因其地處秦嶺萬山中,林深密菁、人跡罕到、文圖缺載,不但歷代沿革不能詳考,而且鮮為人知。清光緒年間的《佛坪廳志》和《佛坪鄉土志》是目前存留下來的唯一史料,通過考古調查來證勘史料之記載,補增史料之缺失,了解故城之布局, 明確遺存之現狀,而后展現給社會民眾,進而保護利用好這座故城,是此次考古之目的。
通過走訪、踏査、勘探、試掘等方式,明確了諸多廳域相關問題。在廳城城墻范圍內,北半部分布著廳城主要官署機構和文化建筑群及廟宇,其中廳署居中,其西為城守把總、守備、巡檢等機構, 其東為學署、文廟、書院等文化建筑群,而以城隍廟為主的各類廟宇、 祭祀等皆位于城外東關,這些建筑基址大多保存較好,多為四合院結構,或一進、或兩進、或三進院落,兩面坡頂、磚砌墻基、條石砌沿、卵石鋪院、木板隔墻等相結合,形成了佛坪廳建筑群的建造特點。在廳域南側及東側溝道內,分布著眾多的院落基址和與廳城
建造有關的采石場、磚瓦窯等遺存,其密集程度以都督門附近的阮全溝和去袁家莊的鐵廠溝、塔耳河溝為最,院落基址皆依山面水,卵石壘砌墻基,木椽或木板搭建房屋,結構布局依據地形而建,無定勢。 道路皆為山路,曲折迂回,遇山翻山,遇水架橋。廳城周邊水系以自 河流正河、湑水河為主,其他溝道小河流皆匯人這兩條河流,但在廳城南側、東側有人工開挖的水渠,以排弓引源出南山溝道的小溪水, 避免對廳城造成沖擊。通過民居、人口調查,明確了佛坪廳人口來源以洋縣、紫陽,四川、湖北為主,迄今為止,基本未發生改變,其語言、 飲食、民居皆與陜南相同,少見關中風俗。
佛坪廳故城地理位置
廳城內建筑基址調查成果圖
(版權所有 轉載注明)
投稿合作郵箱:7490433@qq.com
長按掃描關注,把歷史隨身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