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賈龍杰:我所知道的土地改革

無論走多遠,家鄉總是我們最溫暖的牽掛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給在外打拼的家鄉游子一個寄放心靈歸宿的地方

  鄉土文學   

我所知道的土地改革



作者 | 賈龍杰

原創 | 鄉土中原

我出生于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農村,親歷了新中國的誕生,也親歷了解放后農村七十年的滄桑巨變--既飽嘗了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艱難曲折,也分享了改革開放后四十年的幸福和喜悅。

這一切的變化,都是和各個歷史時期黨的農村政策息息相關的,而黨的農村政策的核心首先是土地制度的改革。

解放前的日中國,農村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土地,都集中在占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農手中,而占,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窮苦農民,大部分只能靠租種地主和富農的土地或給地主、富農當雇工維持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悲慘生活。
幾千年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是造成社會動蕩和國家貧窮落后的根本原因。從洪秀全到孫中山近代許多志士仁人都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
特別是辛亥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早在1905年同盟會宣言發布以前,他便提出了“平均地權”的口號。
同盟會成立以后,“平均地權"成了國民黨的正式綱領。月后,孫中山在自己不斷的革命實踐中,加以充實、發展,寫進他所著《三民主義》中,成為他的“民生主義”的兩大理論(“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之一。“民生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平均地權”的闡述又比“節制資本”較為詳盡,甚至稱“平均地權才是民生主義”。可見“平均地權”在孫中山革命理論中所占的位置。
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說:“國民黨之民生主義,其最要之原則不外二者:一日平均地權,二日節制資本。蓋釀成經濟組織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權之為少數人所操縱”。這更進一步闡述了“平均地權”的必要性。可惜他的這一重要主張還未來得及實施就在1925年過早地去世了。
孫中山”平均地權”的美好愿望,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實現。
全國解放后,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總的路線和政策是: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1950年8月,政務院頒布了《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決定》劃分階級成分是為了土地改革,是為了劃清階級陣線,是為了分清敵、我、友,也是為了鞏固新政權。
在農村,主要劃定五種階級成分: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自己不勞動,土地靠別人佃種,或雇有長工,靠剝削為生的叫地主。
富農:占有土地,自己也勞動,出租部分土地或雇有長工,有剝削行為,叫富農。
中農:占有土地,自己耕種,不剝削別人,叫中農。
貧農:無土地,或僅有少量土地,靠租佃地主、富農的土地生
活 叫貧農。
雇農:無土地、無耕畜,靠給別人當雇工,出賣勞動力維持生活,叫雇農。
當時還劃定一種成分叫”少量土地出租”,俗稱叫”小土地出租。這是介于中農和富農之間的一種成分,和中農一樣,都屬于團結對象。
按照當時黨的階級路線,地主、富農是是無產階級的專政對象:貧農、雇農是黨的依靠力量:中農是黨的團結力量。至于”貧下中農”一詞,是1955年以后才出現的。
1955年7月31日,毛澤東主席在《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這里談一個社員成分問題。我以為在一兩年內,在一切合作社還在開始推廣或者推廣不從的地區,即大多數地區,應當是:(1)貧農:(2)新中農中間的下中農:(3)老中農中間的下中農--這幾部分人中間的積極分子,讓他們首先組織起來。
這是在黨的重要文獻中第一次出現”下中農”這個詞。 
1955年9月7日,毛澤東主席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份黨內指示的標題就是”農業合作化必須依靠黨團員和貧農下中農”。此后,”貧下中農”這個詞,在各種場合頻繁出現。
劃定了階級成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便在1950年冬季開始了。鄉村農會把地主、富農多余的土地、房屋、耕畜、農具、糧食、家具等全部沒收,無償分配給貧雇農和下中農。我們家鄉平均每人三畝地。
至1952年底,全國的土地改革都先后完成。3億多農民分到了土地、房屋,有的還分到了耕畜和車輛。各地農民都敲鑼打鼓扭秧歌慶祝翻身解放。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許多文藝作品都從不同側面形象地表達了農民分得土地后的喜悅興奮的心情。我上初中時,語文課本中選入了河南詩人蘇金傘的《三黑和土地》:
農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個生命投入土地,活像旱天的鵝,
一見了水就連頭帶尾鉆進水里。
詩從這里開頭。詩的鏡頭對準了一個具體的翻身農民三黑。這位懷抱住得到土地的強烈的滿足感的農民三黑,在翻地勞作的過程中引發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心理活動:
恨不得把每一塊土都送到舌頭上是甜是咸,自己先來嘗一嘗。恨不得自己變成一粒種子,躺在土里試一試看溫暖不溫暖合適不合適。
土地就是農民的命,甚至比命還重要。
過去世世代代受壓迫、受剝削、受饑寒的貧苦農民,如今分了土地、分了房、光棍娶了大姑娘,人人心花怒放、喜氣洋洋,走路干活都哼著小曲。他們起早貪黑,兩頭不見太陽,好像有使不完的勁兒,整天勞碌在自己的田地里,生怕自己的莊稼長得比別人差。
特別是過去的大佃農,因有牛拉車輛,又都是做莊稼活的老把式,經過三四年的辛苦經營,已上升到中農的生活水平,他們屋里的糧食圈得高高的、滿滿的。但他們仍然省吃儉用,囤積的余糧舍不得賣,想遇著機會賣個好價錢,好再買些土地,熱切期望發家致富。
而另有一些農戶,因缺乏牛犋車輛,又不善經營,或遇天災人禍,或好吃懶做,又漸漸滑落到沒吃沒穿困窘不堪的境地。貧富差距在迅速擴大。黨中央清醒地認識到這一發展趨勢,及時決策:實行農業合作化。

作者簡介

賈龍杰,1940年3月生,方城縣趙河鎮人。1957年方城二中初中畢業后,曾任民辦教師24年。改革開放后,于1981年考入南陽師專中文系。畢業后分配到方城縣第一高中工作,曾任中學高級語文教師、副校長;方城縣人大常委會第九、十、十一屆副主任。退休后于2004年被任命為方城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至今。曾發表教研論文30余篇。編印《關愛之路》、《啟迪心靈的金鑰匙》、《歲月滄桑》等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在我記意里于1950年中央政府決定在我國農村進行劃分成分,分別劃
父親的回憶(十):土改和定成份
有多少房子才能相當于過去的地主?估計和你想的不一樣
老照片:1951年批斗地主,貧農們拿到了一大筆錢,高興壞了
第四篇 共產主義統治下的生活和文學【1】
1950年到1952年土地改革的主要政策是什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山县| 达尔| 黄冈市| 称多县| 延川县| 叶城县| 友谊县| 芒康县| 康保县| 交口县| 赣州市| 棋牌| 包头市| 武川县| 阿瓦提县| 通江县| 定边县| 湾仔区| 望都县| 闽侯县| 南开区| 行唐县| 禄丰县| 五家渠市| 高要市| 城口县| 惠州市| 义乌市| 大田县| 宁安市| 大名县| 泽普县| 宜昌市| 建宁县| 工布江达县| 遵义市| 彩票| 神农架林区| 石泉县| 金溪县| 镶黄旗|