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在路上或者逛超市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公共場所大哭大鬧。孩子哭鬧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父母拒絕給自己買心愛的玩具;可能只想多玩一會手機等等。看到孩子這樣無理取鬧,家長又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呢?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的反應有罵的,有打的、也有嘮嘮叨叨講道理的、甚至還有學孩子在地上打滾的,總之是五花八門,花樣百出。
當面對失控的孩子后,父母做出嘮叨、打罵的反應也是家長失控的表現,說明家長應該自己情商管控上多下功夫了。如果父母不能夠很好管控自己的情商,那么教育孩子只不過是你情緒發泄的一個借口罷了。
什么是情商呢?
我們經常聽到智商這個詞,卻很少聽到情商這個詞。情商是指一個人在感知、理解、表達、控制和運用自己情感的能力,其中也包含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
我們一般把情商分為五個不同的維度
1、自我察覺:是指人們自己我感知并理解自己情緒和情感的能力。
2、自我規范:是指人們情緒自我調整的一種能力。人們通過情緒的表達和控制,讓自己的情緒不至于失控。很多家長在看到一個失控的孩子后,自己也會失控,主要是自我規范能力的薄弱。
3、自我激勵:自我激勵是人們運用和轉化情緒的過程,達到自我驅動和激勵的目的。
4、同理心:這是人們通過捕捉對方內心和外表細微變化,敏銳捕捉對方需求、欲望,識別和調控他人情緒的過程。父母教育孩子,如果用很好的同理心,教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并不難。
5、檢驗能力:是指人們在面對實際狀況和困難時情緒自我調節的能力。
面對這樣的孩子,失控不只是我們,即使教育家盧梭也曾失控過, 但是他的結論對今天的家長卻是非常有用的:
我有兩個學生,性情十分不同。大的八九歲,名叫圣馬利,相貌很清秀,相當聰明,相當活潑,但也浮躁,貪玩,十分調皮,不過他雖然調皮卻很逗趣。小的叫孔狄亞克,外表象個傻瓜,干什么都粗枝大葉,象驢一般固執,學什么也學不會。
當學生們聽不懂我的意思的時候,我就氣得發狂;如果他們表現得不聽話,我就恨不得把他們殺死,當然,這決不是使他們成為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的好方法。
盧梭的教訓是:最沒用的教育就是發脾氣和講道理,刻意感動。
如果我能平心靜氣地耐心教下去,也許能有所成就;可是,我既不能平心靜氣,又無耐心,結果不但沒有做出一點成績,我的學生反而變得越來越壞了。我并不是不勤快,但我缺少冷靜的態度,特別是不夠明智。我對他們只知道用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往往有害的方法,那就是:感動、講理和發脾氣。
為什么發脾氣沒用用
盧梭認為這個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的感動。他認為當孩子吵鬧的時候,他們清楚的知道父母會發脾氣,他們認為父母都是用發脾氣來逃避或者拒絕自己罷了。父母采用上面3種最無效的教育方法,是因為他們經常忽略一個簡單事實:孩子天真但不幼稚,單純并不簡單。
每次父母發脾氣,打罵結束后,這件事看似以家長的勝利結束。而事實上只不過是孩子屈服于家長淫威,并非真正理解父母的用意。這種教育方式非但沒有,對孩子傷害很大,極易引起親子關系破裂。
為什么講道理沒用
我們多數人看實物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我們給孩子講道理是因為我們經歷過,我們很了解,我們就像把我們的思想強加給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面對你唐僧一樣的嘮叨,根本沒有共鳴,家長說的話都是空洞的說教,不可信。如果家長強迫孩子接受,就只能增加孩子的反感和抵制。
當我們面對一個失控的孩子,講道理、發脾氣往往不會有任何效果,只會暴露父母情商管控不足的缺點。當下次在遇到這樣的時候,我們應該平心靜氣,用足夠的耐心,采用明智的方法來應付,例如用實際行動代替說教,用附加條件的方式代替發脾氣,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