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不少已經家長朋友給我們留言,說道:
“本來計劃得好好的,要存錢、要理財,結果卻因為孩子的支出,結果事與愿違。”
于是,我們向正在管理家庭財務的寶爸寶媽們,請教了一個問題:
“有了娃之后,你們都是怎樣攢下錢的?”
很多朋友分享了不錯的帶娃省錢小妙招,但更重要的是當中的一些生活經驗。一起來看看吧~
01
區分想要和需要
@小霞
一句話總結:買東西之前,考慮清楚是「我需要的」還是「我想要的」。
衣服褲子鞋襪穿別人的,除了小內褲自己買,每次買東西之前,都會考慮是不是“我需要的”還是“我想要的”。
周末回老家玩泥巴,抓蝌蚪看花,畢竟在海洋館、游樂場太貴了,偶爾還是會帶他們,讓他們感受一下,讓他們知道大千世界也很美。
書一定要買。
每天帶著小孩跑跑,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也是最大的節約。
@涂涂
一句話總結:不要為了焦慮或跟風買單。
不跟風網上博主買各種東西吧,例如他們一個孩子吃飯的餐盤都可以有好多,喝水的杯子無數個,我覺得沒必要。
再就是買了不實用的東西不管多少錢,退,不要想著可能會用,那就肯定用不上。
不用追求那么多衣服,買幾件好點的,其他的可以買平價的。
我們都是焦慮媽媽,總想給她最好的,其實孩子要求的只是你的愛。
02
真正的教育投資,不止于花錢
@小歡咩~
一句話總結:父母別偷懶,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養娃最貴的就是教育了,梳理好每個階段孩子需要學的東西的關鍵點,自己不要偷懶,先學習。
能自己教的不找老師,能網課的不去線下培訓機構。興趣方面,先看看自己孩子有沒有這個天分,有天分的再找專業老師教,沒天分的直接果斷放棄,堅決少花冤枉錢,減少試錯成本。
父母學習雖苦,但能省下的,絕對比拼命多賺的那點錢多多了。
而且還能陪伴孩子成長,不香么???
@劉彥
一句話總結:別讓家庭的幸福生活,被錢不夠花的焦慮感吞噬。
真的好難!我們現在培訓班只去少年宮,因為便宜,培訓可選擇范圍不比外面的少,作為孩子興趣啟蒙還是不錯的。
我們家買書比較費,孩子爸爸不肯借書看,有潔癖~愁死了。
小學打算放棄私立,選便宜的公立,自己多花心思搞幾套練習題,去哪不是做呀。
不能讓家庭的幸福生活,都被這種錢不夠花的焦慮感給吞噬了,得不償失!
@純然
一句話總結: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家庭的隱形財富。
我坐標成都,兩個男孩的媽媽,6年育兒經驗。
在我看來,衣服和玩具,夠穿夠用就好。
游樂場,偶爾去,不僅可以可以減少花銷,還可以避免室內或者人多引起不必要的疾??;
好好護理照顧,孩子身體棒,少生病,大人不受累,孩子不受罪,還免得增加額外開銷;
理財,再少都是開源,孩子的壓歲錢及時理財,不僅鍛煉財商思維,還能增加收益;
保持和諧的親子關系,好的親子關系是生活的潤滑劑,心情愉悅,能量充足,好的能量能聚財,還能讓全家身體健康狀況更好,這也是一筆隱形的財富。
03
有規劃的父母,也是孩子的財富
@暖暖
一句話總結:做好長遠規劃,專款專用。
29歲,坐標廣州,寶寶滿6個月了。
新媽媽啥也不懂的時候,最容易花冤枉錢,要多跟身邊的親戚朋友請教什么該買和買什么好,有些APP可以領券返現的都可以用起來!
不過這個階段很快就會過去了,慢慢的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心中就有數了。
關鍵還是要做好長遠規劃,寶寶一出生就買好了保險還買了教育年金,為將來讀書學習做好準備。
平時要記賬,大概知道在寶寶身上的開銷是多少,每月根據開銷額度轉錢到支付寶??顚S?。
@南方
一句話總結:陪著兄弟倆一起學理財。
生在一般條件的倆娃,沒什么概念去對比其他孩子,喜好吃什么不會太挑剔一般能滿足,穿衣方面,因為是男孩子隨性簡單,親友退下來的衣物從小就能省下很多。
我跟兄弟倆說壓歲錢和部分零花錢放在「極簡」里面,看著紅紅的盈利滿臉的滿足。
理財剛起步,希望陪伴他倆一起學理財,應該是很好的。
@豆媽
一句話總結:積少成多,和孩子一起準備教育基金。
坐月子期間,就自己報了一些理財課,根據家庭資產,做了一些財務規劃。孩子的紅包,用來基金定投,作為孩子日后讀大學的教育基金。
準備每年春節我們自己會往孩子賬戶存1萬,雖然不多,但可以積少成多,也增加了賬戶里的基礎資產。
@凱麗
一句話總結:花錢學習,是另一種意義的省錢。
我生娃比較晚了,今年36歲,娃2.4個月。來自河北省保定市的一個小縣城。我家的一切開支,從家用到保險理財,都是我來管。
生娃后學習了保險知識,理財知識,對錢有了規劃,給全家買了保險。做了基金定投(雖然很少),還打新債賺小雞腿。雖然花錢學習了,但另一種意義就是省錢。
感謝簡七,是你開啟了我的理財人生,謝謝!??
我們常說,理財就是理生活。
有責任感的父母,都希望能夠給孩子最好最優質的,但現實的經濟壓力也擺在面前。
在「育兒成長」與「經濟壓力」之間,如何做好平衡,也會是一段時間內的課題。
在這個過程中,親身參與,多調整、多陪伴、謹慎消費、注重累積。慢慢地你就會發現,也沒想象中那么難。
這不也和我們「理財」很像嗎?
當你親歷其中,就會更清楚地知道家庭「需要」的是哪種生活,以此來做好長期規劃。
再依托著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一步一步讓這個家變得更好。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喜歡今天的內容,點個「在看」告訴我,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