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日,我在后臺看到一條小朋友的留言。
拼音和錯字組成的句子,卻也掩不住深深的無助。
他說因為他排斥上學,媽媽在四處找人咨詢。
“媽媽xun(詢)問了很多人,就是沒問我自己,她說小孩子什么都不冬(懂)。”
對于上學的重要性,一個小孩不懂很正常。
但這種不想上學的感受,盡管無法表達好,卻沒有人比孩子更能體會。
如果只是依賴管教的力量,即便孩子乖乖去上學了,這份心結卻沒得到化解,最終會演化成更難解決的問題。
我見過很多家長,明明在解決孩子的問題,卻又將孩子排斥在外。
命令、獎勵、懲罰,是他們和孩子僅有的溝通方式。
02
教育二字,教人做事,育人品性。
很多父母只做到了前半句,把教育變成了管教,這是片面的。
《依戀與家庭治療》中,將父母的養育模式劃分為三類。
不同的教育理念,塑造了不同的家庭氛圍,給孩子的影響貫穿終生。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三類養育模式都是怎樣的:
一、專制型教養模式
上文所講的案例,以及大多數中國家庭,都是典型的專制型家長。
“我是你媽/你爸,你就得聽我的。”
孩子犯了一個錯誤,就急得不行,馬上就要批評、糾正甚至懲罰。
可以說,這是短視的教育,只著眼于當下。
比起孩子以后成為什么樣的人,這些父母更關注孩子現在犯什么錯,要怎么管。
比如年幼的孩子在馬路上亂跑,這類家長可能直接在公眾場合就訓斥孩子。
損害自尊心不說,沒有人在被叱責的情況下還能虛心接受什么。
這原本是個很好的學習時機,能讓孩子分辨哪些情境是危險的。
但專制會讓孩子回避思考,只顧著想怎么做不會惹媽媽生氣。
或者,干脆反抗一切,什么也不聽了。
這種教養模式,造就了疏離的家庭關系。
父母和孩子就算深愛著彼此,卻也從不傾聽對方的心聲,沒有尊重可言。
03
二、放任型教養模式
這種教養模式,多半來自兒時接受專制教育的那些夫妻。
由于自己父母的不當教育遭受了痛苦,長大后誓要成為不一樣的父母,卻往往用力過猛。
他們渴望做孩子的朋友,但批評和懲罰孩子顯然會破壞“友情”。
于是,這類父母就常常對孩子的問題選擇無視,指望等長大就好了。
父母和孩子的地位關系,就這樣變得混淆不清。
父母失去了威嚴,一旦想要嚴肅就會破壞和孩子的關系,左右為難。
孩子呢,雖然權利和自由充足了,卻也因此安全感不足。
這種糾纏的家庭關系,會導致孩子成長發展的失衡:
習慣于被人“哄”的孩子,長大后也很擅長哄別人,富有社交魅力;
同時,他們是情緒調節不良的,往往會有暴躁、沖動的表現,讓關系難以持久。
04
三、權威型教養模式
還記得火遍全網的表情包男孩民國嗎?
他的爸爸宋一國,在帶娃這件事上可是做足了功夫。
在別的家長為哄孩子吃飯發愁時,當時才2歲的民國三兄弟就不用喂飯了,給啥吃啥。
原因是爸爸將選擇權交給了孩子,讓他們自己掌握吃飯的主動權。
有一次,哥哥頑皮把民國踩在墊子底下。
爸爸看到后,沒有當場說什么,而是把哥哥帶到廚房再責備。
因為比起糾正當下這個錯誤,呵護孩子的自尊心更長遠,也更為重要。
這種權威型教養模式,營造的是平衡的家庭關系。
父母既有明確的決策權,也會對孩子保有足夠尊重,傾聽他們的需求。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自然是獨立而有自信的,家庭就是他們的強大后援。
05
《奇葩說》中有一期辯題是:
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制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
黃執中的觀點,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他說:“什么是完美人生?那就是在人生的時時刻刻,永遠都盡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選擇權。”
親情向左,長大向右,成長本就是慢慢遠離父母的過程。
父母無法永遠陪伴著孩子,更無法時刻去糾正孩子的行為。
我們真正能做的,其實是靠教育來引導孩子,培養自己的能力。
正如《依戀與家庭治療》這本書所傳遞的:
每個“有癥狀”的孩子,背后都是“生病”的教育。
選擇正確的教養方式,是對孩子負責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