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世代傳承的唐河縣大河屯宗氏中醫

無論走多遠,家鄉總是我們最溫暖的牽掛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給在外打拼的家鄉游子一個寄放心靈歸宿的地方

  鄉土文學   

世代傳承的唐河縣大河屯宗氏中醫



作者 |趙蘭奇  趙永修

原創 | 鄉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大河屯鎮的宗氏中醫,至今已經傳承了140余年。一代又一代的宗氏家人以其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贏得了人們的一致稱贊。


                          (一)

宗氏中醫的創始人為宗王氏。宗王氏生于清代咸豐年間的社旗縣饒良鎮劉崗村。其父王振吉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醫生,以其懸壺濟世和精湛醫術在當地享有盛名,但膝下沒有兒子只有一女兒,無奈只好將中醫術傳給女兒。勤學上進的女兒,很短時間通讀了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接著在慈父嚴管之下,很快掌握了傷寒雜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療方法。宗王氏與宗啟堂結婚來到唐河縣大河屯鎮夏崗村以后,她不僅擯棄“女人不行醫”的封建陋習,大膽外出行醫治病,而且對醫術更是精益求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父親的中醫給予較好地繼承和發揚。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由于宗王氏的醫術精湛和醫德良好,為當時百姓解除了許多病痛,使其名聲遠揚唐河、桐柏、泌陽三縣,影響子孫后代,感染親鄰厚友。

在懸壺濟世的同時,宗王氏夢寐以求的是選定一個接班人,把中醫術傳承下去。宗王氏育有二子一女。由于當時處于戰亂時期,她的大兒子宗運申是國民黨地方政府稅務官員不暇從醫,女兒又不愿意學醫,長大成人后許配給了曾任唐河、桐柏、泌陽三縣國民黨政府承審員的李月巖,無奈之下只好將這一傳承重任落在剛剛私塾畢業的二兒子宗運卿身上。

                        (二)

宗運卿天資聰明,善學多思,滿腹經綸,多才多藝,對書法、繪畫、雕刻、泥塑等都有涉獵。這樣一個既有才華,又有社會背景的青年,若要想求得一官半職定然不是難事,但他對入仕不感興趣,而對學習中醫卻情有獨鐘。當時20來歲的宗運卿從母親身上看到救死扶傷的“慈”與“善”,從當時老百姓因患瘟疫而死亡的人數居高不下的“痛”與“苦”,從自己心靈深處發出的“憐”與“憫”, 便毫不躊躇地立志做一名好醫生,一來傳承宗氏中醫藥,二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詮釋“濟人濟世”的真諦。

宗氏中醫第二代傳人宗運卿在學習《傷寒雜病論》

宗運卿在家跟隨母親,從初讀《傷寒雜病論》,到再讀、復讀、精讀,除正常的白天朗讀、默寫讀外,還利用一早一晚的時間見縫扎針,給母親背誦,讓母親隨時提問,以便增加記憶、加深印象,使其對《傷寒雜病論》理論達到滾瓜爛熟、融會貫通,在臨床中做到胸有成竹、事半功倍。

好兒男志向四方。宗運卿32歲那年,離開母親邁出家門,到大河屯街秦有三中醫堂當坐堂先生。3年后,偶遇喬莊村秦自軍也在精讀、研究《傷寒雜病論》,就拜其為名譽師傅,共同學習《傷寒雜病論》,齊心研究中醫臨床病理,一起總結中醫成就。

1947年12月,唐河縣第一次解放后,宗運卿到少拜寺鄉所轄的澗嶺店合作社藥鋪當醫生。1955年以后先后在大河屯公社夏崗大隊、后張灣大隊衛生所當醫生。只因當時條件差,無論是陽光燦爛的白天,或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他每次出診都是步行背著藥箱子,穿青紗帳,過高粱地,深一腳淺一腳地為患者看病、開藥,有時還親自為病人煎藥。

宗運卿在學習醫學理論上,始終牢記一個“勤”字。他除正常在衛生所學習中醫知識外,還利用出診的路上口中不停地背誦著《傷寒雜病論》,別人認為他神經不正常。同時,他經常教育子孫們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上學的知識,即使晚上死了也不后悔,說明這一天沒有白活。

在臨床運用上,主要突出一個“訪”字。宗運卿對待每個病人,總像親人一般,問清病理,搞準病因,對癥下藥。即使有些病人沒有再去請他,他仍要前去“隨訪’,以自己點滴的行動感染著每一個病人,影響著每一個地方,教育著每一個子孫。在藥物配伍上,充分體現個“準”字。他在汲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精華的基礎上,經過臨床驗證,認識到治病不在乎藥量多少,最重要的是對癥。所以,他就在開處方上盡量控制藥劑,以求治療效果的“完美”。

