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懿王時期,雖然國力開始走向下坡路,但周王朝的威勢還在、還盛、還久。常言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周王朝才享國200年,后面還有600年的漫長、柔弱的運程尚存。周懿王病死后,他的叔父“辟方”奪取了王位,稱為周孝王。正是在他的任上,周王朝最終給自己選擇了掘墓人:秦國。秦國的命運在周王朝早期已經誕生。
周孝王即位,雄圖大略,致力于周王朝的復興。為了使社會穩定下來,他一方面對西戎采取和親政策,保持西線暫時無戰事。另一方面積極增強軍事實力,以便與西戎相抗衡,追求永久安寧。國家軍事實力的增強,馬匹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地位相當于今天推動各類先進武器的“發動機”!直到現在,我們還把坦克、裝甲車等鋼鐵武器稱為鐵騎,由此可見當時馬匹之重要。
周王朝為防范諸侯叛亂和民眾反抗,建立了宏大的軍隊組織,包括虎賁(bēn)、周六師和殷八師。其中虎賁是周王的禁衛軍;周六師用于宿衛宗周(長安地區)及對付西戎,又稱“西六師”,主要由國人組成;殷八師駐扎在成周(洛陽),是為震懾東方諸侯而建立,又稱“成周八師”,主要由殷商遺民編成,其將帥由周人擔任。周孝王決定在汧(qiān)水、渭水之間的草原上開辟一個大牧場,用重金招募行家養馬,以供應國家和軍隊所需要戰馬。在西犬丘,即今天甘肅禮縣、清水縣和張家川一帶,有一個養馬技術非常高超的人,名叫非子,被推薦給了周孝王。
非子養的馬,不僅膘肥體壯,而且繁殖很快。不僅質量好,而且數量上又成位增長的馬匹,既解決了周王朝的軍事用馬問題,而且帶來了經濟上的巨額利潤,令周孝王十分高興。為了獎賞非子養馬的功勞,周孝王決定支持非子做西戎大駱部族(此部族應該是暫時歸順于周王朝)繼承人(嫡嗣),將來接替大駱部族首領之位。
周孝王的決定,受到了當時實力強勁的諸侯國申國的反對。申國雖然在今天河南南陽,但與大駱是聯姻國家,周孝王與西戎的和親政策,一直由兩代申侯的女兒來實施,國君申侯的女兒嫁給大駱首領為妻,生下的兒子應是大駱部族的自然宗脈,已經被確定為大駱部族首領的繼承人,現在周孝王支持非子繼承大駱部族首領之職,就影響到了申國即得利益,自然遭到申侯的反對!
周孝王權衡之后,為了維持與西戎的和平友好,便放棄了讓非子作西戎繼承人的想法,采取的替代方案是,在今天的甘肅禮縣給非子封了一塊土地。由于封地較小,不夠諸侯的標準,被稱為“附庸”,相當于現在的“特區”吧。周孝王說:“從前有個叫柏翳(yì,也作益)的人,也因為馴養牲畜有功,舜賞賜給他一塊土地,并賜姓贏,現在,柏翳的后代非子為我繁殖馬匹,居功至偉,我也要學習圣君舜,分給他一塊土地。”周孝王封給非子的這塊西戎國土上的“特區”,當時稱為“秦”,所以非子被稱為“秦贏”,他的子孫便以“秦”為國號,這就是秦人的始祖。
周孝王此舉,在當時富有政治智慧,可謂“一石三鳥”。一是兌現了對非子的承諾,使他延續了贏氏的祭祀;二是維護了與申國的良好關系,滿足了申侯愿望,保住了申侯外孫作為大絡部族首領繼續人的地位;三是周王朝既避免了西戎來犯,又得到了申國支持,還贏得了贏秦的人心,暫時維持了西周社會局勢的穩定。
“風物無限放眼量”,當年,周孝王所封的一個小小的“附庸”,600年后,埋葬了強大無比的周王朝。這個具有“蝴蝶效應”的故事,發生在近3000年前的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