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的王大爺上個月查出肺癌晚期、37歲的趙女士被抑郁癥折磨、高血壓多年的黃阿姨、胖起來就瘦不下去的孫先生。
這些看似毫無關聯(lián)的疾病,竟然都是由同一種身體狀況引發(fā),這個元兇就是——腸道菌群失衡。
37:00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在消化中會產(chǎn)生各種微生物,這些腸道菌群布滿了我們的胃腸道。如果把我們的腸道拆分鋪平,大概是200平方米,在其巨大的表面積上容納了大量微生物。
人體約有10萬億個細胞,但你知道人體內(nèi)又有多少細菌嗎?答案是 100萬億!這數(shù)字不但比地球總?cè)丝谶€多,甚至比銀河中的星星數(shù)量都多。
當然細菌也分陣營,他們有好有壞,還有中立的,三方制衡,三足鼎立,就不會發(fā)生戰(zhàn)爭。
有益菌可以幫助我們腸道消化以及各種維生素的吸收,有害菌可以導致人體的各種疾病。中性菌也叫條件致病菌,它就像是墻頭草,大環(huán)境好的時候它不會搗亂,大環(huán)境一旦不好,有點什么風吹草動,馬上就趨炎附勢,扭臉就變成壞人。讓他們維持好“三足鼎立”的狀態(tài)對于健康來說尤其重要。
如果排便的總量太少,其實也是便秘的一種形式,說明腸道菌群的總量不夠多。因為細菌占了整個糞便總量的五分之一,每天平均在200克左右糞便的量就表明正常。
如果是酸味或者沒有味道,就說明有益菌是占絕對的優(yōu)勢,有害菌可能很少。所以從糞便的氣味上也有一個很好的判斷。
大部分老年人,他們排便的氣味偏臭一點,是因為老年人消化系統(tǒng)比較差,吃的蛋白質(zhì)很難完全消化吸收,然后就不可避免到達大腸,在大腸里被一些有害菌腐敗,最后就產(chǎn)生很多氨類物質(zhì),所以就臭一點。
腸道菌群對人體的健康和壽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小到正常的營養(yǎng)代謝、免疫功能,大到癌癥、糖尿病等疾病。
皮膚疾病
菌群的紊亂會導致我們的皮膚長痘,皮膚暗沉。腸道中的有益菌能產(chǎn)生雌馬酚,可以促進皮下的膠原蛋白合成。
另外它也對我們皮膚光澤度有很大幫助,像多巴胺、血清素,它們合成的前提,也就是原材料,都是在腸道中形成的,都是有益菌在起作用。所以腸道菌群失衡影響激素水平,引起皮膚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
我們腸胃中的有害菌,它在我們的身體里大量繁殖后,會產(chǎn)生代謝產(chǎn)物,促進了機體炎癥的反應,導致血栓形成、動脈硬化、血壓的升高等等,這些都是來源于我們不好的,失去平衡的腸道菌群。
所以腸道菌群失衡會在血管中形成炎癥反應,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
消化系統(tǒng)疾病
我們的消化系統(tǒng)中,有一個特別的細菌,叫幽門螺旋桿菌。在我國人群中發(fā)病率接近60%,感染率非常高。
幽門螺旋桿菌在我們的體內(nèi)會產(chǎn)生胃酸,導致一些炎癥的產(chǎn)生,或?qū)е侣晕秆住T谔囟ㄇ闆r下,如果你不重視它,日積月累,它們有可能就會在特定的時間內(nèi)產(chǎn)生一些細胞的增生,進而導致胃癌的發(fā)生。
抑郁癥等心理疾病
腸道菌群失調(diào),容易出現(xiàn)腹脹,消化不良,便秘等癥狀。這些癥狀同時會刺激我們的心理,進而影響大腦促使抑郁癥的出現(xiàn)。
生活中心情不好抑郁的時候就吃不下飯,沒有胃口吃不下飯,心情也更不好了,惡性循環(huán)。
我們知道腸道菌群的失調(diào)會引起腹瀉和便秘,而經(jīng)常地腹瀉和便秘也會使腸道水腫,破壞腸道細菌的生長環(huán)境,所以經(jīng)常腹瀉便秘的人,腸道菌群容易失衡。
長期吃高油、高鹽、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太多,也會導致雙歧桿菌和乳桿菌等這些有益菌的下降。
同時腸球菌和腸桿菌這些有害菌的增加而引起腸道菌群失調(diào),導致肥胖、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和癌癥等疾病。
不注意飲食衛(wèi)生,也是導致腸道菌群失衡的重要原因。有害細菌依附在食物和水中進入人體,在腸道這個營養(yǎng)豐富溫度適宜的“天堂”瘋狂繁殖,人怎么可能不生病呢?
腸道菌群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濫用抗生素。雖然不可否認抗生素在臨床上,對于感染性疾病治療的效果,但是也一定要合理的應用,并且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時,也應該適當?shù)匮a充益生菌,來彌補有益菌的損失,千萬不可濫用抗生素。
益生菌
我們想要恢復病人的腸道微生態(tài)或者是平時補充有益菌有兩種很常見的辦法。一個是直接口服含有腸道益生菌的藥物,還有一個是補充含有腸道益生菌的食物。
移植菌
糞菌移植其實是一個非常快速的,非常直接的幫我們建立菌群結(jié)構(gòu)的方法。把好的健康的細菌輸入我們身體之后,可以幫助重新建立體內(nèi)的菌群,有利于病人全方位的調(diào)整。
別笑,這是一個很嚴肅的治療方法,當然不是讓患者真的“吃便便”,而是用科學手段提取健康人的糞便中的有益菌,通過鼻腔、口服膠囊、肛門給藥的方式進行移植。在臨床上效果那可是杠杠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