在收費標準上,抓住一個“少”字。按當時七八十年代,每副藥無非就是三五分錢,最多不超過一毛錢。就是這樣,一個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他手里得到醫治,恢復健康,重拾生活的希望。漸漸地,宗運卿“濟人濟世”的美名也越傳越遠。

1972年,大河屯鎮夏崗村一位長期溫燒的病人,一天到晚渾身乏困無力,四肢懶洋洋的。把宗醫生請去后,宗醫生就住在其家,認真為他把脈,精心為他開方,耐心為他熬藥。不到一周時間病情痊愈,且以后從未復發過。

1974年,北京中國人民銀行員工郝宇新(原籍大河屯鎮)的母親患糖尿病多年,在北京花了很多錢均無效果,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到大河屯找宗醫生診治。當時,宗醫生運用《傷寒雜病論》中“烏梅丸”藥方,不數劑,花的不到兩塊錢,病情痊愈,感激得老太太不知說啥才好,只以每年邀請宗醫生到北京去住上半月以示謝意。

1976年,大河屯鎮后張灣村一位名叫張文起的病人,患厥陰傷寒病半年,在一縣城跑遍所有家醫院,不僅沒有治好病,反而加重,無奈之時只好回家聽天由命。中間有人推薦去找宗醫生試一下。結果,骨瘦如柴的病人是被人抬著進入衛生所的,半月過后病人痊愈康復,至今老人仍健在,且身子骨硬朗無恙。

心里掛念著中醫傳承,嘴里念叨著救死扶傷,手里醫治著病人的宗運卿,在學習、臨床、傳承、發展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上廢寢忘食,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彌留之際緊緊地拉著兒子宗萬強的雙手斷斷續續地說:“千萬…….千萬不能讓咱宗家的中醫丟了,一定要傳承下去,為老百姓……解除痛苦。”

1999年,宗運卿醫生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與世長辭。在他行醫的56年中,以他高尚的醫德醫風和精湛的醫術,醫治病人達8萬余人次,不僅在當地,就是在北京、廣東、湖北等省市也留下他為人看病的高大身影,傳頌著他的美名。

                       (三)

宗氏中醫的第三代傳人宗萬強從17歲就跟著父親學醫,整日藏在屋里讀背《傷寒雜病論》,再加之時常目睹父親給病人看病,自然而然地在潛移默化中嘗試著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從開始的幫助父親開藥方、司藥,到慢慢地為病人把脈、開方。

進入六七十年代,宗萬強在大河屯鎮后張灣村衛生所當醫生時,因當時傷寒病流行,不管是寒風瑟瑟的冬季,還是赤日炎炎的盛夏,他總是擔著熬好的“三根(蒲公英根、茅草根、蘆根)湯”,走村串戶給老百姓一家一家地送,有時索性等著人們把 “三根湯” 喝完后再離開。還有當時流行的 “虐疾”,其傳染性強,發病率高,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給廣大群眾帶來巨大痛苦。

第三代中醫傳人宗萬強

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家為了徹底根除這種疾病,采取普服奎寧丸的辦法,免費為人民發放這種藥物。為了使服藥率達到100%,每到服藥時間,宗萬強就挑著開水帶著“奎寧”藥丸挨家挨戶去送。為了防止有些人當面答應,而一旦離開后就不肯服用的現象發生,他就親眼看著每個人把藥服下后才走向另一家。他這種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受到上級表彰。

在平時行醫中,萬強時常踐行著父親的遺言和囑托,為中醫世家的傳承奔波著、忙碌著、探索著,為中醫藥的創新拼搏著、拓展著、奉獻著。他無論到哪里,總是以“真心”救治病人,習慣以“真意”善待每一個人,故此給人們留下了較好的印象,《南陽日報》亦對宗萬強真心真意救死扶傷的先進事跡做過報道。

如今,宗萬強雖已是耄耋之年,但他對宗氏的中醫傳承念念不忘,對宗氏中醫的醫術探討深深銘記,對宗氏中醫的醫德良好天天教誨,不是教育子孫們熟讀硬背《傷寒雜病論》,就是把父親用繁體字撰寫的《傷寒論淺注》、《陳修園醫學全書》等給子孫們看,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得到教育,促使他們樹下雄心和壯志,做中醫世家的傳承人。


                        (四)

近水樓臺先得月。宗氏中醫的第四代傳承人宗世克(女)、宗世帥姐弟二人,中學畢業后就跟隨爺爺、父親學習中醫,一天到晚讀背《傷寒雜病論》、《傷寒論淺注》、《陳修園醫學全書》等醫書,始終以“不忘爺爺教誨,牢記宗家使命,救治天下病人”為行醫宗旨,在繼承、傳揚、發展中醫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上”攀登著,向“前”邁進著,向“精”求索著。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為了讓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等中醫理論銘記在心,他們不分白天黑夜,就是吃著飯,對哪個病癥有疑惑,就放下飯碗翻書求證,直至把問題搞清楚,把疑惑弄明白,把經方裝心里。慢慢地,思維開闊了,技藝提高了,遇病沉著了,名聲遠揚了。

