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什么才是油車之外的最好選擇?如果說純電動汽車與燃料電池汽車之爭,是電池之爭,那么其背后還涉及一場更大的押注:未來的替代能源。
文 ▍麥兜
得電池者得天下
7月20日,豐田FCV氫燃料電池轎車的量產版本——豐田Mirai(未來),在美國市場開啟了預定。
續航里程502km,北美售價57500美元起,這和特斯拉Model S入門版本有的一拼,只是車用電池大相徑庭。
麥兜瞬間腦補了一幕小弟和大哥的叫板。
特斯拉趾高氣揚:我現在可是正當年,跟我斗你還嫩了點兒吧。
Mirai冷冷一笑:走著瞧,笑到最后是贏家。
俗話說,沒有發動機,電池稱霸王。一輛純電動汽車,電池成本能占到整車成本的40%到50%,不過這還算小事兒,兩種車用電池的技術瓶頸,讓新能源的未來并不明朗。
純電動:可否笑到最后?
目前公認的純電動汽車兩大硬傷:續航短、充電慢。
續航能力指望著電池技術的突破。現在鎳氫電池已經退居二線,鋰離子電池則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人家畢竟是已經商業化的電池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不過正在研發的更大功率的空氣電池、金屬電池也是虎視眈眈,像鋰空氣電池和鋰硫電池目前都很熱門。
直流快充技術,則要在電池和充電樁上下功夫。
一家名為StoreDot的以色列公司,繼30秒給手機快充之后,近來又宣布成功研發出一種汽車超級充電技術,可在5分鐘內為電動汽車補充續航480公里的電量,其中包含一種電池新技術——多功能電極。
這黑科技黑得真逆天啊!
不過你再牛那也沒投產呢,看看人家特斯拉的超級充電樁。相比大多數直流快速充電站20kw的輸出功率,人家是120kW,30分鐘提供270km里程,目前在市場上還是獨孤求敗。
不過看看特斯拉這一車的電池,麥兜真好奇它以后怎么改進。
特斯拉不過是把兩大硬傷“改良”得比較成功,純電動技術的“先天不足”并沒有真正得到解決。憑著政策支持和營銷推廣,純電動銷量上行,但是否只是未來動力系統的一個過渡?前路尚不可知。
氫燃料電池:終極能源車?
豐田Mirai,日語里叫未來,未來到底有沒有未來?同樣尚未可知。現在家家爭做純電動,但在氫燃料電池方面,想第一批吃螃蟹的車企并不很多。
先來科普下燃料電池的優缺點。
不同于作為儲能裝置的蓄電池,燃料電池是一個發電裝置,只需氫氣供給,而不需儲存能量。其能源效率遠高于傳統內燃機的30%—50%,而且產物只有水,誰能比它更清潔?
最誘人的還是500km的續航和3分鐘燃料補充時間,動力性遠優于純電動,而且這只是開端。
不過電池的催化劑是貴金屬鉑,氫氣的來源多是電解水,成本較高。最要命的是氫氣的儲存運輸。其安全性一直被質疑。當前已有包括寶馬、奔馳、豐田、本田、通用在內的少數廠商,初步解決了儲氫罐在遇到事故后的安全性問題,但更大的難題是加氫站的建設。
業界有一個說法,沒有能源站,就沒法賣車。拿美國說事,全境的氫燃料補充站目前只有12個,而且有10個在加州,這也是Mirai首先在加州上市的原因。
年內豐田、本田以及日產三大日系車企將聯手投資4892萬美元,在日本建設氫燃料電池補給站,計劃在2016年擴充至100個,每個加氫站的建設成本約500萬美元。
其他車企也都沒閑著。在目前推廣度最高的美國、韓國等國家,現代集團將聯合地方政府,在美、韓建設大型的加氫站,用于推廣旗下的燃料電池車ix35FCEV(海外版)。寶馬、戴姆勒等企業也都在緊鑼密鼓地造車、建站。
現代ix35FCEV
誰是未來終極替代能源?
在各大車企積極拓展研發范圍之時,特斯拉卻發下話來,一心一意做純電動。簡直一真人版何以琛,“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而我不愿意將就。”
特斯拉的矢志不渝,自有電池以外的道理。這涉及一場更大的押注,未來的替代能源。
特斯拉看準的是能源形式的多樣性,比如太陽能、風能等都能用于純電動。而對于氫氣的生產、儲運,特斯拉似乎并不看好。本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理,麥兜又想起了李書福。
7月3日,李書福以4550萬美元收購冰島碳循環國際公司(CRI)的部分股權,CRI是冰島首家擁有通過采集二氧化碳合成清潔甲醇燃料技術和工廠的企業。看來李書福把部分寶押在了甲醇。
在《跨越油氣時代:甲醇經濟》一書中,介紹了“氫經濟”及其重大局限性,從而引出“甲醇經濟”。這一學說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燃料電池以氫氣為能源的技術走向。
未來是誰的時代?氫氣,甲醇,還是多元化的能源?核能又會扮演何種角色?
麥兜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