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場十年一度的摸底大考成績出爐——
人口普查數據公布。
要知道,國家做規劃,會基于這份結果,修改之后的工作。
先消除大家的兩個擔憂:
人口沒有負增長。
青少年人數也沒有下降。
帶著好奇,聽了直播,翻看了官方文件,有不少有趣的數據,想和你盤一盤。
01
先來說說總成績:
我國人口總量達到了14.1億人。
比起十年前,雖然增長放緩,卻也扎扎實實多了1億人左右。
再看看細分數據:
人口增速前五分別是: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南。 青壯年人口占比廣東最高,為68.8%。相比之下北京68.53%,上海66.82%。
廣東脫穎而出,成績不錯。
無論是十年人口增速,還是青壯年占比,都是全國第一。
人口的活力,背后往往對應著城市經濟發展的潛力。
想上學、就業、換城市的朋友,也可以提前看看目標城市相關人口數據,對你做決定也挺有幫助的。
02
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從這次的人口普查結果里,我收獲最多的,是統計局局長的發言里,有這樣一句:
“人口紅利繼續存在,人才紅利的優勢將逐步顯現。”
說到人口紅利,一般指的是人口數量的紅利,勞動力便宜又年輕。
而人才紅利,則是人口的質量的紅利:
目前我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2億,比例為15.47%,相比2010年提升了6.54%。 人口在增加,文盲率卻從4.08%下降到2.67%。 * 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
不到3%的文盲率,你可能乍一聽沒什么概念。
如果往回做一個對比:新中國成立之初,文盲率高達80%。
這個成就,用「奇跡」二字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為什么要花這么大力氣提升國民受教育水平?說一個數字你就理解了:
世界銀行曾經對全球192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過分類測算,提出了「國民財富新標準」: 人才每增長1%,拉動經濟發展128%。全世界人力資本、土地資本和貨幣資本三者的構成比例約為64:20:16。
也就是說,人才資本不僅在中國,乃至全球,都是國民財富中最大的財富。
03
個人和國家“同頻共振”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才的議題不僅關乎著經濟發展,也連接著我們每個個體。
從長期看,國家財富和我們的荷包,有著同樣的“跳動頻率”:財富都在不斷增長。
如此看來,個人和國家的運行邏輯,是一樣的。
我們能從國家這些年的做法中,「偷師」到不少個人發展的小技巧。
比如,不少小伙伴會問道:“為什么工作已經這么努力了,但升職總是輪不到自己?”
如果是「國家」這位同學遇到這個問題,他可能會怎么做呢?
答案是: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把最優質的資源用在最有潛力的行業。
所以,我們也可以在思考自己職業發展時,將自己的優勢(資源)和最需要這種能力的崗位(行業)去做匹配,效果會被放大幾倍甚至十幾倍。
看似勤奮并不是最重要的,提高自己的“長期生產率”才是關鍵。
04
人到人才的距離
“人力資本之父”舒爾茨,在1929~1957年曾經對美國的經濟增長和教育投資做過定量研究。
他得出的結論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效益增值遠遠高于物質資本的投入。”
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 W. Schultz),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獲得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作為普通個體,如何在不同的階段,做投產比相對高的事情,有一些思考和你分享:
以畢業后進入社會為起點,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迅速拉起進度條的起步期
關鍵詞:定好目標,效率優先
這時候很年輕,也是最具有活力的時候,可不少年輕人會同過頻繁跳槽來提高薪酬。
但是,如果能力沒有提高,沒有匹配薪酬的提升,本質上也是在透支“未來的自己”。
不斷思考、迭代高效完成工作的方法,鍛煉基本功,才能真正讓能力增厚。
第二階段,打拼一陣之后的成長期
關鍵詞:創造真正的差異
經過工作初期的打磨,積累了不少經驗。
在這個階段,找一找自己的長處和核心競爭力,去解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
聚焦于那些你能夠遠遠超過平均水平的技能,提升自己執行力,而不是天馬行空。
第三階段,打造1+1>2的增長模式
關鍵詞:將有限游戲變成無限游戲
到了這個階段,相信你已經摸索出了自己比較舒適的狀態。
如果還想更進一步,不要給自己設限,將認知投射到實踐中去。
就像《傳習錄》中說的一樣:“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總結過往的經驗,積極接受新事物,學習和拓展自己的邊界,發揮自己持續的影響力。
看完今天的內容,相信你對未來的五年、甚至十年,可能有了新的想法和判斷。
「人才要素」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國家、企業、個人一旦投入都能有巨大的產出。
簡單點,就是我們常說的那句話:“投資自己是最好的投資。”
不同的人生階段,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做什么。
走彎路的概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接下來的時間,就用你的勤奮與熱情,去沉淀、去發揮,相信你的人生也會跨出質的飛躍。
今日視頻 ??
90秒看懂「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