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有蔓草》是《詩》的第94首。這是一首自由戀愛之詩,寫一個蔓草青青、露珠欲滴的早晨,一位男子,與一位“第一印象”不錯的女子,在野外不期而遇的情景,男女雙方一見傾心,特別男子更是欣喜之情難以抑制,于是自然而然地走向原野深處。關于這首詩,古今觀點差別不大。《毛詩序》認為:“《野有蔓草》,思遇時也。君之澤不下流,民窮于兵革,男女失時,思不期而會焉。”所謂“思遇時”“思不期而會”,即戰亂的現實男女失時,只有借詩歌表達美好心愿。古今中外,往往詩意的滿足背后是現實的缺陷。明代人季本認為是先民婚戀的真實寫照,其《詩說解頤》認為:“男子遇女子野田草露之間,樂而賦此詩也。”今人多從此說,且更明確提出這是一首情詩戀歌。從詩歌意境看,《野有蔓草》確是對先民的自由婚戀的賦頌,但是《毛序》對此詩背景的分析,確也不能視為純粹臆測。《野有蔓草》的季節應是陽春時節。東漢鄭玄在其《鄭箋》中說:“蔓草而有露,謂仲春之月,草始生,霜為露也。”春秋時期,戰爭頻繁,人口稀少。統治者為了繁育人口,允許大齡未婚男女在仲春時節自由相會,隨意同居。《周禮》就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詩》之《風》中,有很多首詩都如本詩一樣反映這種現實情形。注釋:1、蔓(màn)草:蔓延生長的草。蔓:蔓延。一說茂盛。2、零:降落。漙(tuán):形容露水多。3、清揚:目以清明為美,揚亦明也,形容眉目漂亮傳神。婉:美好。4、邂逅(xiè hòu):不期而遇。5、適:適合。6、瀼(ráng):形容露水濃,多。7、偕臧(cáng):一同藏匿,指消失這草木叢中。臧,同“藏”。《野有蔓草》每章三層,“寫景”、“寫人”、“寫情”,結構非常藝術,特別是通過“眼睛”,以點帶面,來描寫陌生男女邂逅相遇,四目注視,產生情愫的過程,更是藝術高超。在《詩》中,從《衛風·碩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鄭風·野有蔓草》的“清揚婉兮”“婉如清揚”,都是通過流盼婉美的眼睛,寫姑娘的美麗。正所謂的,“點睛”之筆,才能寫活人物。《野有蔓草》所描繪的現實,其實是男女之間很原始“性”與“愛”,但文學藝術的升華后,就有了美的想象空間。德國美學家黑格爾說:“靈魂集中在眼睛里,靈魂不僅要通過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過眼睛才被人看見”(《美學》第一卷)。藝術描寫的這一美學原則,二千多年前中國的民間詩人已心領神會,而且運用嫻熟,不僅如此,中國人還給了它一個很精練的概括:“情人眼里出西施”。........................................................
........................................................
自然于道,自覺于法,自在于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