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正在給參觀者講解。
“歡迎大家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下面由我來給大家講解……”昨天下午兩點,紀念館講解志愿者寧偉恒在史料陳列廳大廳迎接下午的第一批觀眾。在紀念館,這樣的志愿者有290多名,他們當中有的是館內工作人員,更多的是來自社會的力量。他們的辛勤付出,保障了紀念館正常有序地運行。近日,紀念館公眾服務處接待科獲評第三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也是我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
講解志愿者:
傳播歷史真相是一種責任
昨天下午,史料陳列廳內,一批參觀者跟隨著寧偉恒的講解,來了解這段慘痛的歷史。在“幸存者照片墻”前,寧偉恒向大家介紹,這些照片上的老人都是大屠殺幸存者?!艾F在還有多少名大屠殺幸存者?”一名參觀者提問。寧偉恒說,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已經發生了80年,目前登記在冊的幸存者只有100位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幸存者越來越少。
參觀者吳曉曉來自安徽,她說,之前只在書上看過這段歷史,并不是特別了解。“今天的講解員講得特別專業和細致,我的內心非常震撼,也很受教育。我們年輕一代要發憤圖強,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強大!”
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講解員隊伍中,除了寧偉恒這樣的館內工作人員,還有大量的社會志愿者,來自南京曉莊學院、南京工業大學等8所高校。南京曉莊學院的志愿講解服務隊成立于1994年,每年有20多人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到紀念館為來自各地的參觀者義務講解。該學院大三學生李宜儒在這里講解已有一年多,她告訴記者,做講解志愿者不僅是背講解詞,平時還要找資料做功課,豐富這段歷史知識。李宜儒認為,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除了埋頭學習,還要了解歷史、關心國家大事。在紀念館做了志愿者之后,她覺得當代青年應該有責任有擔當,向世人傳播歷史真相是一種責任。
語言志愿者:
專業熱情的服務獲國際友人點贊
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景文佳、李艷茹等6位同學在紀念館做語言志愿者。景文佳說,每年有大量的外國游客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進行參觀與訪問,他們為來訪嘉賓提供講解與接待服務。
在去年的國家公祭日期間,景文佳、李艷茹、楊慧梅3位研究生作為志愿者全程參與了外賓接待工作。參加公祭日活動的國際友人主要是當年參與難民救援的“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成員的后代,景文佳接待的是美籍醫生特里默的孫子莫里斯·特里默夫婦。“在公祭日之前,我先和他們進行了電話溝通,跟他們說了南京城市情況、公祭活動的安排等?!本拔募颜f,莫里斯夫婦在寧期間,他進行了全程陪同。對于志愿者們的服務,外賓們表示非常滿意,稱贊他們語言專業、細心熱情。
在紀念館服務了半年多,景文佳等同學覺得收獲很大,不僅提升了自己的語言水平和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社會責任感,增強了為人民服務、為中華民族復興事業而努力的奉獻意識,體現了自我價值。
國際志愿者:
讓世界知道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
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國際化傳播吸引著越來越多外國友人來到中國,同時也有不少國際友人來到紀念館做志愿者,向世界傳播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金世恩是韓國朝鮮大學中文專業的大三學生。去年7月,她以國際志愿者的身份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除從事展覽解說詞的韓語翻譯工作,她還為游客導覽器錄制韓語介紹,熱情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
去年,紀念館開展了南京“眾籌聲音、講述歷史”傳承歷史記憶志愿者行動。該行動將出版手繪讀本《烙印南京1937》,書中通過108件小物件的圖畫來講述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讀者只要掃掃書上二維碼,就能聽到志愿者講述一段真實的故事。金世恩參與了這一行動,通過一枚小小的發卡,再現當年難民區中無辜女性被強暴的血淚故事。她說:“我的中文并不流利,但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力量,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p>
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志愿者在紀念館運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以紀念館為平臺,以需求為導向,讓每個志愿者在這里有奉獻的項目,有成長的機會,這樣志愿者活動才會有長久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