特別是進入大河屯鎮大河屯村衛生所后,找他們看病求醫的患者絡繹不絕,因為大家心里有桿秤,就是知道他們所秉承的 “治療方法簡單,藥劑數量較小,藥真價低效高”的行醫宗旨。

第四代宗氏中醫傳人宗世帥醫生

金杯銀杯不如患者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百姓的夸獎。2013年,桐柏縣石頭莊村石義勝患上了被稱為“腦囊蟲”的怪病,讓他們甚為驚訝,更是頭一次遇見,便隨即翻開《傷寒雜病論》,找到“真經”后,讓他安心住下,并親自為他煎藥,直至患者痊愈。為此,醫患雙方結為至交。

2014年,桐柏縣堿礦紹秋里,患有腎骨髓壞死疾病,已花去200多萬元醫療費未能痊愈,且導致身體消瘦如柴,被家人抬著進入衛生所, 118副中藥后痊愈康健。當年12月,30多歲的北京心臟病患者張樂樂,在多家知名醫院花去巨額醫療費,也沒有治好她的病。家人慕名帶病人到大河屯村衛生所,服用10副藥,只花了213塊錢,心臟病徹底根除。

宗氏中醫第四代傳承人的宗世克、趙蘭興夫婦現在被聘請到了惠州坐診。

桐柏縣雙河鎮的馬秀凡,因患不孕癥,先后花去30多萬元,也沒有求來菩薩賜子。2015年慕名到衛生所服用一段中藥后效果極佳,于2016年4月喜得貴子,一家人高興得無法形容,于小孩降生的第三天,丈夫手捧一面上書“仁心仁術, 醫德高尚”的錦旗送到大河屯村衛生所。

還有來自廣東、湖北等省份遠道而來的患者,真是不勝枚舉。

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為了給外地的患者和外出打工人員提供就醫方便,他們還開通了網上就醫平臺,通過微信了解患者病情,配好藥后郵寄給患者,用微信結算藥費。這種就醫方式目前已被他們拓展到多個省市,惠及到數千里外的眾多患者,宗氏中醫的聲望也越傳越遠。

而今,宗氏中醫的第五代傳人正在成長起來。他們在祖、父輩的指導下,正在繼承 、學習、發展著宗氏中醫的醫德醫風和醫術。同時,他們還被父母送往南陽張仲景國醫大學深造,接受更系統的中醫理論和經驗,有的已經走上醫療崗位,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他們必將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作者簡介

趙蘭奇,60后,祖籍唐河縣大河屯鎮,出生于社旗縣饒良鎮,河南省委黨校大專學歷,就職于社旗縣政府某單位,從事文秘工作。曾從戎5年,是一名新聞愛好者,先后在報紙及媒體發表稿件4000余篇(幅),有20多件作品分別獲得國家、省、市、縣“好新聞”獎,連續多年被市人大、市人口計生委、縣委評為新聞宣傳先進個人。

趙永修,男,生于1953年10月,大河屯鎮夏崗村人。1974年9月參加教育工作,小學高級教師,長期擔任中小學語文科,擅長作文教學,所輔導的學生作文有多篇發表于《南陽日報》、《作文指導報》等報刊,被作文指導報社聘為特約研究員。1980年代中期始從事業余創作,在各級新聞媒體發表作品百余篇,獲獎多次。2002年被縣教委聘為新聞通訊員。曾編寫《大河屯鎮教育志》。2013年10月退休后,在《速讀》、《南陽晚報》、《唐州風》、《石柱山》、《唐河文史資料》、《賒店春秋》、《宛東潮》等報刊發表新聞、散文、民間故事等7萬余字,參與撰寫《大河屯鎮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古代四大名醫
中醫經典解讀《傷寒論》之陽明病的辨證解析;分享中醫傳承經典!
《傷寒論》在唐代失傳了嗎
中醫龍門陣之一:擺一擺中醫傳承與高手過招
中醫大家李可談:妙手回春的醫術為何丟了傳承
中醫傳承人免費學習:中醫傳承人如何正確學好傷寒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岸区| 沙坪坝区| 绵阳市| 云阳县| 泽普县| 元谋县| 山阳县| 固原市| 五家渠市| 凌云县| 嵊泗县| 海伦市| 延安市| 宜宾县| 凌海市| 昭觉县| 佳木斯市| 仁寿县| 延安市| 沙湾县| 泗水县| 边坝县| 苏尼特右旗| 柳江县| 措美县| 喀什市| 乌兰浩特市| 郎溪县| 观塘区| 武平县| 孟村| 页游| 新乡市| 涪陵区| 丹江口市| 平塘县| 合阳县| 深水埗区| 民勤县| 湟源县| 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